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卷三
 
会六入即藏性(约缘<>)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第六意识)
 
效用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其次,阿难!怎么说六入,本是如来藏中的妙真如性呢?(此云入,亦云处。本如来藏者,本即根本,一切枝末,依之而起,今追究六入枝末之根本,元是如来藏,如即本有不变,真如之本体,来即真如随缘,遍周之妙用,藏者,含藏世出世间,一切善功德,无不具足,犹如宝故。妙真如性者:即如来藏之性。此性即理即事,全妄全真,不滞一法,不舍一法故,所以称妙。即六入亦妙真如性也。)
六入 = 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如来藏 = 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
妙真如性 = 真如为万法之实性,诸相不可得,故曰妙。
 
六入
色法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心法
意根<第七识 -- 末那>
 
 
 
 
如来藏心(真心)
第一细
(妄尘粘湛然之体)
第二细
(识精<引发六精>)
第五、第六粗
(粗境<六精居于胜义根及浮尘根>)
明暗<妄尘>
见精
眼根
色尘(明暗)
动静<妄尘>
闻精
耳根
声尘(动静)
通塞<妄尘>
嗅精
鼻根
香尘(通塞)
恬变<妄尘>
尝精
舌根
味尘(恬变)
离合<妄尘>
觉精
身根
触尘(离合)
生灭<妄尘>
知精
意根
法尘(生灭)
 
##眼入即藏性<眼根>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阿难!我前说清净明彻的眼睛,瞪视使劳,就别见狂花,这能见的眼睛与所见的狂华,都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疲劳之相。(即彼:乃就彼色阴所云,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因此见劳,遂见空华之劳相。劳字指空华,谓不特空华是劳相,兼能见之目,与所见之劳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
(jīng) = 眼珠。(眼睛。)
(jiān) = 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dèng) = 睁大眼睛直视。(用力睁大[眼睛])
(láo) = 夜间劳作。努力劳动。(劳累。)
菩提 = 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因为于明暗二种虚妄的尘境,粘湛发见,居浮根中,见精映色,吸取这种尘相,名为见性。这能见之性,离开明与暗二种尘境,终归无影无形,可见只是依尘境而妄现,根本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以此眼入,因有明、暗二尘,黏湛然之体,发为劳见,居于浮、胜二根之中,吸入此明、暗二尘之象,如磁吸铁,名为能见之量<此即菩提瞪发劳相>,乃属托尘妄现。倘若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有能入之体可得,是谓离尘无体。)
(wàng) = 胡乱。(虚妄,极不真实。)
(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 阿难!当知这能见的见,不是从明暗二尘境而来,也不是自眼根中出,更不是由空而生。(非明暗来不他生;非于根出不自生;不于空生,非无因生。)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 什么道理呢?如果是明中来,遇黑暗时,见应随明而灭,就不应再能见暗;若从暗来,遇光明时,见已随暗消灭,自不看见光明。(若说眼入从明尘而来,暗生明灭之时,见亦随灭,应不见暗;若从暗尘而来,明生暗灭之时,见亦随灭,应无见明。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去来,见性不生灭,当知是见,非明、暗来也。)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 若是由眼根生,就应没有明暗二相之可言了,如是见精,本来就没有自性。(若说眼入,从根而生,必无明、暗二尘时,单根不能生见。故曰:‘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自性乃能入之自体。)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本质。与“相”相对。)
自性 = 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 若说是从空出,空离眼根与尘境,那么眼根与尘境,皆成所见的见了,这样一来,前看既可以见诸尘境,退也应可自见眼根,但事实不然;纵然能见,也是空自能见,又何关你的眼入?(若说眼入,从空而出,则以空为见之根,出来时,前瞩<看也>尘境万象,回归时,应当自见其根;当然不能见。纵使能见,乃空自观,何关汝眼入之事?)
(zhǔ) = 注视,瞩目[gazestare](见;看见。)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眼入虚妄,本就是不属因缘,亦不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而已。(是无实体,无从来之故,当知眼入虚妄。以无实体故虚;无从来故妄,但是幻妄称相。眼入之相虽妄,妄不离真,其性本来不变,非因缘性;又复随缘而非自然性耳。)
(xū) = 大土山。(空虚,与“实”相对/虚假,不真实。)
 
自然
一成不变。
#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
#见性不变随缘故非自然。
因缘
生灭无常。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
#随缘不变故非因缘。
 
四缘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
#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亲因缘/因缘
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
#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
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根为增上缘。
#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
等无间缘/次第缘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
#凡是心王所有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
所缘缘/缘缘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
#尘为所缘缘。
#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分。
 
相妄[六入]
无实体,以其体即真如。
无从来,不从三处,以其出自藏性。
 
性真[六入]
本非因缘
性本来不变。
非自然
用随缘。
 
##耳入即藏性<耳根>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譬如有人,以两手指,紧塞双耳,因塞成劳,头中就发生嗡嗡的声音,这能闻的耳入,与所闻的声音,同是真性菩提心中,所产生的疲劳之相。(以塞耳成劳,以例耳入,所闻一切音声,同一妄也。以者用也,用两手指,急塞其耳,塞久成劳,以致头中发为虚响,故云:头中作声。兼耳与劳:耳字意取耳入闻性,以性不自显,寄根说故。劳字乃指头中作声,以劳虽妄发,因境显故,故曰兼,曰与。不特声是耳入之劳相,兼能闻之耳入,与所闻之劳相,同是真性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比例发明,令知根尘同源,同一妄也。目瞪发劳,妄见空华,菩提心瞪发劳,则六精俱发,故皆用瞪发劳相。)
(sāi) = 阻隔;堵住。(填塞;充满/ 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因为动静二种虚妄尘境,而耳根之中,有种闻的功能,吸取这种尘境,名听闻性;这听闻性,亦不过因境而显,离开动静二种尘相,即无影无形,根本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现以其动、静不常,故称为妄。此闻虽居耳根之中,吸入尘象,但名听闻性,亦显其唯是幻妄名相而已。)
(wén) = 听到。(听说;知道/嗅;嗅到。)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 阿难!当知道能闻的闻性,不是从动静二相中来,也不是由耳根所出,不是由空而生。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 什么缘故呢?若这能闻的闻,是从静境生,那么动境出现的时候,这闻应已随着静境而灭,当不能再闻动,怎么可能听到风声鹤唳,虎啸猿啼?若说是由动生,则静境当前时,这闻性应随动境而消失,当不能再闻动,为何又能觉知寂然无声?(若从静尘来,动生静灭,耳中闻性,即当随静尘以俱灭,应不能闻动;若从动尘来,亦复如是。)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那就是说,那就是/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 若是从耳根生,自不须假借动静等尘境方能显现,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谓此闻从根而生者,但有增上缘,必无动、静所缘之尘,如是闻体<根也>,本来亦无能入之自性,以单根不立之故。)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 如从空出,空既能闻,就该名耳,不应再叫做虚空;况空自闻,又与闻入何关?(若谓此闻从虚空而出者,是空能有闻,亦得成为根性,既成根性,即非虚空。又空纵有闻,乃空自闻,即同他闻,何预<干也>汝之耳入?)
(guān) = 门闩。闩门的横木。(牵连,涉及。)
(rǔ) = 汝水。(你,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当知,耳入虚妄,本就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性不变,用随缘。)
 
##鼻入即藏性<鼻根>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阿难!譬如有人,急速地连续收缩他的鼻孔,缩久成劳,于是鼻中就有冷触之感,因而分别通塞虚实,以至香臭等气味,这能嗅的鼻入,与感到的冷触等劳相,皆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疲劳之相。(譬如有人,急畜<缩也>其鼻,鼻息出入,自有常度,无故急缩,连缩既久,则反常成劳,即于鼻中,闻有冷触。此冷触由缩风所成,因有冷触,则分别通、塞、虚、实;疏通呼吸之气为虚,闭塞出入之息名实。如是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同一妄耳。兼鼻与劳:劳字指冷触及香、臭气;谓不特冷触,香、臭气,是鼻入之劳相,兼能闻之鼻入,与所闻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之劳相,以根尘同妄故。)
(pì) = 譬如,比喻。
(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xù = 积;积聚。后作“蓄”/ 熏;呛。)
(chù) = 以角撞物。用角抵人或物。(撞,碰/接触。)
(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了解;精通。)
(shí) = 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坚实;坚强/真正地;确实;实在。)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由于有通塞二种虚妄的尘境,而鼻根有种闻的功能,吸取这虚妄的尘相,名为嗅觉性,这嗅觉离开通塞二尘,根本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然此鼻入,元无自性,但因浮、胜二根,对彼通而有闻,塞而无闻,二种妄尘,黏湛发嗅,居于根中,吸入此尘象,名为嗅闻能入之性。此闻亦不过幻妄称相,离彼通、塞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能入之自体。)
(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
(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全部,都,统统。)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全部;完全;整个/终于;到底。)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 当知这嗅觉性,不是从通塞来,也不是由鼻根出,又非由虚空生。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 什么道理呢?若说是从通来,塞时嗅觉应随通而灭,怎么能再知塞?如因塞有,通时亦不应再有嗅觉,为什么又能嗅知香臭等气味呢?(若谓嗅闻之性,从有闻之通而来,至无闻之塞时,此闻必随通而去,应不更闻于塞,云何又知塞而无闻?如因无闻之塞,而有鼻入之嗅性,则至有闻之通时,此闻则应随塞而灭,无有嗅闻之性,云何通时,又能发明香、臭等气,来触于鼻耶?)
(xiāng) = 五谷的香。(泛指好闻的气味。)
(chòu) = 闻气味。(难闻的气味。)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 如说是由鼻根生,那么仅有根而没有通塞等尘境,如是闻机,本就没有能入的自性;既没有所入的尘境,又怎么有能入的鼻根。(若谓鼻入嗅闻之性,从根而生者,则单根无尘,如是闻机<根也>离尘无体,本无能入之自性。)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合宜的时候/事物的关键;枢纽。)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 若说是从鼻孔的空出,则是空自有嗅觉,那么当返归时,应可自嗅其鼻。
(若谓嗅闻之性,从鼻孔之空而来者,是空有闻,自当回<返也>嗅汝之鼻根。因有回嗅二字,故知是指鼻孔之空,非外空也。纵许能嗅,但是虚空,自己有闻,又何关汝阿难鼻入之事?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鼻入虚妄,本就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而已。(性不变,用随缘。)
 
