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 又称《净土论》或《往生论》,世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凡一卷。净土宗净土五经一论之一,主要的内容是以五念门修行,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本经的梵文本早已迭失,现只存汉译本。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优婆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婆薮槃头菩萨 造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槃(pán) = 承盘,亦特指承水盘[wooden tray]。(同“盘”。)
婆薮槃头/婆薮槃陀/婆薮槃豆 = Vasubandhu,译曰世亲,旧曰天亲。佛教 4世纪瑜伽行唯识学派论师,生于北印度健驮逻国富娄沙富罗城,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为无着之弟。著作《俱舍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
元魏菩提流支 译
魏(wèi) = 高大。也作“巍”[tall and big]。(古国名[Wei state]。)
元魏 = 386年-534年,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政权。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菩提流支/菩提流志 = Bodhiruci,北印度佛教高僧,北魏佛经翻译家。地论宗即依据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合译的《十地经论》而成立,其中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州北道派」,持九识说。
#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这个就是「礼拜门,赞叹门」,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个就是赞叹,我们念出来就是赞叹,而真诚的一心就是恭敬,所以礼拜跟赞叹合在一起。「愿生安乐国」这一句就是作愿,就是他发愿。
归命 = ṇamō,梵语曰南无。中文意译为「礼敬」、「皈依」、「归命」、「合一」之意。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总为表信心至极之词。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无碍光如来 = Amitābha,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 ,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后缀ābha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Amitāyus,后缀āyus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
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极乐/安乐国/西方净土/须摩提/安养 = Sukhāvatī,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三归/三归依/三归戒
#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
#归依/皈依 = saranam gacchami,于胜者归投依伏也。(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仪式后,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别可以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
|
归依佛
|
归依佛宝以为师者。
|
归依法
|
归依法宝以为药者。
|
归依僧
|
归依僧宝以为友者。
|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 以偈,偈是体裁,用这个体裁说出他自己的愿望。而这二十四首偈总持全经的大意。
『与佛』,这个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教导我们的完全相应。
偈(jì) = 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s chant or hymn]。梵语“偈佗”之省。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观察门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 如镜、如日、如月、如轮,轮是表圆满的意思,日月是光明的意思,清净光明,无不圆满。
正道 = 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又八正道分也。
镜(jìng)
= 古镜以铜或铁铸,也有用玉的,盘状,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纹饰[mirror;looking glass]。( 照[mirror]。)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 不但是光明,而且清净,照曜无量无边的世间。
焰(yàn) = 火苗[flame]。(燃烧[burn]。)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 西方世界的树是七宝成就的,西方世界的地也是七宝,西方世界的花草也是七宝。它的宝柔软,不像我们这边的宝坚硬。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 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迦旃邻陀/迦遮邻地/迦止栗那/迦邻提/迦邻陀 = kācilindika,鸟名。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池(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泉(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交错(jiāo
cuò) = 交叉错杂[crisscross]。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 楼是两层以上的,这个就叫楼。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house]<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古代五刑之一。阉割男子生殖器[castration]。)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宫殿(gōng diàn) = 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palace]。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梵(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梵语Brahmā音译词。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
梵声 = 如来之梵音也。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住持/寺主/方丈 = 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又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一称方丈,这是因为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禅宗寺院用此说来比附住持所居的寝室,故住持亦称方丈。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净华众 = 极乐净土之莲华,为依弥陀如来正觉所成之华,故曰正觉华。
