2017年10月15日星期日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ābha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 ,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后缀ābha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Amitāyus,后缀āyus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
 
《佛说阿弥陀经》以单人立题
别题
通题
佛说阿弥陀
#能说之佛,所说之佛,皆是大觉悟之人,是娑婆极乐,两土教主,已证究竟极果之人也。题中无法喻。
 
五重玄义/五重玄谈
#天台智者凡释诸经立五重之玄义。
释名
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
#就是解释经的题名。每一部经都像人一样,有一个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将经题字面的意思与深蓄的内涵解释清楚,就是释名。
#有七种立题。
辨体
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中枢也。
#显示本经的体,就是显示法要。有名必有实,犹如一个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态,说明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即为显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诸法空相’为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明宗
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
#就是显明本经的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将它辨明弄清楚即为明宗。
#《心经》以‘无所得’为宗旨。
#《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论用
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众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
#就是辨别本经的作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
#《心经》的作用,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
#《佛说阿弥陀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判教
利益已多,则所说之教义无尽,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
#智者大师分判佛陀说法为五时。那么判别本经是什么时候说的,说的哪种法,即为判教相。
#《心经》在佛的五时说教中,属于第四时说法,即般若时、熟酥时。
#《佛说阿弥陀经》,此大乘菩萨藏摄。
 
七种立题
#天台谓一切之经题不出于人法譬之三者。
单人
《佛说阿弥陀经》、《维摩经》。
单法
《涅槃经》、《圆觉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单譬
《梵网经》、《宝云经》。
人法
《文殊问般若经》、《药师如来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仁王般若经》。
法譬
《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人譬
《如来师子吼经》、《菩萨璎珞经》。
具足
人法譬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四觉
#佛者觉也。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
本觉
一切众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
不觉
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
始觉
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
究竟觉
既断尽根本无明,得究竟之真觉,即如来地也。
 
三身配三德
#因为这个性体是一个万能体,虽然无相,但它能应缘显相起用,即‘随缘起用’。性体虽然无相,但也不能离相,离相便无妙用了(体、相、用三者,就是法、报、化三身。体是法身,相是报身,用是化身,三位是一体的)。性在作用处见,体、相、用三位一体。
#妙体就像我们做一切事情的‘理’一样,故称‘理体’。‘理’是无形无相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但无形无相之理却在有形有相的事物上显现出来了。同样,佛性是无形无相的妙体,它也要在有形的相用上显现出来,离开相用就见不著这个理体了。所以说‘理以事显’,即通过事物的相用,而显现出这个理体。‘事以理成’,是说有了这个理体,才能够完成事物。倘若没有这个理体,做事就不能成功。
#性在什么地方显现呢?就是在事物上显现。见到事物,就是见到了‘性’这个理体。体、相、用三样东西是一而三、三而一,三位一体的。因为性是无形无相、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不能见,无所见的。
#既然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相就是性,那么见相就是见性了。所以,见相时不被色相所迷,不把相当成真的,而是透过色相见本质,见其理体,就是见到自性。这才是真正彻底见到自性的人。
#离性不能成相,离相不能显性。所以,见相就是见性。
#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三身
三身之名
三大
解释
三德
法身/法性身/自性身
毗卢遮那
(光明遍照一切)
#Vairocana
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真如法性之身。
#是理积聚。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
法身德
报身
卢舍那
(清净圆满)
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1)  自受用: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现的内证法乐之身,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2)  他受用:由平等性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是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
般若德
应身/化身/应化身/变化身
化身
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
解脱德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事念
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
理念
何谓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名得理一心。
 