##舌入即藏性<舌根>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猛舐自吻,熟舐使劳,这人如果有病的话,会感到有种苦味,健康的人,会觉有淡淡的甜味,由于甜与苦的妄尘,正是显出舍根不动的时候,不甜不苦的淡性常存。这能尝的舌根,与甜苦的劳相,都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疲劳相状。(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舐即舔也。舌根无有外物可舐,但用舌入,自舐其唇吻;吻即口之两角。熟舐乃舐之既久,令舌发劳。其人若病,舐之则妄有苦味,无病之人,舐之微有甜触。由此熟舐,妄生甜苦,正显舌入之根不动<即不舐之时>,淡性<非甜非苦>常在。甜苦与淡,乃舌入之劳相,以此为例,兼能尝之舌入,与甜苦淡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甜苦乃有味之味,淡属无味之味,仍为二种。)
(shé) = 舌头[tongue]
(shì) = 以舌舔物。
(wěn) = 嘴唇。(紧接;相符合。)
(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表示程度深。)
(dàn) = 味淡;味道不浓,不咸。(稀薄。)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 因为有甜苦与淡的两种妄尘,借舌根之中,启发知的功能,吸取这两种尘相,妄加分别,名为味觉。这种味觉,若离开甜苦及淡二尘境,根本就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舌入元无自性,但因舌动时之甜、苦,及不动时之淡,二种妄尘,黏湛发知,居于根中,吸此尘象,托尘妄现,名为知味能入之性。然此舌入知性,离尘毕竟无体。)
(chén) = 尘土[dust](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 阿难!你该知道能尝苦淡的味觉,不是甜苦中来,不是因淡而有,又不是由舌根所出,也不是从空而生。(此追究舌入无所从来。)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曾经。)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 什么道理呢?若自甜苦中来,遇淡当没有味觉了,怎么可能知为淡味?如果说是从淡中出,遇甜就也应无知觉,为何可能分辨甜苦等味?
(zhī) = 知道。(识别;区别/懂得,了解,理会。)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 若说是从舌生,这味觉本无自性,那么根中就没有甜苦淡等尘相了。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 若说是从空生,虚空自当知味,何必假你的舌,然后方知?又虚空既自能知味,和你的舌入有什么关系呢?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该知道,舌入虚妄,本就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罢了。(性不变,用随缘。)
 
##身入即藏性<身根>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只冷手,合触另一只热手,若冷度强于热度,热手就会变冷,如果热度高于冷度,冷手也会成热。这冷热二种触觉,合时知合,离时知离,以这合的触感,彰显离开的知觉,这与平常有知的身体,和无情的物体相合而成触不同,因同属身体,对于触尘,有离合二种感觉,两手冷热相涉之势若成,因两手相合,合久成劳,所以现冷热相涉的触感。这身体和冷热相涉的触感,都是菩提妙心所产生的劳相。(假设一人,用一只冷手,触合一只热手,两手皆属身根,与寻常有知之身,与无知之物,合则成触不同。若冷之势力多,则热者从冷而成冷;若热之功用胜,则冷者从热而成热矣。如是指上四句,用此两手相合,觉知冷热之触,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知触之用,以验身入所对触尘,有离、合二种。彼此两手,冷热相涉之势若成,乃因两手相合,合久成劳,故现冷热相涉之触。是身入之劳相,兼身入与冷热之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
(shì) = 权力;权势。(力量;威力。)
(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事情;工作。)
(hé) = 三面合闭,从口。闭合,合拢。(应该。)
(jué) = 醒悟,明白。(感觉到,意识到。)
(shè) = 步行过水。(泛指渡水/牵涉,涉及,关连。)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 因为有离与合两种虚妄的尘相,借身中知的功能,吸收这两种尘相,名之为知触性,这种感知触觉的体,若没有离与合及各具的违与顺二种尘相,根本就没有独立实在的体性。
(此身入之知觉,乃托尘妄现其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居于浮、胜二根之中,吸入此尘象,名为身入知觉之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有身入之自体可得。离、合属二尘,违顺乃二相。苦触,则违背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违;乐触,则顺从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故曰顺。离、合各有违顺二相。)
(lí) = 鸟名。即黄鹂。(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分散,离散。跟“合”相对。)
(xiàng) = 大象,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样子;景象。)
(bǐ) = 流行、传播,施加。(那,与“此”相对。)
(wéi) = 离开;背离。(违背;违反。)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 如是阿难!你当知道觉触的觉,并不是从离与合中来,也不是因违顺才有,不是从身中来,也不是凭空而生。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 什么道理呢?若说这觉因两手相合时才来,那么两手分开时,这个觉应该随之而消失,怎么又能觉知分开呢?至于违与顺二种相尘<违时顺灭,顺时违灭>,也是如此。
(fù) = 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 若说是从身根自出,一定没有因离合而产生的违顺二相,况你身知,也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四相,非指离合违顺为四,乃指离合二尘,各有违顺二相,则成四相。)
(yuán) = 头。(开始;起端/根源;根本/本来;向来;原来。)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 若说必定是空生,那么空自知觉,又与你的身入有什么关系?离开尘相,并没有实在的体性,也无所从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身入虚妄,本就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罢了。(性不变,用随缘。)
 
##意入即藏性<意根>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阿难!意根的劳相,就比较难说了,譬如有人,劳倦的时候,就须要睡眠,熟睡之后,自然会醒来,醒后就记起各种尘相,名之为忆,熟睡以后就失去了这种记忆,名之为忘。忘而后忆,忆而又忘,这样颠颠倒倒,首尾循环,念念之间,有生、住、异、灭各种尘相,循环不息,这都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吸取这种习气,中归于意根,生、住、异、灭,四相变迁,次序井然,不相逾越。所谓四相,不过略举,实在意入的一切妄知,类皆如此,故称为意知根。这意与劳,都是菩提妙性瞪发的劳相。(假设一人辛劳疲倦,精神不足,意根不对缘境,则妄现睡眠之相;睡眠既熟,精神恢复,意根不甘滞寂,则便现醒寤之相。以既寤之时,则历览前尘,而斯忆<记也>;欲睡之时,则失忆以为忘。又正睡之时,梦中独头,所缘览尘境,亦称记忆;既寤之后,则梦沉境寂,亦曰为忘。以上忽眠、忽寤,或忆、或忘,皆属颠倒之相。生、住、异、灭,对眠、寤、忆、忘而说。初眠为生,正眠为住;将寤为异,寤已为灭。始忆为生,正忆为住;将忘为异,忘尽为灭。意根能吸入现习,生、住、异、灭四相,次第迁流,中归意地,前不落后,后不超前,不相踰越,称意入为能知之根焉。世人只知,眠、寤、忆、忘,为意家之劳相,并不知兼意知根,与所缘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
(juàn) = 疲倦,劳累。(懈怠,厌烦,厌倦。)
(mián) = 闭上眼睛。(睡觉。)
(wù) = 睡醒。(通“悟”。)
(lǎn) = 观看。(观察;考察。)
(sī) = 斤,斧子。劈;砍。(“斯”假借为“此”,这,这个。/则,就。)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
(yì) = 奇特;奇异;奇怪。(不同。)
(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
(yú) = 同“逾”。(越过,经过。)
 