法味 = 妙法之滋味也。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故谓之法味。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净华台 = 清净之莲华台也。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 『梵响』,「梵」是清净,『闻十方』,十方世界普闻。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一寻 = 尺度名。八尺曰寻。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闻(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 『同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这就是说佛心清净,一尘不染,跟虚空一样,没有分别。所以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更没有执着。净土所有天人,到达西方净土,实在讲都不是天人了,都是菩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都是阿鞞跋致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可是佛在经上有时候也说天人,有时候也说声闻,这些问题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已经看到了。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这一句就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智海 = 智慧广大,譬如海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 『如须弥山王』,用「须弥山」来比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阿弥陀佛在一切诸佛如来当中,他特别超胜,「须弥山王」。这个跟《无量寿经》上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那个语气完全相同,世尊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这就须弥山王,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所以这个意思完全相当。『胜妙无过者』,「胜」是殊胜,「妙」是微妙,没有任何一尊佛能够超过阿弥陀佛。
丈夫(zhàng
fū) = 身高一丈的男子。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故以丈夫为男子的通称[manly person]/已婚女子的配偶[husband]。
恭(gōng) = 恭敬,谦逊有礼[respectful and submissive]。(拱手致礼[bow]。)
敬(jìng) = 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respectfully]。(尊重,尊敬[respect]。)
恭敬(gōng jìng) = 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的[revere;honour]/尊敬或尊重地对待[hold in reverence]。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瞻仰(zhān yǎng) = 恭敬地观看[look at with reverence]/仰视[look up at]。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大宝海 = 生无量珍宝之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 『化佛菩萨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可以说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弥陀佛的化身。弥陀化身跟他的真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会自己感到我很荣幸,我天天跟到阿弥陀佛,天天不离开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能分无量身。菩萨亦复如此,所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大菩萨也是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这是化佛、化菩萨。「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须弥』,「须弥」在此地表真实,真实不虚,住持无量的功德。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 『无垢庄严光』,「无垢」是清净,「庄严」是美好,「光」是表的智慧。『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这个「诸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
佛会 = 佛菩萨圣众之会处,即净土也。
群生 = 许多之众生也。
群生(qún
sheng) = 众生;一切生物[all living creatures]。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 天乐、天华、天衣。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 这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到极处。哪个世界里面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们都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往生、去示现,这个难得!
何等(hé
děng) = 什么样的[how;very;what kind]/用于感叹语气,表示不同寻常[what;how]。
#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论(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衡量;评定[judge;weigh;assess;evaluate]/评论;辩析[review;argue]/主张;学说[theory]。)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章(zhāng) = 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a song]。(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article;chapter;paragraph]。)
章句(zhāng
jù) =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chapters,sections,sentences and phrases]/分析古文的章节和句读[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ancient
writings]。
偈颂(jì
song) = 印度文学的诗歌。无韵,以四句为一偈颂,每句音节长短须相同。亦专指佛经中诗歌形式的部分/中国僧侣所写蕴含佛法的诗。