四种念佛
#在唐代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中列举了念佛有四种方法。这四种法门中,观像念佛是观想念佛的前行,而无论是观想还是持名,到一定的境界之后都可以修习实相念佛,因此这四种法门中有真正独立性的,是“观想”和“持名”两类修法。
称名念佛/持名念佛
口称佛名。
#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口念清清楚楚,耳听得了了分明,一心只念着佛号。
观像念佛
观看佛像,口称佛名。
#先观阿弥陀佛的圣像或画像,把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然后静坐观想佛相。
#观像。即般舟三昧经,示观像之法。
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依《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十六观,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西方三圣的三十二相,观想九品众生如何获西方三圣接引。
#观想。即十六观经,观想西方,依正诸法。
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念诸法实相,就是念实相佛。这是以自力为主的修行法门。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
常寂光土
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
#佛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所示寂或所依的国土,身土如一。
#法身佛所居处,是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实报庄严土/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为证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证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佛的报身<卢舍那>
#在这个世间能够转八识成四智。
#理一心不乱。理者,净宗之理性,即达理念佛,称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亡,心佛一致。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动,是之谓理一心不乱也。
#法身菩萨。
#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在的净土,无有凡夫、二乘,而为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
方便有余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余。
#事一心不乱。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纯一,乱为杂乱。令依事相法门,以能念之心,专念所念之佛,心口相应,非同口念,而心不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六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无间,名为事一心。一心是功用纯熟,不乱即三昧成就,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不乱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
#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净土。他们修习方便道,断除见思二惑,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无明的根本惑。
凡圣同居土
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
#佛的化生
#功夫成片。
#等於七地菩萨/阿惟越致菩萨。
#天人二道凡夫、声闻缘觉圣者所居的国土。有净、秽二种,如婆娑世界是同居秽土,而西方极乐世界是同居之净土。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
#
四法界观 = 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此无尽法界,有四种次第: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理事无碍法界观,观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相当于杜顺之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观,观一切分齐之事法,其相不坏,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相当于杜顺之周遍含容观。
#华严宗又以四法界来分别小、始、终、顿、圆等五教。
事法界
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
#所现极乐,是事法界。
小乘教、相始教
理法界
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
#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一念心性,是理法界。
空始教、顿教
理事无碍法界
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无自体,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
#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
终教
事事无碍法界
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作无尽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
圆教
 
五悔/天台五悔
#天台大师为修法华三昧者,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之意,说五种之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
忏悔
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
劝请
劝请十方如来以转法轮也。
随喜
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
回向
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
发愿
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
 
六念/六念法/六念处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念法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念僧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念施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念天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十法界之四圣法界与一真法界
藏教 = 藏教是小乘,藏叫三藏教,就是依佛所讲的经、律、论三藏,以这个为教科书,这小乘教。
通教 = 这是大乘的开始。有一类这种根性的人,他对於小乘也非常的向往、也很爱好,对於大乘别、圆也非常羡慕,实在讲这种根性的人是占大多数,我们今天修净土里面,绝大多数是这一类根性的人。因为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称它作通教。这个根性比前面人要猛利;换句话说,要聪明,领悟的能力比前面人要高。
别教 = 别教是纯粹大乘,所谓是菩萨法。它不通藏教,也不通通教,跟后面圆教也不一样,所以它是特别,称之为别。这里面含著无量无尽的法门,所以别教说它的内容是无量四谛。遍涉大乘经论,我们晓得他是别教的根机,对於一切大乘经论他都涉猎。
圆教 = 圆教所讲的三谛圆融,圆修圆证。他看四谛法是「无作四谛」,这个到圆满了。真妄一如,性相不二,这是心地真正清净,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你看到这个宇宙人生跟别人看的确实不一样。所谓是诸法实相,他见到了,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见到了。永明延寿大师是从禅宗里面回头的,相当於前面讲的通教的根性。但是他对於大乘佛法涉猎得非常之广,他不是完全的空宗,通教是讲空,别教是讲有。像莲池、蕅益大师,乃至於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年轻的时候都是涉猎许多大乘佛法。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他们是别教的根机。但是到了晚年,他们的根性成熟,将所有一切修学的那些法门全部都舍弃、都放下,专修念佛法门,这一专就变成圆教了。
藏教<生灭>
通教<>
别教<>
圆教<>
初果
(须陀洹)
#位不退
干慧地
(位不退)
初信 (位不退)
#破色阴
#解六粗之计<4>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渐次、二渐次>
#破分别我执<>--界内见惑
 
性地
二信
二果
(斯陀含)
八人地
三信
#破受阴
 
见地
#位不退
四信
三果
(阿那含)
薄地
五信
#破想阴
#由戒生定<二渐次>
 
离欲地
六信
阿罗汉果
(藏教佛)
已作地
七信 (出轮回)
#破行阴
#解六粗之<4>执取相
#闻所闻尽<三渐次>
#破俱生我执<>--界内思惑
 
辟支佛地
#八住(行不退)
八信 (行不退)
#解六粗之<2>相续相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三渐次>
#破分别法执<>--界外尘沙
菩萨地
(行不退)
#修假观破尘沙惑。
九信
#解六粗之<1>智相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三渐次>
#破俱生法执<>--界外无明
通教佛
回向
#修中观伏无明惑。
 
十信
#方便有余土。
#事一心不乱。
 
初地
(念不退)
#修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念不退)
#破识阴
#解三细<境界相、能见相、无明业相>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渐次>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就把无明烦恼分成了四十一个阶段,一品一品破,四十一品。第四十一品就是等觉菩萨,他这一品无明断尽了,这无明习气,他就证得妙觉果位,就不是菩萨了。
#法身大士 (入一真法界)
#法身菩萨/法身大士 = 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初地以上之菩萨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则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萨。
#实报庄严土。
#理一心不乱。
#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谓圆修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
二地
三地
四地
五地
六地
七地
八地
九地
十地
等觉
别教佛
 