初眠
始忆
忆;生尘<记得的法尘>
正眠
正忆
 
将寤
将忘
 
寤已
忘尽
忘;灭尘<不记得的法尘>,内守幽闲
 
###托尘妄现,离尘无体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然生、住、异、灭,虽称四相,但总名法尘,实在只有生灭二种妄尘,承揽生灭二种妄尘,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内缘五尘落卸的影子,能缘眼、耳、鼻、舌、身五根所不到之处,这就是名为昭昭灵灵的觉知性。(此生灭,乃前五尘,落卸影子,有生、灭二种法尘之别。意入因于生、灭二尘,黏起湛然之体,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吸取内之法尘,为己所缘。前五根缘五尘之境;见、闻二字,该余三根,皆顺流外缘;倘若见、闻等根,要逆流反缘,也缘不到。因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意根之所独缘,故曰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缘性,名意入觉知之性,亦不过托尘妄现而已。)
(cuō) = 用手指抓取粒状物。(用三指取物;抓取。)
内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分为内外。五识所缘之名声等五者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意识缘于内故谓之内。
(nì) = 迎,迎接,迎着。(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第六意识
五俱意识/同时意识/明了意识
<缘当前五尘>
五同缘意识
#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
不同缘意识<联想>
#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
不俱意识/独头意识
<缘法尘,五尘落卸的影子,印象>
独散/散位独头(缘生法尘<记得的法尘>,发白日梦)
梦中独头
狂乱独头<精神病>
定中独头(缘灭法尘<不记得的法尘>,内守幽闲)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 但这觉知性,并非真如,若离开醒而生,睡而灭的二种妄尘,毕竟没有独立而实在的体性。(然此觉知之性,既是因尘而有,离尘自应无体可得。)
(mèi) = 睡着。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所以说阿难!你应当知道,这能觉能知的知,不是由醒、睡来,也不是因生、灭二尘而有,不是从意根出,也不从空而生。
###无所从来
####破从尘来<不他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 什么缘故呢?若说是从醒时来,睡熟时应既随之而灭,又将以什么为睡,在熟睡中,能做梦的又是谁?睡时亦然,类此可知。如说必定生时才有,那么灭时,就同于无,又有谁来觉知有灭?若说从灭而有,生就应无,又何以能知有生,由是可知,不是从尘相来。(若谓此觉知之意入,从寤而来者,至于寐时,此觉知必随寤而灭,又将何者而为寐乎?即今寐中,能做梦者,又是谁耶?若从寐来,类此可推。若谓此觉知,必从生尘有者,至于灭尘时,即应同生尘而无矣,又令谁领受灭尘,而内守幽闲寂静之境耶?若谓此觉知,从灭尘有者,至于生尘时,即应同灭尘而无矣,即今能觉知生尘,分别苦乐者,又是谁耶?)
(suí) = 从也。(跟着/顺从,任凭。)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携带/使用。)
####破从根来<不自生>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 若说是从根出,与醒时睡时没有关连,殊不知人身中的肉团心,状如莲花瓣,常自开合,没有暂停的时刻,这觉知之根,离开这二种尘相,这个能觉知的,将同于空花水月,根本没有独立的自性。(若谓此觉知,从意根出者,寤、寐二种之相,乃随身根之内,肉团心开合而成。肉团心是肉质,状如倒挂莲华,寤则开,寐则合,离斯<此也>寤寐开合二体,此意入之觉知,同于空华,毕竟无有能入之性。)
空华 = 空中之华。病眼者,于空见有华也。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
####破从空来<不无因生>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 若言是从空生,自然是空知,和你的意入又有什么关系?可知这种劳相,既没有体性,也无所从来。(若谓此觉知,从空出者,空性顽钝,根性灵知,虚空本属无知,纵然能有知觉,自是空之有知,何关于汝意入之事?)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应该知道,意入虚妄,本来就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罢了。(性不变,用随缘。)
 
会十二处即藏性(约根尘互破)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复次阿难!为何说十二处,本是如来藏中的妙真如性呢?(处者方所也,定在也。以权教相宗说,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眼唯对色,耳唯对声等,内外各六处,故名十二处,亦名十二入;谓取境,则以根入尘,受境,则以尘入根,通为能入,亦通为所入,故名为入。)
十二处 = 旧译十二入。六根、六尘。
 
十二处
色法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心法
意根<第七识 -- 末那>
 
##眼色处即藏性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 阿难!你现在且看这祇陀树林,及一切泉石清池。
(qiě) = 暂且;姑且。
(guān) = 仔细看。(容饰,外观。)
祇陀 = Jeta,译曰胜。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祇树/祇园/祇林/祇陀林/祇陀园/祇树园 = 祇陀太子供养树林之园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处。祗树给孤独园之略。
(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地下水。)
(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 你的意思以为如何?是由祇陀林产生你眼中的见,而能看见祇陀林呢?还是因你眼中的见产生祇陀林,而后你才能见?(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在汝之意以为如何?还是色尘生出眼见耶?还是眼根生出色相耶?)
色相 = 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
###破眼见生色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 若说是你的眼根,产生祇陀林,而使你能得见,那么当你眼观空的时候,就看不见祇陀林了,祇陀林便应该消失。能生的见既然消亡,当然也就没有所生的一切色相,若没有一切色相,空相也自不可得;因色空是相对而显,色相既无,更有何物以彰显空义呢?若说眼生空相,道理也是一样。(若复内之眼根,生出外之色相者,则眼具生色之性,设或见空之时,而非色相,是所生之色相既无,而能生之色性<指眼见>,应即销亡!销字即能生之见销亡,而所生之色亦无,色相既无,空相亦复叵得?故曰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显也>空质者:空、色相形而显,色相既无,空应不显矣。反言无色,将谁显空?)
(xiāo) = 熔化金属。(通“消”。清失;消除;消散。)
(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明显;显示得很清楚/显露;公开。)
(jì) = 吃罢,吃过。(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zhì) = 抵押;以…作人质。(物质;事物/通“诘”。问;诘问。)
###破色生眼见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 如果说是祇陀林产生你的眼见,因而能看见祇陀林的话,那么当你眼观空的时候,并不是观色,既没有能生的色相,也自没有所生的眼见了。眼见既然消失,为何又能见空见色呢?若言空生眼见,道理亦同。(若复外之色尘,能生内之眼见者,观空之时,而非色相,是能生见之色尘已灭,而所生之见,即应销亡!然见既销亡,则一切都无;既无能见,则将谁来明是空是色。)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明慧,聪明/懂得,了解。)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当知,眼见与色空,皆没有一定的处所,色不生眼,眼也不生色,各自寂灭;而执着色尘与眼见,实有二处,皆是虚妄,因见与色,本来一体,皆是由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显现而已。(由是义故,应当起智观察,了知能见之眼根,与所见之色、空,俱无定在之处所。以眼不生色,则色无处所;色不生眼,则见无处所,此且明其无内、外二处耳。色尘与眼见,二处之体,亦属虚妄,以无体曰虚,伪现曰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者:以因缘、自然,俱为戏论矣。)
(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一起;一同/皆;全;都。)
(chú) = 中止;停止。(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耳声处即藏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 阿难!你再听这祇陀园中,吃饭的时候击鼓,集众的时候敲钟,钟声鼓响,前后相续。
(bàn) = 办理;治理。(做,干。)
(gǔ) = 一种打击乐器。(发动,使振作起来。)
(zhuàng) = 撞击。(遇上,碰到。)
(yīn) = 声音。[soundvoice]
(xù) = 连接起来。(继续。)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 你的意思如何?这是声音来到耳边呢?还是耳至发声之处?(闻非自然生,因声而闻;声非自然生,因闻有声。在汝之意,以为如何?为是声来耳边而闻耶?为是耳往声处而闻耶!边字即处也。)
(biān) = 山崖的边缘。(旁边。)
###破声来耳边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 阿难!若说这是声音来到耳边,如我已往室罗筏城乞食,在祇陀林中,就没有我了。这个声音既然到了阿难的耳际,而目连迦叶等,应该都听不到了;但是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闻钟声,皆会来到吃饭的食堂,可见不是声来耳边。(如我下法喻合辨:喻中如来乞食城中,林中则无;法中声来阿难耳处,余众则无。故曰:‘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何况下,反显一声众闻,同来食处,则计声来耳边者,妄也。)
室罗筏 = Śrāvastī,旧作舍卫国。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
沙门 = Śrama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kuàng) = 寒冷的水。(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人数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5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500
伽耶迦叶师徒
300
那提迦叶师徒
200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100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100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50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1255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译曰饮光。古代之姓氏。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优楼频螺迦叶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伽耶迦叶
Gayakasyapa,译曰城。
那提迦叶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破耳往声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 如果说是你的耳,到那发声的地方,又如我归返祇陀林中,在室罗筏城就没有我了。你现在既闻鼓声,你的耳已往击鼓之处,那么钟鼓齐鸣,应该不能同时听到两种声音。何况象马牛羊等一切音响,都能同时听到,证明不是耳到发声之处。(如我下法喻合辨:喻中如来归住林中,城里则无;法中耳往击鼓之处,钟处则无。故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他种种音响,而岂得闻耶?今能闻众声,则计耳往声处者,亦妄也。)
(wǎng) = 去,到…去。
(guī) = 女子出嫁。(返回,回来。)
(zé) =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同等,相等。)
(xiǎng) = 回声。[echo]( 声音。[sound])
###破无来无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 若说耳根与声音,各住本位,两不来往,就应有声音而耳不闻,但事实上,有声音就能听到,可证也并不是互不来往。(如无来往,则根、尘两不相到,故曰:‘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听觉与声音,两皆虚妄,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也就是听与声,皆没有实在的自体,谁往谁来?原不过虚妄的名相而已,本来都是由非因缘,也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随缘所显现。(是有无来、往俱非之故,应当悟明,耳根之听,与音声之尘,俱无内外定在之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自体,亦不可得;说谁来往,及不来往,亦不过虚妄名相而已。其性本即如来藏性,非因缘、自然二种戏论矣!)
 