论曰: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 『示』是指示,就是指示出來,我們不知道修學的要領,菩薩為我們指示出來、展現出來,使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把西方世界它的来源、它的历史、它的理论、它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详细做了介绍。《观无量寿经》里面就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最重要的它补充了三桩事情,第一个是理论,第二个是方法,就是往生的方法,第三个是九品的因果,这是《观经》里面讲得详细。至于小本,这是世尊无尽的悲心,劝我们念佛往生,我们在小本《弥陀经》里面仔细去观察,世尊四番的劝勉,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他三而四,劝我们四次,应当要求生净土,这是佛的苦口婆心,劝我们往生,求生净土。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 这个『行』古时候念「恨」,念破音字,当动词用,现在人已经不太注重这些了,念「形」也可以,我们就随俗,只要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成就』。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héng。)
善男子 = 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礼拜 = Vandana,又曰和南/伴谈,译为礼拜/稽首/敬礼。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
智相 = 智慧之相貌。谓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为佛智显于外之相貌也。又起信论所说六尘相之一。于三细中第三境界相,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之境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如实(rú
shí) = 按照实际情况[as things really are]/按照事实,准确地,正确地,真实地[right]。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一心专念 = 念佛之心专一也。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 这个『观』,不用心意识,不用分别执着,这叫「观」、叫看。『察』,「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察。清楚明白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这个境界里面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是分别心、执着心变现出不平等,离开分别执着,万法是平等的。
察(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 [observe;see clearly]。)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苦恼(kǔ nǎo) = 痛苦烦恼[distressed;vexed;worried]。
三种回向
#回向 = Parīnāma,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
|
|
菩提回向
|
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
|
众生回向
|
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众生也。
|
实际回向
|
以己之功德趣求无为之涅槃也。
|
#依报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
= 这是举个比喻,像这个摩尼如意宝珠,得到这个宝珠,想什么它就变现什么。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如意珠/如意宝珠/如意宝/如意摩尼/震多末尼 = Cintāmaṇi,是佛教、印度教中记载的能如自己意愿变出珍宝,且有除病、去苦等功德的宝珠。
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 第一是总,后面十六是别,所以这个十七句有总有别。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 上卷有二十四首偈颂,第一首是天亲菩萨皈依三宝,求三宝加持,这个第一、二首是赞叹,求佛加持。真正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从第三首开始,这个就是第三首开头的两句,要把二十二首偈子统统在这个长行文里面给我们详细说明,这就是论的这一部分。
清净 =
Suddhi,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是佛教中所教导的一种内心状态,为无欲无求,专心专一的内心状态。 常被当成涅槃的同义词。)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 『性』,我们常说的性质,观察弥陀净土的性质。
『正道大慈悲』,这个「道」若是成佛之道那就叫「正道」。一般菩萨修行成佛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阶级,像我们念书,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个菩萨的阶级有五十一个,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必须要经历的。这个地方说的「大慈悲」,是不必经历,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不必经过次第,一直就超升了。所以他的时间很短,成就不可思议,这叫「大慈悲」。所以这句话只能应用在西方净土。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 观察西方世界种种的事物。「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
事(shì)
=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官职[government post]。(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post;duty;powers of office]/侍奉;供奉[serve;wait upon]/做,从事[be engaged in]。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 这个『曜』是照耀。西方世界的『妙色』,这个「妙色」是指佛光,光叫无垢光,垢是污染,西方世界的佛光是清净光明,没有丝毫污染。
妙色 = Surupa,梵语曰苏楼波,佛之报身报土色相不可思议者。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
= 这个水、地、虚空它是同一个性质,所以把它合起来讲。
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 这个『宝华』,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除了七宝池里面的莲花之外,所有的树木都有花果,它的品种无量无边,数量无量无边。七宝池里面的莲花以及宝池四周的这个花草树木。微风吹动的时候,你看到的花、看到的树叶,因为所有的这个树木花草都是无量珍宝所成的。因为是宝,所以宝都放光。微风一吹动,那个光就交错了,显示得非常之美。宫殿、楼阁是居住集会的场所,那也是众宝所成。无论是房舍与房舍之间,树木与树木之间,经上讲得详细,宝树上面都附着有罗网,网中都有宝铃,有铃铛,风吹到的时候会响,不仅美观,而且能够现十方的境界。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 这个字要念破音,念「遇」,不能念「语」,当动词,就是落下来。西方世界空中所落下来的庄严,是这个意思。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