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圆教佛/法身佛/法身如来)
#在常寂光土。
#无明断尽。
#身心是一片光明,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无法想像这个境界,真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yáo) =
姚秦 = 后秦384-417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三藏 = Tripiṭ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什 = Kumārajīva334-413/350-40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only])
祇陀 = Jeta,译曰胜。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祇树/祇园/祇林/祇陀林/祇陀园/祇树园 = 祇陀太子供养树林之园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处。祗树给孤独园之略。
须达/须达多 = Sudatta,译言善与,善给,善授,善温等。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或译曰给孤独,略名给孤。)
给孤独园 = 给孤独长者买得祇陀太子之园林施与僧众,故名给孤独园。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蓝毗尼园
<Lumbinī>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鹿野苑
<Saraga-nāthá>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舍卫城/舍卫国
<Srāvastī>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桑伽施
<Sankasia>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毗舍离
<Vaiśālī>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声闻众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 如是指上十六尊宿。等者等余未列之众。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者。或过去古佛倒驾慈航。或法身大士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影响法会助宏道化。
大比丘 = 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大阿罗汉 = 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 Mahākāśyapa,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迦旃延/迦旃延尼子/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迦多衍那 = Kātyāyana,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论议第一。
(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摩诃拘絺罗/摩诃俱絺罗 = Mahakausthila,辩才第一/答问第一。
离婆多 = Revata,译曰室宿。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坐禅第一/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特伽/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 = Śuddhipanthaka/ Kudrapanthaka,译曰:继道,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槃特。后又于路上生一子,名曰周利槃特。槃特者,路之义。周利槃特者,小路之义。兄聪明,弟愚钝。义持第一。
难陀 = Nanda,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阿难/阿难陀 = Ānanda,译曰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寿五十五,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多闻第一。
(hóu) = 箭靶[shooting target](诸侯[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罗睺罗/罗侯罗 = Rāhula,佛之嫡子。十五岁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释迦牟尼之子。>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憍梵波提 = Gavāpati,比丘名。译曰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受天供养第一。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宾头卢颇罗堕 = Pindola-Bharadvaja,名宾头卢,翻言“不动”;姓颇罗堕,翻言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原为拘舍弥城优陀延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证阿罗汉果。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 Kalodayin,译曰起时,黑曜,黑光。婆罗门种。悉达太子在宫时之师,出家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劫宾那 = Maha Kapphina,译曰房宿。因懂天文,在佛弟子中又称为「知星宿第一」。
(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薄拘罗 = Vakkula,罗汉名。译曰善容,或伟形。寿命第一。
(tuó) = 骡马负载东西[carry on the back]
阿那律陀/阿那律/阿那楼驮 = Aniruddha,意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人数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5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500
伽耶迦叶师徒
300
那提迦叶师徒
200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100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100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50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1255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译曰饮光。古代之姓氏。(音"迦摄")。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优楼频螺迦叶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伽耶迦叶
Gayakasyapa,译曰城。
那提迦叶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比丘/苾刍
<Bhiku>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比丘尼/苾刍尼
<Bhikui>
持具足戒之女众。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沙弥
<Śrāmaera>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沙弥尼
<Śrāmaerikā>
持十戒之女众。
出家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出家尼
持八戒斋之女众。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rotāpanna>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āgāmi>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四果
阿罗汉
<Arhat>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无学道
无学
 
六和敬/六和
#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
#/众僧/僧众/和合众/僧伽 = Sagha/Sangha,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源自古印度传统,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组成的团体,在各沙门传统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称为僧伽。佛教也传承了相同传统,将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统称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别指定,僧伽大部份用来泛指佛教僧侣,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众。)
见和敬/见和同解
同空等之见解也。
戒和敬/戒和同修
同戒法也。
身和敬/身和同住
同礼拜等之身业也。
口和敬/口和无诤
同赞咏等之口业也。
意和敬/意和同悦
同信心等之意业也。
利和敬/利和同均
同衣食等之利也。
 
三种罗汉
#就修三种之四念处,而分三种之罗汉
慧解脱罗汉
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
#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观成断惑证真解脱生死,能破一切智外道。
#性念处 = 缘无生之空理而断烦恼者,如慧解脱是也。
俱解脱罗汉
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
#诸禅三昧,与四念处共修。具三明八解脱,能破五通外道。
#共念处 = 由性念处而具得三明六通者,即具解脱是也。
无疑解脱罗汉
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于一切之外道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
#缘念世出世法,皆悉通达,能决众疑,能破围陀外道。
#缘念处 = 由三藏经十二部经而悟达者,即大罗汉是也。
 