##鼻香处即藏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 阿难!你现在嗅这炉中的旃檀香,若燃这香一铢,在室罗筏城四十里以内,都能同时闻到这种香气。(鼻即鼻;旃檀、香也,义翻与药,嗅之可以除病,亦云‘牛头旃檀’,出北俱卢洲,牛头山中。《法华经》云:‘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是也。此乃异香,功用殊胜。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于一时,俱闻香气。)
(lú) = 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火炉。(香炉、熏炉。)
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rán) = 燃烧。(“然”是“燃”的本字。俗字作“燃”/ 是,对。)
(zhū) =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 你的意思如何?以为这香气是由旃檀木生呢?还是生于你的鼻根;或是由虚空所生?
###破从鼻生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 阿难!这香气如果是生于你的鼻中,称鼻所生,就当从鼻中生,鼻不是旃檀木,为何鼻中有旃檀的香气?况名闻香,当从鼻入,现鼻孔出香,说闻就名不符实了。(若谓此香,生于汝鼻,既称此香,是鼻所生,应当香气从鼻而出,方合生义;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鼻是肉体,而非旃檀香体,异体不能发用,云何肉鼻之中,而有发生旃檀气之用?称汝闻香,应当于汝鼻入,现鼻中生出香气,名义不符,故难曰:‘说闻非义’。)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称赞,赞扬。)
###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 若说这香气由虚空所生,空性常恒不变,这香气也应该常存不失,又何以要借香炉,燃烧这种旃檀枯木?(若谓此香,不从肉鼻所生,乃生于鼻孔中之空者,鼻孔之空,与世界之空无二。空性常恒不变,所生之香,亦应常在,一切得皆有香气,又何藉炉中,爇此枯木,然后有香?)
(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
(jiè) = 作衬垫的东西。(“借”的繁体字。)
(ruò) = 烧。
(kū) = 枯槁,草木干枯。(干瘦;憔悴。)
###破从木生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 若香生于旃檀木,这生香的木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理该先蒙受烟气,但青烟袅袅,应当飘逸不远,为什么四十里内,都能闻到这旃檀木香呢?(若生于木,则此香之木质,因爇成烟,乃可通于鼻中。若鼻得闻,合当蒙受烟气!今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足征非生于木明矣,故以云何已闻反难焉。)
(méng) = 草名。(蒙受/幼稚,暗昧不明。)
(téng) = 马奔腾。(奔驰/翻腾。)
(yáo) = 远。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嗅香的鼻与能闻香的性,皆没有处所,也就是嗅与香,皆没有实在的体性,徒有虚妄的名相而已,但都是由非因缘,也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上所显现。(是香尘无从来之故,应当悟知。香尘与鼻根,指浮、胜二根,及托根之嗅闻性,仍属根、尘二处,非有三法也。俱无处所者:外尘之处,既已叵得,内根之处,亦复不立,故曰:‘俱无’。即嗅闻与香尘二处之体,亦属虚妄;无体曰虚,伪现曰妄,但有虚妄名相,若究其源,不从根生木生,则非因缘所生法;又不从空生,则非自然性,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舌味处即藏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 阿难!你每日二时,随同大众,托钵乞食,有时也会乞到酥酪醍醐,名为上味。(常即寻常日用;二时乃早食、午食时也。酥、酪、醍醐,皆从乳生,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其间或遇此等之味,名为上味。)
二时 = 朝夕二时也。
(chí) = 拿着。(保守,保持。)
(sū) = 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lào) = 乳酪[cheese]
醍醐(tíhú) = 酥酪上凝聚的油。(五味之一。制自牛乳。味中第一,药中第一。)[The finest cream]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上味 = 味之最佳者也。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 你的意思认为如何?这味是产生于空中,还是由舌中生,或生于食物?
###破从舌生<若不变移、若变移>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 阿难!若这味生于你舌,在你的口中,只有一舌,这舌当时已成酥味,再食黑石蜜时,理应不能转移,只能独知一味,不会再知甜味。(若复此味,生汝阿难之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亦祗能生出一味,譬如果树,一树祗能生一味之果。其舌尔时遇酥,已成酥味,或更遇黑石蜜时,自应不推变,不移易,不至再生甜味。黑石蜜,即甘蔗糖。色黑、质坚、味甜,故名黑石蜜。)
(qí) = 地神。(zhǐ = 正、恰、只。)
(ěr) = 窗格花纹。(//如此;这样。)
(mì) = 蜂蜜,蜜蜂采取花液酿成的甜汁。(比喻甘美。)
(yí) = 移秧。泛指移植。(变动;改变。)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 若果不能变易,就不能说舌能知味,若是变易,舌不是多体,为何种种滋味,一舌都能尝知?(舌以知味为义,承上云若不变迁移易,只知一味,则不名一舌能知众味,即失知味之义矣。倘若推变移易,一口祗有一舌,舌非有多体,云何众多之味,祗有一舌能知,如世间一树,能生多味之果,安有是理耶?)
###破从食生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 若说味生于食品,食品乃无情之物,并没有意识,怎么能够知甜知苦?况食品自知其味,即如同他人进食,与你舌何干,而说你舌有知味的功能?(若言味生于食品,食品非有分别之识,乃属无知之物,若不假舌根,云何能知味耶?纵使能知,又属食品自知其味,何干汝舌之事,而名汝舌尝味之知也!)
(shí) = 知道;懂得。(感觉;识别;辨别。)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参与。通“与”。)
(wèi) = 滋味[taste]
###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 若言味生于空,你试食啖虚空,到底是什么滋味?如作咸味,应遍空皆咸,既能咸你的舌,亦当能咸你的面,那么这世界上的人,岂不都像海中的游鱼,既常游泳在咸水中,根本就不会知有淡水,如果不知淡水为何滋味,自亦不感觉咸了;因咸淡本是相对而显,这样岂不是一无所知,为什么又知酥酪醍醐,名为上味呢?(若言味生于虚空,则空必具味,故今啖虚空,当作何等之味?必其虚空下,按定一味;若空作碱味,虚性周遍,汝全身在虚空之中,既能碱汝舌,亦必碱汝面,及汝全身,则此世界人类,都在碱味之中,同于海鱼一样。既常受碱,无时不在碱中,自然了不知淡。而碱、淡二味,相待以显,既常受碱味,曾不识知何者为淡,则应亦不觉所处是碱,以无待故无辨也。如是则必一无所知,云何又以酥、酪、醍醐,名为上味耶?)
(dàn) = 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bì) = 区分的标准。标杆;标准。(必然,必定。)
(xián) = 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杀。(普遍都,全部/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应当知道,知味的舌与能尝的性,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也就是尝与味,皆没有实在的体性,徒有虚妄的名相,然相虽妄,而性实真,本来都是由妙真如性上所显现。(因此当知,味尘、舌根,与舌根尝性,能尝所尝,俱无定在处所。即能尝之根,与所尝之味亦无自体可得。推究其性不变,本非因缘,其用随缘,亦非自然,乃如来藏,妙真如性。)
 
##身触处即藏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 阿难!你依我的教法,每于早晨,以手摩头。(触尘与诸尘不同,乃以有知之身,与无知之物,合则成触。本科触尘,又与诸触不同,独以一身明触,头手皆身根,无外触尘,但假摩以成触相,根尘互不可分,无定处所,以例诸触,皆类此虚妄。律中佛敕弟子,一日三摩其头,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chén) = 清晨[morning]
(zhāo) = 早晨。
(mó) = 摩擦,磨蹭。(抚摸/切磋;研究。)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 这一摩,手知所摩的是头,头知来摩的是手,两皆有知。我现在问你,这头与手二者,谁是能触,谁是所触?须知能触的应为有知,所触的必为无知,能触与所触相合,才能名之为触。(在汝阿难之意云何?此摩头所生之知觉,手知所摩是头,头知是手来摩,二俱有知,头手二边,谁为能触者?谁为所触者?能触为在于手耶?为在于头耶?触之为义,以有知者为能触,无知者为所触。能所相合,方成触义。)
###破二触<如果有两个知体>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 若说能触的是手,头就应该无知,现头也有知,怎么能够成触呢?若言能触在头,手就应该没有知触的功用,今手也有知,也不能名之为触。(若言能触在于手,而手是有知,头则应属无知。现今头亦有知,头手皆为能知,无有所知,云何可以成触?若言能触在于头,而头是有知,手则应无知触之用?现今手亦有知,头手二俱有知,云何得名为触耶?)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 如果说头和手,各自有知,那么你阿难就应该有两个身体了。(若谓头之与手,各有一知,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破一触<如果只有一知体>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 若说头和手,只有一知,则头手当为一体,既然是一体,就没有能触与所触,既绝对待,根本无法成触。(若言头与手一触所生,即头手共一知,则成一触也。若然,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果一体者,无能所,绝对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 如说是二体,这触当何所属呢?若属能摩的手,就不在所摩的头,若在所摩的头,就不属能摩的手,现头手两皆有知,都成了能触而没有所触的对象了,难道虚空为你所触的对象吗?(若头手二知,是为二体者,此二皆属有知,皆为能触,且道所触之尘,又谁为在?即又当谁属耶?若在能摩之手,即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现今头手二皆有知,二皆能触,无有所触之尘,乃诘之曰:‘不应当虚空,与汝成所触耶?’)
(shuí) = 什么人/什么。(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应当知道,能觉的触与能觉的身,都没有一定的处所,也就是身与触,都没有实在的体性,两皆虚妄,但相妄性真,本来都是由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上所显现。(当知所觉之触,与能觉之身,俱无真实处所;则身根与触尘,亦无体相,悉皆虚妄名相而已。若求其本,乃非因缘、非自然,乃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意法处即藏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 阿难!你平常在意根之中,憧憧扰扰,所缘的不是善性、就是恶性,或不善不恶名为无记等三性,这三性为万法生成的法则,凡有造作,皆依这三性而生。这三性,皆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取现行落卸的影子,各有规则,为意根心所缘的境界,名叫法尘。(意中乃意根之中,所缘下为法尘。而法尘与前五尘不同,非有实性境,此唯意识之独影境。何谓独影境?由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尘性境,吸入意根之中,名为五尘落卸影子,故为独影境。同时意识缘善境界,则意根中,有善性影子现起;缘恶境界,则意根中,有恶性影子现起;缘无记境界,则意根中,有无记性影子现起;无记境界,乃非善非恶之中庸境,于善恶二者,无可记别,故名无记性。此三性,乃生成法尘之定则。)
所缘 = 称心识曰能缘,心识之所对云所缘。缘者攀缘之义也。
(fǎ) =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刑法;法律;法度。(法令;规章;制度/标准;模式。)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三性
/善性
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
/恶性
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
无记/无记性
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 这法尘就是意根心所生呢?还是离开意根心别有方向处所?(为复即汝意根之心所生乎?为当离汝意根之心,而别有法尘之方向所在耶?)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方法/地方/四面/ fǎng = 通“仿”。模拟。)
###破即心所生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 阿难!这法尘如果就是意根心所生,那么能生的心既然有知,所生的法,也应该有知,如父生子一样,法尘既是有知,就应该不是尘,自不是心所缘之境,怎么可以成处?(若此法尘,即意根之心所生者,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亦当有知,如有情生有情。法尘既是有知,则应非尘,亦非心所缘之境;是心所缘,方成法处,反难既非心之所缘,云何可以成处也?)
###破离心别有<破有知,破非有知>
有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 如果说离开这意根心,另外有方向处所,则法尘应该有自性,试问法尘的自性,是有知还是无知?(若言法尘,是离意根之心,别有方向处所者,则法尘应有自性,试问法尘自性,为是有知耶?为非有知耶?)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 有知则当名为心,既然离开你的意根心,而又有知,自然就不是尘境,乃是另外一个心了,这不是同别人的心一样么?如果说离开意根心而有知的法尘,仍然是你的心量,自不应该离开你,你心为什么不与你合而为一,却与你相对为二?(若谓离心法尘,是有知者,则当名为心,不应名尘。异作离字解,谓此法尘,既然离汝意根之心,而又有知,自应非是尘,乃另是一心也,岂不同他人之心量乎?若必执言,离心有知之法尘,亦即是汝,即汝之心量,非他人心量者,既是汝心,应不离汝,云何汝心,不与汝合而为一,更为二而离于汝耶?
心量 = 心起妄想,种种度量外境谓之心量。是凡夫之心量也。如来真证之心量,离一切之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是也。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 若说是无知,应当就是外尘,理该有所标示。然而这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与离合、冷、暖的触,以及虚空等相,那这法尘当在何处呢?(若谓此法尘,乃离意根之心,而非知者,前五尘离心非知,此法尘,既不是五尘,及虚空相,而征其定在何处也。离、合、冷、暖,乃属触尘。)
(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 现在于色、空之间,都没有办法标示,不应这人间,还在空之外,另有为法尘所容之处。纵居空外,亦不是心所能缘,从何立处?(色即五尘色法,空即由色所显虚空,今在五尘虚空。都无可表显指示,汝之法尘。终不应言,人世之间,更有一个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色容有外,空岂有外哉?心指意根,所缘属法尘。谓此法尘,离心非知,自不是能缘之心,又复离根而处空外,亦非所缘之境;则法尘非心、非境,处将从谁而立耶?)
(biǎo) = 外衣。(通“幖”。表帜,标志。)
(shì) = 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是故当知,法尘与心,都没有处所,则意与法,两处皆是虚妄,然相妄性真,本来都是由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上所显现。(当知法尘、与意根之心,俱无一定处所。意根与法尘二处之体,亦但虚妄名相而已,如空中华,全无实体。推究无体之体,元是妙明真体,故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乃如来藏,妙真如性。)
 