= 这个地方所说的光明是指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物相都放光明。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 这是音声。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所以音声之妙也不可思议。『梵』是清净的意思。能令一切众生听到这个音声,他不生烦恼、不生染着,而得身心清净,这种音称之为梵音。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 正觉就是佛,正觉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的善力住持,这个善就是四十八愿,他的善愿之力。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 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四土九品,包括边地,统统都是莲花化生。莲花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愿力变现的,这个莲花的种子是阿弥陀佛愿力变现出来的。所以「正觉净华」,是这样化生的。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眷属(juàn shǔ) = 家眷,亲属[family dependants]/夫妻[spouse]。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 西方世界这个『受用』,不仅仅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包括在其中。西方极乐世界饮食不要了,不需要这个东西了。怎样维持这个生命?禅悦为食。这个东西高明了,永远不会枯竭的,禅悦,法喜充满。所以西方世界的人,每一个人法喜充满,禅悦,禅里面喜悦,这是法味,这个东西滋养身体。
受用(shòu
yòng) = 接受财物作为官府开支;受益[benefit from]/舒适[feel comfortable]/享受[enjoy]。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 为什么他受乐?前面十四条都讲得很清楚了,这个总共十七条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般的状况,所以这个世界叫极乐,没有苦的缘。换句话说,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决定不会让你生起忧悲苦恼的念头,这念头生不起来,所以他就乐。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
= 这个『大义』就是大乘之义。
义门 = 各种之义理,门户差异,而彼此不混同也。门者差别之义。
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体(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 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求愿立刻就圆满,为什么?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不像我们这里还要自己去消业障,那个地方不需要消业障,阿弥陀佛威神帮助你,这个有愿立刻就能得到。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
成就(chéng jiù) = 业绩,事业上优良的成效[achievement]/完成;成功[achieve;accomplish]/造就;成全[help]。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
#正报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座(zuò) = 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seat]。(引申为在座的人[those present]。)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 『相好光一寻』,这个「一寻」在我们中国度量衡里面是八尺,还不到一丈,八尺叫一寻。他的色、相超过一切众生,不但超过一切众生,我们在经上所得到的那个真实相,超过一切诸佛,这释迦牟尼佛赞叹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可见得阿弥陀佛的色相超过诸佛如来。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 这是佛的『口业』。佛的音声为一切众生说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法音遍满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弥陀的音声没有达不到之处。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 合前面,身、口、意,这个心就是意,三业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 『天人不动众』,这一句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往生的大众,「天人」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不动」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意思就是指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蒙弥陀愿力加持,都是『清净智海生』。这个「清净」是弥陀的功德成就的,「智海」是弥陀的智慧成就的,所以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积的功德智慧加持的,使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得平等三业。
大众 = Mahasamgha,梵语摩诃僧祇/摩诃僧伽,译为大众。多众也,众有三人四人之异义。
大众(dà
zhòng) = 众多的人[the crowd of people]/泛指民众,群众[the masses]。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 这个『上首』不是别人,就是阿弥陀佛,至高无上,在西方极乐世界,至高无上的首领。『如须弥山』这一句是比喻,须弥山是这个世间最高大的一座山。众多世界,众多须弥山里面,最大的一座须弥山,我们就称它作「须弥山王」。用这个来比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用这个来比喻。这是显示极乐世界的导师跟他方世界诸佛如来不一样。
『胜妙无过者』,「胜」是殊胜,「妙」是微妙,这是以阿弥陀佛跟其他诸佛比较,阿弥陀佛的殊胜微妙超过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没有能够比得上阿弥陀佛的,「胜妙无过者」。
上首/上座/长老 = Sthavira,悉他薜罗。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后出家者应对他们表示尊敬。在后世,受具足戒十年以上的僧侣,才能称为上座。在僧团中,也使用一些敬称,如大德<bhadanta>,尊者<ārya>,具寿等来称呼上座。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 这个『主』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就是老师,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天人丈夫众』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些人都是十方世界念佛去往生的。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 『净心菩萨』,「净」是得清净心,哪一个地位的菩萨得清净心?唯识经论里面跟我们说,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就清净了。如果你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还不清净,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也还不清净,一定要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就清净。这是什么地位?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转阿赖耶识。