四悉檀
#Siddhānta
#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
#佛说法的四种范畴,同时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
#「悉檀」为梵汉兼称:「悉」为中文,指“普遍”之意;「檀」为梵语,有“布施”之意,合译为「成就」。「四悉檀」就是佛陀用以“成就”教化众生的四种法门(方法);由于这四种法门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所需而设,因此能遍施一切众生,故称之为“ 四悉檀 ”。
世界悉檀
佛先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众生所乐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欢喜适悦。
#佛陀随顺世间法而阐明因缘和合的道理。
各各为人悉檀
佛说法鉴众生之机,随机宜之大小,宿种之浅深,说各人所应之法,令彼发起正信,增长善根。
#佛陀应众生根机与能力不同,而解说各种出世的实践法,令众生起善根;即先观察众生禀赋与根器,再随机说法,建立信心,循序渐进,善根滋长。
对治悉檀
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之法药,除遣众生之恶病。
#佛陀针对众生的贪、瞋、痴等烦恼,对症下药,使其灭除烦恼并摆脱恶业。
第一义悉檀
佛见众生之机缘既熟,说诸法实相,令彼入于真证。
 
##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qián) = 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上出[go up](八卦的首卦[the first of the Eight Diagramssky]/gān = 见“干”。)
乾陀诃提菩萨  = Gandhahastin,菩萨名。译曰香象。意为他是一位于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
 
四大菩萨 = 在中国最流行的说法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五台山
普贤菩萨/遍吉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峨嵋山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普陀山
地藏菩萨
K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九华山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虚空藏菩萨/虚空孕菩萨
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金刚手菩萨
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除盖障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
Sarvanivāraņa-Vişkambhin bodhisattva mahāsattva,名副其实,这位大菩萨以消除一切盖障而著称,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为右手结无畏印 ,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 ,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无尽意菩萨
Akșayamati,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在密宗,密号无尽金刚,居金刚界曼荼罗北方四尊之首,亦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亦是《药师如来经》八大菩萨之一。无尽意菩萨发心无尽,欲将五浊恶世等等无量世界,转化为佛国净土,又要调伏无限刚强众生,使他们成就佛果,故称为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宝檀华菩萨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药王菩萨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药上菩萨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六成就
#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闍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证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证信序。
如是
信成就。
我闻
闻成就。
一时
时成就。
主成就。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处成就。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
众成就。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一千六百年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八百年
8000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ita>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四百年
4000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二百年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一百年
1000
四王天/四天王天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五十年
500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 十万亿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之土。
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极乐/安乐国/西方净土/须摩提/安养 = Sukhāvatī,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yuē) = 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说,说道[say](叫做[call])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哭而有言[cry])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
#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空如来藏(真谛<>)
不空如来藏(俗谛<>)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
真空
妙有
真空妙有
不立一法<离一切相>
不舍一法<即一切法>
圆融一切法
体用圆融
理事无碍
性相不二
妙明
寂照
非因缘
非自然
非因缘非自然
非和合
非不和合
非和合非不和合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番破识
会通四科
圆彰七大
忽生相续
五大不陵灭
如镜
如影
如镜如影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修天台空中三观先从假入空<次第空藏>次从空入假<次第不空藏>后乃双离空入中道第一义观<次第空不空藏>名次第三观(次第三观者,此指别教所修三观,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后中。谓十信修析空观,伏见思惑,十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十行修假观,破尘沙惑,十回向修中观,伏无明惑,初地修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入实报土。)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 = 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假即空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谓圆修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一品无明即证一分三德而入实报土。)
 
离四句,绝百非
#过去现在未来,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句。
#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成九十六句。
#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
1
#有中四句。
#这是树叶<肯定名言>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2
#无中四句。
#这不是树叶<否定世俗谛>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3
亦有亦无
#四句。
#这可以说是树叶,也可以说不是树叶<自相矛盾>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4
非有非无
#四句。
#这不可以说是树叶,也不可以说不是树叶<不定>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正宗分
##极乐世界名字的由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zhòng) = 众人、大家[multitudeeveryone](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jí) = 房屋的正梁[ridgepole](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top]/尽头;极限[extremity]/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extreme])
 