会十八界即藏性(独约识破)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再次阿难!为何说十八界,本是如来藏中的妙真如性呢?(界者界限,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之界限;外之所缘者,属尘之界限;中间能了别者,属识之界限,三六十八,各有界限故。)
十八界 = 六根、六尘、六识。
 
十八界
色法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心法
意根<第七识 -- 末那>,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色识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 阿难!如你所知道的,眼与色尘相互为缘,而生眼识。(眼根与色尘,根、尘相对,互相为缘故。二缘相合,识生其中,故曰:‘生于眼识’,而成三界矣。)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 这眼识是因眼根所生,以眼为识的界限呢?还是由色尘所生,以色为识的界限?(此识为复因眼根所生,即以眼为识之界,名为眼识界耶?为复因色尘所生,即以色为识之界,名为色识界耶?)
(jiè) = 边垂,边境。(界限;范围。)
###破因眼生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 阿难!若因眼根所生,如没有色相和虚空,就没有可以分别的境相,你纵有识,也不能施展分别的功用。(若谓此识单因眼根生,即以眼为界者,则不藉乎色、空。既无色空,无有可分别之尘,单根则不能生识;纵使有能生汝之识,若无色、空,汝识亦将何所施其用乎?)
(zòng) = 松缓。(即使/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 况你眼根的见,无形无相,既没有青、黄、赤、白等颜色,也没有长、短、方、圆等形状,但为一体,并没有内外可以标示,将以何处为中间,而建立识的界限?(汝眼根之见,无形、无色,既无长、短、方、圆之形,又非有青、黄、赤、白之色,无所表示,汝根之相。无表示则根无,则中间之识,从何处可以立其界限乎?)
###破因色生<不随色境变迁,随色境变迁>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 若说这识是由外境的色相所生,以色为界的话,当眼观虚空,空无一物的时候,你的识就应当随之而消灭。识灭则没有辨别的能力,为什么又能识知当境为虚空?可知识并不是因色所生。(若谓此识,单因色尘生,即以色为界者。至于见空无色之时,则色尘已灭,汝识应当随色而灭,识灭则无所识知,云何见空之时,又识知是虚空性耶?)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 况色境有变迁时,你又能识知色境的变迁,而你的识,并不随色境变迁,而是色灭而识独存,一存在,一消失,已没有对待之相,又从何处去建立识界。(色尘迁变之时,汝亦识其色相已经迁变,是汝识不随色迁变矣?一存一亡,无有对待,则识界从何可以成立耶?)
(qiān) = 向高处迁移。(变更,变动。)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 如果识随色变迁,是色与识都变灭了,自然再没有界限可言,若识不随色而变迁,识性当是常恒,虽常恒不变,然既是由色所生,自属无知之物,应该不能认识虚空的相状,现在既能知空,可证识不是由色生。(若识从色变,则色与识,二俱变灭,界相自然无矣。若识不从色变,则识性恒常,虽然恒常不变,此识既因色尘所生,自属无知,应当不能识知虚空所在!今能知空,足证识非从色生矣。)
###破和合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 若说这识兼具眼根与色尘,由眼与色所共生,试问是由眼与色合并而生,还是分开而生?若是合并而生,则半从眼根生,半从色尘生,如二物相合,中间必有结合的痕迹。若是分开各生一半,就半属有知,半是无知,有知的合于眼,无知的就合于色,自成两合。如是则体性杂乱,怎能成界?(若言兼眼根、色尘二种,共生汝识者,且问还是眼色相合而生耶?还是眼色相离而生耶?若谓眼色,合并而生,则汝识半从根生,半从尘生,中间必有离缝,以不是整个生成。若谓眼色,离开而生,则汝识半是有知,半是无知,有知者合于眼,无知者合于色,遂成两合矣。识之体性杂乱,云何能成识之中界乎?)
(zá) = 五彩相合。(驳杂不纯/紊乱。)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所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从上的分析,眼识既不从眼生,又不从色生,也不由眼色共生,则中间所生眼识既不成界,内眼外色,又何得为缘,中界既然虚无,内外亦不可得,三处都是徒有虚妄的相状。所以眼与色及色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三处都无,处即界也,所谓眼色为缘生识,今眼、色、识三界,俱不可得。则眼与色,及色界三:色界即色识界,系尘为名;此眼、色、识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耳声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 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耳根与音声为缘,产生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 这耳识是由耳所生,以耳为界呢?还是由声音所生,以声为界?
###破因耳生<破胜义根,破浮尘根>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 阿难!若说耳识是由耳根所生,当有声的动相,和没有声息的静相,都没有显示的时候,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既没有能知的耳,当然不会有所知的声音,能知的耳根且不可得,那么所生的耳识,到底是什么形貌,你能明白指出吗?(若谓耳识因耳根生者,动静二种声尘既不现前,耳根不成能知,必无所知之声尘,能知之耳根,尚且不得成,所生耳识毕竟作何形貌?)
(shàng) = 尚且。(还;仍然。)
(xíng) = 象形也[shapeform](容色,容貌[appearance])
(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外表的形象,外观。)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 若是这肉耳能闻声,但是没有动时的有声,与静时的无声,也无从构成闻听的事实,又何能生起识别作用?为什么以如新卷叶形的肉耳,夹杂色触等尘,而可名为耳识界呢?耳识既不是耳根所生,复依什么而立界?(若取耳闻,能生识者,无有动、静二种声尘,则能闻之根,亦无所成,何能生识?若谓但取肉耳能生识者,肉耳属身根之色相,身根所对惟触尘,故破曰:云何以肉耳,如新卷叶之形,杂于身根之色相,与身所对之触尘,名为能生耳识之界耶?则耳识界,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复从谁而立界乎?)
###破因声生<破根尘双失,破根尘双存>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如果说这耳识是由声音所生,那么识既然因声而有,当与耳闻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声必因声闻才能彰显,假如没有闻,也就不知声相所在,声音尚不可得,又怎能产生识的分别作用?(若谓耳识生于声尘者,是此识单从声尘而有,则不关耳闻之事,须知声必因闻而显,设若无闻,则亦亡失声相所在,声尚不可得,云何能生于识?)
(wáng) = 逃离,出走。(/丢失;丧失/灭亡。)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 且识既从声生,却许可能生识的声,亦必须因闻才有声相,这样说来,声中就应该有识,如是闻声之时,也当同时能闻到识。(识固是从声而生,却许能生之声,亦必因闻而有声相,如是则声中有识,闻声之时,应当并闻于识!)
(xǔ) = 应允,许可。(同意,赞同。)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 若不能闻识,就是声中没有识,既没有识,则声就不能产生识界了。如闻声的时候,亦同时闻于识,是识就当与声音相同,皆成耳根所闻的对象,又是谁在分别了知所闻的声,亦并闻于识呢?若说没有能分别了知者的存在,人岂不是同草木一般,皆成了无情之物!(倘但闻声,不复闻识,是则声中无识,而声则非生识之界矣。倘若闻声之时,亦闻于识,是识则同于声,而被耳根所闻矣。识以了知为用,而识已被耳根所闻,则无有识,又谁知闻声,并闻于识耶?若谓无有能知闻识者,则亦无有能知闻声者,果都无所知,则人岂不终如草木之无情乎?)
###破和合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况不应该声与闻相交杂<半有知,半无知>,而成中界,既没有中界之位,又从何而分内根外尘的界相?(不应说言:声尘与闻根,和杂而成中界。杂则不分,无有中位,可以为缘生识也。中间识界,既已不成,则内根外尘之界相,复从何而得成耶?)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由是当知,所谓耳与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的界限,都是无从寻觅,全是虚妄,可知耳与声尘,以及声识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由是义故,自当了知,所谓耳根与声尘两者为缘,而生耳识者,则内外中间三处界限,觅之都无,但幻妄称相而已。上结相妄,下显性真,则此耳之与声,及声识界三,本来非是因缘、自然,二种世间戏论名相,其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鼻香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鼻根与香尘为缘,产生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这鼻识是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呢?还是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破因鼻生<破浮尘根,破胜义根>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 阿难!假设因鼻而生,那么在你的心想中,以什么为鼻?是以肉质的双爪形为鼻?还是以有嗅觉的动摇之性为鼻?(则汝阿难心中,将以何者,为汝之鼻根?为是取脸上肉之形质,如双垂爪之相为鼻耶?为是取能发嗅知,动摇之性为鼻耶?)
####破浮尘根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 若以脸上双爪形的肉质之物为鼻,肉质乃属身根,身体的所知,就是触觉,应名身根,不是鼻根,其所知的亦当名触尘,不是香尘,如是说来,鼻根之名,尚不可得,怎么能说因鼻所生,依鼻立界?(若取脸上肉形,为汝鼻者,须知肉之体质,乃属身根,身之所知,即是触尘,既名身根,即非鼻根;既名触尘,即非香尘;鼻根之名,尚不可得,云何可说,识因鼻生,依之而立界耶?)
####破胜义根<破以鼻肉为知,破以空为知,破以香为知>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 如果取嗅知之性以为鼻,又在你的心想中,以什么为能知?如以鼻头之肉为能知,鼻肉原属身根,肉的知就是身的知,身知名触,自不是鼻根嗅知之性,嗅知之名,尚不可得,怎么能依之立界?(若取根中嗅知之性,为汝鼻者,又汝阿难心中,将以何者为能知。若以鼻头之肉,为能知者,鼻肉体质,乃属身根。则肉之知,元是身根,知触之用,非是鼻根,嗅知之性。)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 假若鼻孔中的空为能嗅的知,则空本无知,纵说它有知,也是空自有知,鼻头的肉应为没有知觉之物,这样说来,虚空就应该是你,你的身体反成无知觉之物。虚空既然是你,但虚空无相,现在你阿难,也应该无所在了。(设若汝以鼻孔之空,为能嗅知者,空本无知,纵许有知,则是空自有知,汝鼻头之肉,应非觉矣?鼻孔之空有知,若即是汝嗅知之性,以此类推,则一切虚空,皆应是汝。又鼻上之肉,既无知性,则汝全身之肉,皆应非知;以此而论,空若是汝,则虚空无在,今日阿难,亦应无所在矣?)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 又如以香为能嗅知之性,则知自属于香,又与你的鼻根什么相干?(若谓以鼻中香,为嗅知性者,香本非有知,纵许香具鼻根之知,此知自属于香,何预于汝鼻知之事?)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 若言香臭二种气味,一定由你的鼻所生,那么香与臭二种气流,就不必发生于死尸臭一般的伊兰树及具妙香的旃檀树了。如果没有上说的香臭二树,你试自嗅鼻,是香?是臭?如是香,就应不是臭,如是臭,自当不是香。(如是香气,生于汝鼻,臭气亦生汝鼻,若香臭二气,必定生于汝鼻者,则彼香、臭二种流动之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矣!二物不来之时,汝自嗅汝鼻,还是为香耶?还是为臭耶?若是臭则非香;若是香应非臭。)