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平等法身 = 八地以上之菩萨,证平等寂灭之真如,则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教化,作种种之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作之想,是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则虽证真如,尚要功用始然。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 『次第成就』,说明菩萨为我们介绍前面十七句跟此地的八句有条不紊,前后句不能颠倒,他是按着顺序来给我们介绍的。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 菩萨就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这些大众。这些大众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层次很复杂,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法界的有情统统具足,所以是很复杂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完全平等,所以这个法门很难得。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 『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这是指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达极乐世界,一处一念一时遍往十方诸佛国土,是化身去的。
淤(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淤泥(yū
ní) =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mud;silt]。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 菩萨的应化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西方世界不但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那个地方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法界。『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这一句话就是讲的随时,这个「一切」是随时,什么时候想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这个应化身就去了。「无垢」就是清净,「垢」是污染,我们今天所讲的心地的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讲的是这些。「一念」就是讲同时,同时可以能够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 「一切世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一个都不漏,这才叫一切世界,一切世界统统到达。「无余」就是普遍,没有一个遗漏的,以这个智慧光明遍照『诸佛会大众』。前面这个「无余照」是对海会大众,这个「供养恭敬赞叹」是对「诸佛如来」。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 菩萨应化的目标,是帮助众生开悟,『解』就是开悟,帮他破迷开悟,帮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那是人人都乐意的。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讲的,前面为我们讲到这个观察,五念里面的第四。观察依报庄严,讲了十七桩事;正报庄严,观佛讲了八桩事情,观菩萨讲了四桩事情。这地方总结,『观察庄严佛土』,佛土是依报,佛菩萨是正报,功德成就。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愿心 = 佛愿救众生之心。众生愿成佛之心。总之为四弘誓愿之心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 「无为法身」,这无为法身是「法性身也」,法性身没有相,所以这个身是本体的意思,我们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法性身,这个法性身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这一个本体变现出来的。就像前面所讲的国土十七句庄严,人物,佛说了八种,菩萨说了四种,那这是我们合起来讲依正庄严,依报、正报全是从法性身变现出来的。法性法身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佛在经典里面说了几十种的名词,都是说这一桩事情。这个东西能现,真心能现,因为它无相,所以它能够现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真心本性变现的。我们要问,那个真心本性像什么样子?在哪里?它不现相的时候不知道,也不晓得它在哪里;它现了相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那个现的相就是!离了相哪有性?这个相是性变现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体用一如。所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真心在哪里?本性在哪里?这随拈一法,无法不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个是佛法里头最难懂的地方。因为我们一般常识里面,真决定不是妄,妄决定不真,都把它分成两边,它不能合在一起,不是一桩事情。可是在佛法里面给我们讲,所有一切法一桩事情,「入一法句」。佛法教你修禅定,定是什么?定就是一,定里面没有妄念,有一个妄念那就不是禅定。所以定能开智慧,这个定就是无知,开智慧就是无所不知,就是这么个道理。
一法 = 一切事物尽备法则,故总名为法。一法者,犹言一事一物也。
一法句 = 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 这个『器世间』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清净。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天亲菩萨将世尊的介绍归纳十七种。这个『一法句』里面就是清净句。这一个清净句里面,这两种清净就包括一切清净了。因为一切法总不出这两大类,清净心显现的,因此这一切法还是清净。所以这个一法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真实智慧可以说是一切真智慧的根源,就是无知,无为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依正庄严的来源。不但是世尊教我们,弥陀教我们,一切诸佛教我们,就是教我们要悟入实相。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山河大地、宇宙人生,就是梦境里面所现的,真心所现的。所以诸佛菩萨明白这个真相,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菩萨那个慈悲叫同体大悲,什么叫同体?同一个心性变现出来的。诸佛如来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九法界有情众生还是这个心变现出来的,离开这个真心之外,也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山河大地、也没有虚空,虚空也是变现出来的。这个是事实,很难懂,懂得这个就叫成佛!还没搞清楚,那你还是凡夫,所以很不好懂。
器(qì)
= 器物很多,用狗看守。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 [utensil;apparatus]/重视[think highly of]。)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 = 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