三苦
解释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行苦
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
#Pervasive Suffering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没有什么痛苦感、亦没什么快乐感,却又时刻在变、不得安定,无常故苦。
#「行」是无常,无一时一刻安住之义。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舍受法,是众多因缘所造,难免生、住、异、灭,令身心感到逼恼,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无色界中无质碍、无苦乐境界,但有漏心识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对于无色界。
#虽然不苦不乐,难免行阴迁流,终归变灭,故曰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之义。
*
*
*
坏苦
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
#Suffering of Change
#乐苦是乐境失去后所感受到的苦,乐非永恒,乐坏苦生,故名乐苦,又名坏苦。
#诸可意乐之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名坏苦。
#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故曰坏苦。
*
*
苦苦
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
#Suffering of Pain
#苦苦是指身心受到摧残,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痛苦难熬、痛不欲生时,所受的苦。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所受的苦,谓之苦苦。
#有情之五蕴身心,本来即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刀杖等众缘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是苦而复苦,故曰苦苦。
*
 
八苦
= dukha,逼恼身心之谓也。苦是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谛”,从梵文语义学上来说,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宁”的意思。)
生苦
众生出生时所受之苦。
老苦
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
病苦
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
死苦
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爱别离苦
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
怨憎会苦
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
求不得苦
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
五阴盛苦
五阴如器,能盛受众苦,前七苦皆由五阴领受、聚集,故称五阴炽盛苦。世人因执着五阴、时时长养五阴,无不思借五阴「享乐」。
#五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 七重栏楯,横曰栏,直曰楯,俗云栏杆,庄严界畔。罗网庄严空际。行树庄严露地。一一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
(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chóng = /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
(lán) = 栏杆。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railing]
(shūn) = 栏杆的横木[rail](dùn = 引申义:通“盾”。盾牌[shield])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
(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周匝(zhōu zā) = 环绕一周围绕也指周围[round]/周到周密[thorough]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观行五品位/五品
#天台宗所立圆教菩萨六行位(六即)中之‘观行即’。此位乃既知名字而起观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之位,能成就五品功德:
#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
随喜品
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
读诵品
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
说法品
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
兼行六度
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
正行六度
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
 
六即佛/六即
#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今但就佛而论六即,就实则十界悉具六即。
八位
#圆教之位次也。
理佛/理即佛/理即
即理即位之佛,于三恶之众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
#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指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故称理即佛。
凡夫
#未闻佛法
名字佛/名字即佛/名字即
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
#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是从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处闻知,或从经卷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善皆是佛法,故称名字即佛。
凡夫
#已闻佛法
观行佛/观行即佛/观行即
即观行即位之佛。
#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进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外凡
#1)五品弟子位
相似佛/相似即佛/相似即
即相似即位之佛,于十信之位,彷佛证佛理而与真解同者。
#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指于前述『观行即佛』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清净,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之人;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真如真证,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内凡
#2)十信位
分证佛/分证即佛/分证即
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觉,渐次破一品之无明,证一分之中道者。
#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
菩萨位
#3)十住位<圣初>4)十行位,5)十回向位,6)十地位,7)等觉位<因修>
究竟佛/究竟即佛/究竟即
即究竟即位之佛,于妙觉之位,觉道究竟者。
#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
#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此六即佛虽因智情之深浅,迷悟高低,而有六种差别,然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称为即。
8)佛位
#妙觉位<果位>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
(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yán) = 严急[urgent](严厉;严肃[sternstrict])
(shì) = 人佩巾有装饰作用。刷拭[brush](装饰;修饰[adorndress up])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 常作者,即指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乐以天称有二义,一天人之乐,乃诸天奏乐,供养弥陀,以及海会圣众。二天然之乐,不假人力,自然敷奏。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言供佛之多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今在彼土,能供十万亿佛。食时,乃受食之时。清旦盛华,供养多佛,食时即归,明其神足不可思议。饭食经行者,受斋之后,一心行道也。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六时 = 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
(dàn) = 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
(gé) = 衣襟/衣服当胸前的部分[one or two pieces waking up the front of a Chinese jacket]
(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 [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 [abundantplentiful])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fàn) = 吃饭[eat](煮熟的谷类食物,多指米饭[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
(jīng) = 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principle]/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经过,经历[go through]/通“径”。小路,途径[footpathroad])
经行/行道 = Cakramati,一种以步行方式来修行止观的方法。经行除了可以提振精神,促进消化,还可以作为禅坐的辅助,以增进修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常有,谓非时有时无,种种,言其品类不一。故令闻者,念三宝,足见极乐众鸟,说法有方,善能开导于人,令念三宝也,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者俱称宝者,皆可尊可贵故。
(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白鹤(bái hè) = 一种鹤俗称仙鹤[white crane]
孔雀(kǒng què) = 东南亚和东印度群岛产的一种非常大型的陆栖雉类,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两种[peacockpeafowl]
鹦鹉(yīng wǔ) =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的对趾足鸟[parrot]
舍利 = 舍利旧云鹙鹭。
迦陵/迦陵频伽 = Kalavika,鸟名。译曰好声,和雅。
共命鸟 = Jivajiva,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 bodhipaka dharma
#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
#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四念处/四念住
#smtyupasthāna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
#修智慧。
 