伊兰 = Eravana,树名。花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及四十里。经论中多以伊兰喻烦恼,以旃檀之妙香比菩提。
(wù) = 万物[object](物件,东西/事;事情。)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 若是香臭两皆能闻到,那么你一人应有两个鼻知,如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是你阿难的真体?(若谓香臭二气,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个鼻知。此句对上以香为知,自不能再以臭为知。一人一鼻,世间共许,若有二知,即有两鼻,如果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阿难真体?)
= 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 若说鼻知是一,香与臭亦应混而为一,当不复成为二,臭既可以成香,香自亦可以成臭。既没有嗅知香与臭的二种根性,又能依据什么而建立鼻识界?(若鼻是一,则香臭自应混而为一,而无二矣!臭既可以为香,则臭无自性;香复可成臭,则香无自性;以香臭互夺两亡,二种嗅知根性,既然不有,而鼻识之界,欲从谁而立耶?)
###破因香生<若识能自知其香,若识不能自知其香>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 如执着鼻识为香所生,这识因香才有知,就如眼有所见,却不能自见其眼;识既因香才有知,亦应不能自知其香。(若执鼻识,因香尘生者,此识乃因香而有知,此是法;喻如因眼所有之见,自不能返观其眼,此是喻;法合云:识因香有之故,应不自知其香,同见因眼有之故,应不自观其眼矣!)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 如能自知其香,这个能知的识,就不是由香所生;若不能自知其香;又不能名为能知的识。香如果没有识来知其有香,则香界不能成立,识既不知有香,怎么又能从香而建立识界?(若能知香,此知即非从香所生;若不知香,又非可名能知之识。如果香非识知其有香,则香界自不成立。倘若识不知香,所言因香立识界者,则非从香建立。)
(yīn) = “茵”的本字,坐垫,车垫。(原因/依靠;凭借。)
###破和合生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 鼻识既不从鼻根生,又不从香尘生,自亦没有中间的识界;没有中间的识界,如何能成内根外尘二界?内外不成,则能共生的既不实,又没有中间,所共生的当然亦非真,可证能嗅闻的识,究竟是虚妄了。(鼻识不从根生,不从尘生,既无中间之识界可得,自不成内外根尘二界。承上二句,既内外不成,则能共生者无实;既无中间,则所共生者非真;如是嗅闻之识,毕竟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当知,所谓鼻与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是没有的,那么鼻与香及鼻识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当知权教相宗所云:鼻香二者为缘,生于鼻识者,乃顺世之谈,非了义之教。今推究识界生处,了不可得,中界既无,内外二界,亦复叵得?故曰三处<界也>都无。以上结相妄,以下显性真,则鼻根与香尘,及香识界三,本非因缘性,及自然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舌味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 阿难!又如你知道的,舌与味为缘,产生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 这舌识是因舌根所生,以舌为界呢?还是因味尘所生,以味为界?
###破因舌生<若舌性是苦, 若舌性不苦>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 阿难!若这识是舌根所生的话,那么世间甜的甘蔗、酸的乌梅、苦的黄连、咸的石盐、辣的细辛、姜、桂等,都成了没有味的东西了,如果没有这些有味之物,来让你的舌尝,你试自尝其舌,到底是苦呢,还是甜,或是酸是辣?(若谓舌识,单因舌根所生,不藉味尘,自能了别其味,即以舌为识之界者;则诸世间,甘蔗甜味,乌梅酸味,黄连苦味,石盐碱味,细辛药名,生姜、肉桂药品,此三种皆辣味,都成了无有味。倘无有此等味尘,来合汝舌,汝自尝其舌,到底还是为甜耶?还是为苦耶?)
黄连 = goldthread,植物名。根茎味苦,用作中药。
石盐 = rock salt,岩盐。
细辛 = asarum,植物名。根細有辛味,可以入藥。
(guì) = cinnamomum cassia,木名。肉桂。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 若舌性是苦,谁来尝舌?舌既不能自尝,又有谁觉知是苦?若言舌性本来不苦,就是没有味,则味自然不是由你的舌所生,怎么能以舌建立舌界?酸甜辣等味,皆如是类此可知。(若自尝其舌,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苦也?苦字该甜等诸味。舌不能自尝其舌,如眼不能自见其眼。又孰为知觉,其舌是苦耶?若谓舌性非苦,即无有味,则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云何可立识界耶?)
(shú) = 熟,煮熟。(谁,哪个人或哪些人/什么。)
###破因味生<破识一,破味多>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 若说舌识是由味单独而生的话,识自身就是味,这又与舌根一样,也是不能自尝,怎么能够识知到底是什么味?(若言舌识,单因味尘而生者,识自然就是味。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其舌;既不自尝,云何而能识知,是有味,而非有味耶?)
####破识一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 况一切味,不是由一物所生,味既是由多种物体所生,识也就应是多体了。(又味尘类广,一切之味,元非一物所生。以能生之味尘,既从多物而生,而所生之识,自应从味亦有多体。)
####破味多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 识体若是一,这个体一定是由味所生的,所生的识既是一,能生识的味,当然也必非多,则咸、淡、甘、辛等,以及各种变异诸味,当皆成一味,应没有酸、甜、苦、辣等分别。(设若识体是一,其体必定因味生者,所生之识是一,能生之味应亦非多。如变生成熟,异其本味,如炮炙煎煮之类,皆名变异。种种诸味,皆当同为一味,亦应无有分别。)
(xīn) =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大罪。(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辣味。)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 既没有分别,就不应名为识,怎么能名为舌味为缘,产生你中间的舌识界呢?(识以分别为用,承上诸味既合为一。则无碱、淡、甘、苦、酸、辣之分别。能生之味,分别既无,所生之识,分别亦无,则不应名之为识。云何复名,舌味为缘,生汝中间舌识界耶?)
###破因空生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 也不应由虚空生,因空性顽钝,浑然无知,无知的虚空,当然不能产生你有知的心识。(不应以无知之虚空,生汝有知之心识耶?)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 若说这识是由舌根与味尘和合为一而生,须知舌是有知,尘是无知,一经和合,体性混杂,各失却原有的自性,怎么再能从而产生识界?(若以舌根味尘二者,和合生汝舌识者,舌是有知,尘是无知,一经和合,体性纷杂。如世间水土和合,水失流动之自性,土失干燥之自性,故曰:‘元无自性’。能生根尘,自性既无,云何识界,可从而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当知,所谓舌与味为缘,产生舌识界,三处都是乌有,那么舌之与味,及舌识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舌界,即舌识界。前三科系尘为名,曰色识界、声识界、香识界,此科并后二科,系根为名,曰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身触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 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身根与触为缘,产生身识界。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 这个身识是因身所生,以身根为界?还是因触所生,以触尘为界?
###破因身生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 阿难!若说是单由身根而生,一定没有离与合二种触尘,以为觉观的缘,这样只有身而没有相对的境,怎么能够于中生识?(觉观二字,粗缘为觉,细缘曰观。若谓身识,单因身根而生,不藉触尘者,如是虽有身根,必定无有离合二种,所觉观之尘缘,则惟身无境,安能生识乎?)
觉观 = 新译去寻伺,旧译云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破因触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 若说单由触生,不假身根,就一定没有你的身体,这样又有境无身,世间那有无身的人,却知有离有合的触尘,离开身根,能生识的触尘尚不可得,如何还有所生的识?(若计身识,单因触尘而生,不藉身根者,必定无有汝身,惟尘无根,不成身触为缘之义;世间谁有非依于身,能知合离之触尘者?)
###破和合生<破无双兼根尘二相,破无内外对立之相>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 阿难!世间万物,不能自触而成知,知一定与身相接,方知有触。(世间之物,不能自触而成知,必定与身相合,方知有触。)
####所生之识无双兼根尘二相。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 若能够知身,这识就是由触所生;能够知触,这识就是由身所生,若触生就不兼身,若身生就不兼触,总属单一边,故不得说为根与尘所共生。(若知于身,此识知,即从触所生,并不兼乎身,以身但为所知;若知于触,此识知即从身所生,并不兼乎触,以触亦但为所知。若此识知,即从触所生者,则非兼于身,惟单属于触之一边;若此识知,即从身所生者,则非兼于触,亦单属身之一边;何以为共生乎?)
####能生识之根尘,无内外对立之相。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 况身、触二相,本来也没有内外对待的处所,以触合身,就与身合为一体,离开身体说触,就是虚空等相。(以身根之与触尘二相,元<本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以触合身,即与身为自体,合而不分;若触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 既没有内外相对的相状,怎么立中,中既无从安立,则内外性空,那么你身识之生,究竟从何立界?(因能生根尘,内外二界不成,以致中间所生之识,亦何从而得安立?因中间所生识界,不复成立,致内外根尘之性亦空。以上三界,皆不得成之故,则汝身识之生,毕竟从谁以立界耶?)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所谓身根与触尘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是虚无,因此身根与触,以及身识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
 