|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 这个十七加八,再加四,这就是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就是前面讲的清净句,这是广略。菩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修『奢摩他』、修『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止的意思,「毗婆舍那」翻作观,前面都讲过。止就是定,观就是慧。也可以说定慧双修,定慧等学,才能成就『柔软心』。这个「柔软心」就是自在随缘,真正得自在了。于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实相。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 这就是天亲菩萨在本论里面所提倡的这个五念门。
摄取 = 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
摄取(shè qǔ) = 吸收[absorb;take in]/拍摄[take a photograph of;shoot]。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 这三种与菩提是相违背的。菩提是觉,相违背就是不觉,就是迷。『怜愍一切众生』。众生无知,不知道对于三宝、不知道对于圣贤恭敬供养,他不知道。因此菩萨对一切众生绝不要求他供养,绝不要求他恭敬,这是『依方便门』,因为他不懂。
依(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依靠;托身[depend on]。)
智慧门 = 入智慧之门户也。佛果之实智云智慧,入其实智之因地权智云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云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云权智。权智为令入实智之门户也。又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为令入实智之门户,故名曰智慧门。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 远离三种违背菩提心门,翻过来就得到了。「染」是污染,决定没有污染,心没有污染、精神没有污染、思想见解没有污染。
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 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他统统放下了,贪瞋痴慢他也放下了,所以他不污染了,他的心清净了,身心清净是这样得来的。如果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他的心就不清净了,他的心就被污染了。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贪图自身的诸乐,贪图享乐。其实凡夫贪图这个乐,这个五欲六尘享受之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仔细去思惟一下,得不偿失。得到眼前的快乐,五欲六尘的受用,这个受用的时间很短暂,不长,后来的时候要受三途苦报,要受无量劫,所以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菩萨不干这个傻事。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佛教名词[Prajna <般若>]。意译为慧,智慧。)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 『贪着自身』,凡夫都贪着,哪一个人不贪爱自己的身体?这是错误的,这是『障菩提心』。过分的贪爱这个身体,连往生都做不到,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把这个身体丢掉你才能去,不能把这个身体带去。『无安众生心』,自己心无安,也不能帮助一切众生心安,这都是与菩提心相违背的。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 这个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所以称为『妙乐』,离开苦乐之外,你得到的是真乐。
『胜』是殊胜。 『真心』,胜过所有一切的妄心,妄想、妄念,真心现前,这个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
妙乐 = 殊妙之欢乐也。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 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智业观察」,智是你的智慧,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本论前面所说的依报十七种,正报如来八种、菩萨四种,这是把经里面依正庄严归纳成这几条,便利我们去观察。这个观察就是《观无量寿经》上讲的观想。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自然,当然 [naturally]。)
自在(zì zài) = 自由;无拘束[free;unrestrained]/安闲自得,身心舒畅[comfortable;at ease]/<佛教>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freedom of wordly cares]。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屋(wū)
= 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帐幕[tent]。(房舍,房屋[house]。)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 五种门就是前面讲的五种法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五种法门的真实利益。『礼拜』,以真诚心、恭敬心对阿弥陀佛,真诚恭敬的目标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这样修那你就是『入第一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 这个就是称念、称名。念佛有很多种的念法,这个地方特别提倡持名念佛,这个口业赞叹是持名念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全名翻成中文叫无量觉。加上南无,就是皈依无量觉。所以我们真的依靠『如来光明智相修行』,就是真正皈依无量觉了。这个皈是回头、回归,从不觉回头依无量觉,这才能得到佛的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参与弥陀海会大众,这是入了第二门了。
大会众 = 贤圣之众会。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 这个就是真正发愿,有非常深切的愿望,我这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奢摩他』,「奢摩他」是梵语,翻作中国是止。所谓止,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都把它止住,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你这样修学你就得念佛三昧了。此地讲的『奢摩他寂静三昧行』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佛三昧。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 可见得前面这个四门,「入」,入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自己。第五门是「出」西方极乐世界到十方诸佛刹土里面去普度众生,实现你第一个愿望,众生无边誓愿度。由此可知,先要度自己,然后才有智慧、能力、神通去度一切众生。四门成就自己,末后一门利益众生。这是五种门次第成就的利益。
游戏神通 = 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
教化地 = 己既成佛,可教化他人之利他地位也。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