身念住。
#观身不净。
#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着。
受念住。
#观受是苦。
#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心念住。
#观心无常。
#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法念住。
#观法无我。
#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下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
#samyak-pradhāna
#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修‘正精进’。
已生恶令永断。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
未生恶令不生。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
已生善令增长。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
未生善令得生。
对未生之善使生。
四神足/四如意足
#“足”为“基础”之意。
#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
#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四种三摩地。
#修禅定。
欲神足/欲如意足
为欲望成就。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勤神足/精进如意足
为精进无间。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心神足/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为一心正念。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观神足/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为心不驰散。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五根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
信根
信三宝四谛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勤根/精进根
勇猛修善法者。
#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念根
忆念正法者。
#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定根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慧根
思惟真理者。
#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五力
#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五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
信力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精进力
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念力
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
定力
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慧力
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七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七等觉支
#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
择法觉支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
精进觉支
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喜觉支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轻安觉支/除觉支
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除觉支 = 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
念觉支
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而审察提起,不令沉没。成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收摄任持,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名念觉分。
定觉支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觉支/舍觉支
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八正道/八正道分/八圣道/八圣道支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
#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
<破痴>
正见
见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
正思惟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
#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
<破贪>
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
#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
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
#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
#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
<破嗔>
正精进
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
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
正定
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
 
五邪命/五邪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
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自说功能
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占相吉凶
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高声现威
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四邪命/邪命
#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
下口食
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仰口食
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方口食
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
维口食
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十力
#佛陀所具足的十种智力。
处非处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是处非处智力
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
#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因果相契,为是处。作恶业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
业异熟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业智力
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
#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或善不善,漏无漏等。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定智力
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
#知诸禅三昧,世间禅,四禅四空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根智力
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
#知诸众生,诸根上下,随机施教。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欲智力
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
#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各各不同。
种种界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界智力
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
#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至处智力
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
#知一切道至处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相。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
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
#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智力
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
#见众生受生舍报,从何道来,向何道去,或苦或乐。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
#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wù) = 州里所建旗帜[red-white flag]([not]/不要,别[don't])
(wèi) = 告诉[tell]([say]/认为,以为[think])
罪报 = 罪之报。依罪业而感之苦果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微风者,风之美也,轻清柔和,不徐不疾,吹诸宝树宝网,铿然有声,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微妙(wēi miào) = 深奥玄妙[delicatesubtletricky]
微妙 =  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
(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 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bǐ) = 流行、传播,施加。([that],与“此”相对/另一个事物[the otherthe another]/他,他们[the other part])
(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ài) = 妨碍,阻挡[preventstop](遮蔽;掩盖[coverscreen])
障碍(zhàng ài) = 阻挡前进的东西[obstaclebarrier]/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hinderobstruct]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 阿僧祇,此云无数,乃印度十大数之首。第二由阿僧祇阿僧祇,为无量。第三由无量无量,为无边。以下皆倍倍积累,第四为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说,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今佛生寿命,以阿僧祇劫计算,有无量无边之阿僧祇劫,此实有量之无量也。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mín) = 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common people]。与君、官对称。(泛指人[manpersonhuman beingmankind])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三身配三德
三身 = Trikā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
三德 =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佛的三种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三身
三身之名
解释
三德
法身/法性身/自性身
毗卢遮那
(光明遍照一切)
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是本有。法身无相。
#法身,是三德中第一德,虽然本具,必因修德方显,修德是三德中,第二般若德,第三解脱德。
法身德
报身
卢舍那
(清净圆满)
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1)  自受用: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现的内证法乐之身,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2)  他受用:由平等性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是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报应属修成。
般若德
应身/化身/应化身/变化身
化身
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应身,乃应众生机而示现,众生机缘未熟,佛不出世。若众生机缘成熟,佛即示现八相成道。
解脱德
 