##意法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意根与法尘为缘, 产生意识。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 这个意识,是因意根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呢?
###破因意生<破根尘存亡,破识同异>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 阿难!若是意识是由单一的意根所生,在你的意根中,必定原有所思的对象<法尘>,方可显示你的意根,有思的能力;若没有所思的法尘,能思的意根,就无由显示它的相状,也就是说,没有了法尘,就没有了意根。意根离开了所缘的法尘,既没有形象可辨,纵然有识,又将如何显示识的作用呢?(若谓意识,单因意根所生者,然汝意根之中,必有所思之法尘,方可发明汝能思之意根,以尘存则根存也;若无现前所思之法尘,则能思之意根,亦无所生,是尘亡则根亡也。以意根离却所缘法尘,根亦无形可得,云何而能生识耶?若是根尘双泯,识将何用?)
(sī) = 思考,想;考虑。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 再说你的意识心和能思量的意根,两皆具有分别的性能,这能生的根与所生的识,是相同?还是各异呢?如果说识心和意根相同,那么识心就是意根,又怎么能说心识为意根所生?若说识心异于意根,必定与无情之物相同,不识不知,既无所识,就不得说由意根所生。若说有所识,那么识心与意根,就都具有分别的性能,到底何者是识?又何者名意?根与识二者的性相,为同为异,尚没有办法确定,凭什么能建立意识的界限呢?(识心指意识;思量指意根,即第七识,恒审思量,为意所依之根。兼、同也。又汝意识之心,与诸思量之意根,同为能了别性,且道根识,为同耶?为异耶?同意即意:意指意根。若识心同于意根,则识心即是意根,云何识心,又为意根所生?若识心异于意根,而不同者,则定同无知之尘;既是同尘,应无所识,若果无所识知,则非意根同类,云何名为意生之识?若有所识知,则识心与意根,同为了别性,云何可分此是意识之了别性耶?此是意根之了别性耶?惟同与异,根识二性,悉皆无成。何以故?若同意根,则识即是意,根识唯一,二性无成;若异意根,则不名识,根识二性亦复无成。则此意识之界,云何可说从根而立耶?)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料想[think of]/ 估量;揣度 [estimate])
思量 = 思虑量度事理也。
(wéi) = 急声回答声。(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
###破因法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 若说这意识是由内法尘所生,须知世间万象,不离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你可仔细观察,当前的五尘,皆有分明的相状,为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对的境界,都不是意根所对的范围。意所缘的法尘,不过前五尘落卸的影子而已。
(若谓意识,单从法尘所生者,然而世间所有诸法,不离色、声、香、味、触五尘,今汝且观,色等诸法,悉有相状分明,以对眼等五根,均非意根所摄之法。意根所缘法尘,乃前五尘落卸影子,五尘之法,决不能入于意根。)
(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 你的意识若一定是依法尘而生,法尘当必有形状,你现不妨仔细观察,这法尘到底是何形状?(若汝识心,决定依于法尘生者,既有所生,必有形状。汝现今谛实观察,法尘之法,毕竟作何形状?)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 须知有形方有影,法尘既为外尘落卸的影子,若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甜淡等外尘的生灭现象,欲别求超越外尘等相状的实体,终无所得。(越字作离解。谓汝之法尘,全系五尘影子,有形方有影,若汝生灭法尘离却色空等前五尘,岂能别有自体耶?当如离形,其影终无所得。)
(yuè) = 经过,越过。(超越,跃过/超过;超出。)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 法尘尚没有实在的体相,怎么能依它立界而生识?由此可知,既不是自生,也不是由他生,到底从何而来呢?(等字作同字解。法尘生,则与色空五尘诸法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尘灭。则与色空五尘诸法同灭,如形灭影灭。所因之法尘,既无自体,因他生有之意识,又作何等形状相貌乎?既能生之法尘,相状不有,则意识之界,云何因法尘而生耶?)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所以你当知道,意根与法尘为缘,所生的意识界,三处都没有自性,完全虚妄,是故意根与法尘及意识界三者,本来都是非因缘,亦非自然的妙真如性了。
 
七大圆融周遍
#圆彰七大<理具> -- 次第空如来藏 
 
七大循业发现 (唯心所现)
七大
迷位众生(六凡有情众生)
随其所造有漏之业(染业)
修位众生(三乘正觉世间)
随其所修无漏之业(净业)
1)  三涂四恶正苦秽之色
2)  有漏秽土。
1)  世出世间,依、正淨妙之色。
2)  菩萨现实报庄严土。
1)  饿鬼飢火交然,顶髮烟生,口吐火焰。
2)  火灾。
1)  火头金刚,化多淫心火,成智慧火。
2)  罗汉现身下出火。
1)  地狱现镬汤油锅、血河灰河、洋铜灌吞等事。
2)  水灾。
1)  月光童子修习水观,入定之时,则现水满室中,童子投砾,激水作声等事。
2)  罗汉现身上出水。
风灾。
菩萨现慈风遍拂,以除众生热恼。
第四禅天人,厌有趣空,则现空无边处天。
阿罗汉灰身泯智,则现偏空涅槃。
肉眼不见障外之色。
1)  天眼视远惟明。
2)  慧眼见色了空。
3)  法眼遍观尘世。
水母不起眼根之识。
色界后二禅天不起前五识。
 
四科与七大之异同
#佛今广融七大者,以四大摄法未周,但摄五阴中色阴,十二处前之十一处,十八界五根、六尘,而受想行识四阴,六入根性,十二处之意根,十八界中意根、六识,及色阴之空,皆不能摄。故加空、见、识三大,则收尽有为诸法,此佛广谈七大之意也。
四科
七大
五阴
色阴 <色法>
地大火大水大风大空大见大
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心法>
识大
十八界
六尘 <>
地大、火大、水大、风大、空大
六根(根中性) <>
见大
六识 <、耳、鼻、舌、身、意>
识大
#全事即理
#全相皆性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 阿难听了以上的开示,虽已领悟真如性体,不属因缘自然,但仍执着权宜诱导的开示,怀疑真实的教法,只知妙觉明性,非因缘和合,对世间万象,仍然执着是由因缘而生,所以再次向佛陈述所疑,恳求教诲说:世尊!您平日常言和合因缘,说世间一切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万物,各种变化,皆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因缘假合而幻现。(阿难因缘之执,于九番显见超情科中,佛已与自然而并破矣。阿难祗知妙觉明性,非因缘和合,至于世间诸相,因缘和合之执如故。所以闻佛于四科世间法,一一皆云非因缘,及自然性,所以腾疑复问也。如来昔日常说,和合因缘,和合即因缘和合,故并称焉。佛初立教,以因缘为宗,对破外道自然,所以常说。但是如来一时权巧方便,以因缘正理而破外道邪说,非大乘了义之谈,今经为了义教,阿难不达斯旨,是以执权疑实也。一切世间,种种变化四句,即举四科诸相。一切包括之词,世间乃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简言之即身心<有情的众生>、世界<无情的万物>。五阴中色阴即器世间之外色,与有情世间之外身;受、想、行、识四阴,即有情世间之内心,六入即有情世间身心,前五根属身,意根属心。十二处、十八界、十一色法,即器世间之世界,与有情世间之根身。意根与六识,即有情世间之内心。四科诸法乃世间有为之相,细分之,则千差万别,种种不一,无非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皆自本无,变化而有。)
 