四劫 (成、住、坏、空)
#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8000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中劫<二十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中劫<二十小劫>)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十法界
#天台家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
#大乘/大乘教/摩诃衍/摩诃衍那/菩萨乘 = Mahāyāna,大乘佛教,立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
#小乘 = Hīnayāna,大乘佛教所划分的三乘教法中声闻乘、缘觉乘的统称,包括了所有部派佛教教派。也被用来专指现代的上座部佛教。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
#上座部佛教 = Sthaviravāda,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语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中国与东北亚的北传佛教相对。在大乘经典里,也明确的指出「声闻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里,对这三乘之一的「声闻乘」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所修之法/所造之因
出世间法
<四圣净法>
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乘
菩萨/菩提萨埵/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 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悟的有情众生。
#Bodhisattva
六度万行
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辟支。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二,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
#Pratyeka-buddha
#天台一家之义,以之为别种,无佛世之悟道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为缘觉。
十二因缘
声闻
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
#是以佛陀为师,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证得沙门果的人
#Śrāvaka
四圣谛
世间法
<六凡染法>
三善道
/天众/天部/提婆
#Deva
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五戒及上品十善、世间禅定等法
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
五戒及中品十善
阿修罗/阿苏罗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下品十善
三恶道
<三涂>
畜生/畜生趣/傍生/傍生趣/旁生/底栗车<血涂>
#Tiryagyoni
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指的是飞禽走兽、蜎蠕虫蚁等多种动物,在民间用语上主要是指禽、兽,或写作畜牲。
#以其形傍(身多横住),行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下品五逆十恶
饿鬼/饿鬼界//薜荔多<刀涂>
#Preta
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也。
#薜茘多分二类:一、住在阎魔罗王世界的,由阎魔罗王治理。二、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后者生活在人类周围,但大部分人无法见到。
#虽然往往翻译为「饿鬼」,但其实薜茘多不一定饥饿,其中也有富裕奢华甚至有大神通者,其力堪比于天人,如夜叉(勇健鬼)、罗刹(凶恶鬼),被佛教认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
中品五逆十恶
地狱/捺落迦<火涂>
#Naraka
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上品五逆十恶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 只可说是有无量无边,无量数的阿僧祇。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 = 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
一生补处/补处 = 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
 
三不退
天台圆教
法相大乘
位不退
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
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
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
行不退
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
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退。
念不退
于正念不退转也。
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谓之念不退。
#天台一家,自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此间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此间破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断无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于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与妙觉佛位相邻乃可称上善人。俱会一处,即是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处,进求佛果。
(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
 
##往生条件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 修持名念佛之正行为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因者种义为成菩提果之种子。种种助道乃助成正道之法如布施持戒禅定等诸度名福德即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苗开花结果。
善根 =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五菩提/五种菩提
#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故称五菩提。
六十圣位
发心菩提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
十信之菩萨
伏心菩提
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
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
明心菩提
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
初地已上之菩萨
出到菩提
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到一切智者。
八地已上之菩萨
无上菩提
坐于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等觉之菩萨
 
##修行方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执持则念念思忆佛之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一日至七日者乃克定期限以办生死大事也念佛三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办。利根一日即不乱者根机灵利天性敏捷于克期取证中才经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乱。钝根要经七日精进方得不乱中根或二日三日四五六日不定。
(zhí) = 拘捕;捉拿[arrest](拿;持[hold]/主持;掌管[take charge of])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ruò) = 顺从。(如同;像[likeas if]/假如;如果[if]/或;或者[or])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颠倒 = 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颠倒(diān dǎo) = 上下易位;本末倒置[put upside downturn upside downinvert]/错乱[confuseddisordered]
 
三心
至诚心
真实愿净土之心。
深心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回向发愿心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我乃释迦自称,佛证八自在我,故亦称我。佛具足五眼,此见即佛眼所见。是利,即念佛可以横出娑婆五浊,圆净极乐四土,乃至三种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yuàn) = 大头[big head](假借为“愿”。愿心,旧时祈祷神佛所许下的酬谢[vow made before Buddha or God]/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流通分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chù) = 众多。
(bǐng) = 刀鞘(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阿閦鞞佛/阿閦佛/阿閦/不动佛/无动佛/阿刍婆 = Akshobhya,据《阿閦佛国经》云,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起瞋恚」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
恒河/殑伽/恒伽/弶伽 = Ganga,译日天堂来,以其原从高处神堂而来也。玄奘译为殑伽河。
(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
护念 = 保护忆念也
 
三十二相/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
#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成肉髻相
梵名乌瑟腻沙,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肉髻 = Uṣṇī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
脸部
颊车如狮子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
眉间白毫相
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
眼睫如牛王相
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眼色如绀青相
眼睛之色如绀青者。
口部
四十齿相
具足四十齿者。
齿白齐密相
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
四牙白净相
四牙最白而大者。
广长舌相
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
梵音深远相
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
身躯部
身金色相
身体之色如黄金也。
常光一丈相
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
身如狮子相
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
身端直相
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身纵广相
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而丰腴者。
两腋满相
腋下充满者。
七处平满相
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
皮肤细滑相
皮肤软滑者。
身毛上靡相
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
毛孔生青色相
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
马阴藏相
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手足部
手过膝相
手长过膝者。
手指纤长相
手指细长者。
手足柔软相
手足之柔者。
手足缦网相
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安平相
足里无凹处者。
足跟满足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下有轮形者。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yàn) = 火苗[flame](燃烧[burn])
(jiān) = 肩膀[shoulder](担荷[bearshouldercarry])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宝幢/法幢/经幢 = dhvaja/ketu,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汉传佛教一般仅用于庄严佛殿,用绸布做成圆桶状,上面刺绣花纹或经、咒;亦有很多寺庙保存有古老的石经幢,雕刻精细,内容丰富,往往镌刻有佛像、菩萨像、天龙护法、佛经、咒语等。(“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难沮佛者,证究竟坚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坏,故曰难沮佛。日生佛者,佛出世间,以智慧日,照破众生愚痴黑暗,如杲日丽天,群昏烁破,故名日生佛。网明佛者,佛张教网,捞摅法界众生,法门无量,犹如网孔,皆为佛智所成,教理明彻,能破众生痴暗,故曰网明佛。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师子佛者师子为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以喻佛为法中王佛若说法天魔外道恐怖毛竖故名师子佛。名闻佛名称普闻于十方也。达磨佛者梵语达磨此云法法者可轨义如世间之轨道车必依之而行佛所说之教法为众生修行之轨则必当依之而修此教可轨也佛所修之行法戒定慧以自庄严堪作众生轨范此行可轨也故名达磨佛。
(shī) = 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division](泛指军[armytroops]/老师[teachermaster]/首领[leader])
达摩/达磨/驮摩/昙无/ = dharma,译曰法。法的梵文字根来自dha,意思为持、保持、任持不失。在早期佛教中,意指八正道,因为是一切圣者所必经的,是通往解脱的不二圣道,不变不失,所以称之为法。(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fǎ) =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标准;模式[normstandardmodel])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梵音佛,梵者净也,佛所说法音清净,无有染著,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一切无著,是谓梵音,佛说法如是,故名梵音佛。宿王佛者,宿是星宿,月为宿中王,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以喻佛为法中王,于法自在,三乘圣众,一切智,道种智,不及佛一切种智,如月为众宿中王,故名宿王佛。
(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梵语Brahmā音译词。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杂色(zá sè) = 具有各种颜色的[varicolored]/混杂不纯的颜色[motleymotle]
(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娑罗树/娑罗双树 = 娑罗,在梵文为sāla,是「高远」的意思。相传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中,手扶娑罗树,产下悉达多太子。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此树已经枯死。后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外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相传释迦牟尼入涅槃时,娑罗树同时开花,林中一时变白,如同白鹤降落,因此又称为鹤林、鹄林。玄奘也曾造访过此处。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
(jiē) = 都,全[allevery](通“偕”;一同[together])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已愿已生者谓过去前哲求生净土往生集中四众往生不一而足。今愿今生者谓现今求生净土之人只要信愿力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定蒙佛圣接引往生。当愿当生者谓当来之世若有人愿生西方一心念佛弥陀悲愿无尽寿命无量自然不违本愿。此是第三番劝愿。愿即欣厌二门厌门厌离娑婆众苦逼迫。欣门欣求极乐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
(zhū) = 辩,问辩[arguedisputedebate](众;各[allvarious])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者。渐法即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犹易生信。若说顿法即大乘圆顿之法众生本来是佛万法不出一心等法则虽说者谆谆而信者寥寥故谓之难。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jīn) = 现在[the present]( 现代;当代。与“古”相对[modern times])
(shèn) = 异常安乐[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极端,极其;非常,异常[veryextremely]/超过,胜过[more than])
(xī) = 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
 
五浊 (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
所生妄相
所依五阴
劫浊
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
#劫浊者劫是时分本来无有浊因有四种浊法聚会此时是以成浊。
识精<>
+外五大<>
依、正二报及虚空
色阴
#坚固妄想
见浊
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见惑>
#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
识精<有知>
+内四大<无知>
界内分段生死
受阴
#虚明妄想
烦恼浊
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思惑>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趣入生死,故名为使。
六识<妄想>
+六尘<妄尘>
想阴
#融通妄想
众生浊
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
第七识<妄心-->
+身根<妄身-->
行阴
#幽隐妄想
命浊
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
第八识精明之体<>
+六精之用<>
界外变易生死
识阴
#虚无妄想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