四大
#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地大
性坚,支持万物。
水大
性湿,收摄万物。
火大
性暖,调熟万物。
风大
性动,生长万物。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 为何现在对因缘自然,一并都否定呢?我实在不知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者俱同排斥,而摈弃之?我现今不知,双非因缘、自然,斯<此也>义之所归属?)
(pái) = 推挤,推开[push](排斥;排挤[expelexclude])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归属;隶属。)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 惟愿慈悲哀愍,开示我们究竟的中道义谛,不再迷于世间的戏论。(哀怜我等惑深,愍念我等智浅,不知非因缘非自然,斯义所属。今求开示,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中道者不偏有无二边,谓之中道;非因缘,即妙性不滞于有为,非自然,即妙性不堕于无为,有无双遣,中道现前;正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法,为如来藏,妙真如性。)
(āi) = 悲伤。(同情。)
(mǐn) = 痛心的事。(怜悯。)
中道 = 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
了义 = 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
戏论 = 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当时佛告阿难说:我从前所说的因缘法,原是对小乘人说的,你现在既然厌弃了声闻、缘觉等小乘教法,发心勤求无上的菩提大法,所以我现在为你开示真实的中道第一义谛。(我昔日因缘之教,乃应求小乘者而说,汝自淫室归来,悔恨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定;是汝先已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回小向大,已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之佛道矣。真心者,第一义谛也。即事即理,全妄全真,非因非缘,亦非自然,即是中道了义<第一义也>,真如实相,无戏论之法,早为开示,何待更请?)
(yàn) = 吃饱。(憎恶;嫌/yā =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厌离 = 于物厌离也。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二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 你为什么又以世间一般议论,妄想因缘等法,自相缠绕?(汝既厌离声闻小乘法,如何复将小乘学者,世间戏论之因缘法,自缠自绕,迄今犹不肯放舍。)
妄想 = 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第六识。)
(chán) = 围绕,缠绕。(纠缠;搅扰。)
(rào) = 缠束。(环绕。)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你虽博学多闻,正如平日说药的人,原没有见过药,当真药摆在眼前的时候,却不能分别辨认,如来说你们真是可怜愍者。(汝虽多闻第一,我今应汝所求,为汝说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汝不能谙识,汝如说药之人,熟读本草,口虽能说药名,而未亲采,真药现前,不能分别是真,反疑弃之。真药喻如来已说第一义谛;不能识取,反生疑难,岂不真可怜愍哉!)
(lián) = 哀怜,怜悯。(爱,惜。)
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 你现专心细听,我当为你分别开示,非因非缘的究竟道理,也使将来修大乘法的人,能够彻底明了世间真实的清净本相。阿难默然,秉承佛陀的圣旨。(我当为汝,分别开示,非因缘、非自然之了义;不独为汝,现会大众,亦令当来之世,修习大乘行者,皆得通达实相,共入如来藏海也。实相与如来藏,名异体同。默然即凝神静虑,一心入于语义之中,钦承领受,我佛大圣之法旨。)
(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
(chéng) = 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捧着。(接受;承受/承担,担负;担当。)
(zhǐ) = 味美。(意思;意义。)
 
三如来藏
#实相/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空如来藏
#无相之实相
无一切妄法差别之相,祗有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相,并非本体而全无也,乃藏性不变之体。
不空如来藏
#无不相之实相
并非无相,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具足十界诸法,非无诸相也,乃藏性随缘之用。
空不空如来藏
#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若言其无,则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则不立一尘,即空不空如来藏,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乃藏性体用双彰。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 阿难久习小乘教法,一味迷性逐相,所以总是计是计非,佛惟有不厌其烦地循循开导说:阿难!正如你所说的,由于地、水、风、火的四大和合,才产生世间的各种变化。但你不知道,这四大的性体,原是不能和合的,也不是不能和合的。(如汝前来所言,以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方能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者,汝实不知,四大之性,本非和合<非因缘>,非不和合<非自然>之故,今当以喻明之。)
(biàn) = 变化,改变[transformchange]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 阿难!若四大的性体,不能和合,则各不能与另三大的相状而杂合,正如虚空不能与一切色相互相杂和一样,但事实上不然,真如自性,具有随缘显相的功用。(大性指四大之性,即如来藏性也。诸大指四大之相,相从性起,相不离性,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虽有二名,性相本来一体,此为正义。若谓彼四大之性,体即性体,如非和合者,只许性之不变,不许性能随缘,则不能与诸大之相杂和,犹如虚空之不和诸色也。)
(hé) = 和谐;协调。(合。汇合;结合。)
(hé) = 三面合闭,从口。闭合,合拢。(应该。)
 
Mix,体相杂入;必有二物,先相离而后相即。如水和土而成泥。
Match,接合。附而不离。如盖合函。<杯盖合杯>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 如果四大的体性是能和合的,就应随同四大所生的相状,变易迁化,由始至终,终而复始,始终相成,从生到灭,灭而复生,生灭相续不绝,于是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像旋转的火轮,没有休歇的时刻,但事实亦不然,真如却有永远不变的体性。(若谓四大之性,是和合者,只许性之随缘,不许性仍不变,则应同诸大之相,变易迁化,由始而终,因终复始,而始终相成也。从生至灭,既灭复生,而生灭相续也,此约无情世界而说。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者,因生有死,至死复生,而递互相成也。生而复生,死而再死,亦前后相续也,此约有情根身而说。是知内外四大,皆变化相,若大性如此,犹如旋火成轮,未有休息。)
(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
(zhōng) = 把丝缠紧。(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xuán) = 周旋。(返回或归来/绕行。)
(xiū) = 人依傍大树休息。休息。(吉庆/停止、中止或结束。)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 阿难!譬如水结冻而成冰,冰溶解依然是水。(喻大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翻前二段:一则体非和合,则堕自然,而失随缘之义;一则和合,则堕因缘,而失不变之义。今以同喻,而显真如不变、随缘二义。上句大性体虽不变,而用能随缘成相。下句大性用虽随缘成相,仍然不变本体。)
(huán) = 返回。(恢复;还原。)
 
地大圆融周遍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你试观察地的性质,有粗有细,粗的莫过于大地,细的为微尘,以至邻虚尘,须知微尘的七分之一,名极微尘,极微七分之一,才名邻虚尘,这已是最后的色相,不能再加分解,若将邻虚尘再加分解,就等于空,已归于空性,自不再属于色性。(汝且观察,此地大之性,有粗有细,粗者为大地,细者为微尘,至邻虚尘,以微尘分析作七分,名极微尘;极微尘再分析作七分,名邻虚尘。析彼极微尘七分所成之邻虚尘,即是色边际相;与虚空为邻,故名邻虚尘。不能更析,若更析邻虚,即归于空,实是空性,而非色性矣。)
(zhì) = 到来,到达。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到…时候。)
(xī) = 用斧子劈开木头。劈,劈木头。(分析,辨认。)
(jí) = 房屋的正梁。(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尽头;极限。)
(wēi) = 隐秘地行走。(微小;轻微。)
(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时候;时机。)
 
#微尘数 = 譬数量之多,以碎物为微尘,其数多也。
牛毛尘
七倍于羊毛尘者。住于牛毛尖之微尘也。
羊毛尘
七倍于兔毛尘者。
兔毛尘
七倍于水尘者。
水尘
七倍于金尘者。得在水中自在通行之微尘也。
金尘
七倍于微尘者。黄金之麈片,能自由通行于体中者。
微尘
七倍于色聚极微者。
色聚极微
七倍于极微之微者。
极微之微/邻虚尘/邻虚
不可更分。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为色法之根本。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 阿难!若能将这邻虚尘分解成虚空,应当比例可知,虚空也能产生色相,而转变成邻虚尘了。(若此邻虚尘,既可析成虚空,自当以此例知,虚空定能出生色相,空生色相,本无是理。)
(kōng) =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emptyhollow](广阔;空旷。)
虚空 =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
色相 = 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 你现在相问的意思,以为由于因缘和合,才产生世间万象的各种变化。
#破空无数量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 那么你现在细细的观察,这一邻虚尘,是用几多虚空和合而有?当不应该以邻虚尘而和合邻虚尘吧?(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多虚空和合,而有此邻虚尘也。而邻虚尘,色法之最小者,此尘之外,更无色法可和合,除非合空而成,故问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设若汝说和合,乃是合色成色,非言合空成色者,岂是邻虚,合成邻虚耶?)
(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位置很接近,邻近。)
#破色不成空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 又邻虚尘如可以分解成虚空,又是多少邻虚尘,合成虚空呢?(邻虚尘既可析入虚空者,当知色相出生虚空,究竟用几多色相<即邻虚尘>合成虚空?)
(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微,隐微/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破空无合义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 若是色相与色相和合,合成之物当仍属色法,不会成为虚空,如果虚空与虚空和合,就绝不可能变成有碍的物质。物质是可以分解的,而虚空无形无相,如何可以和合?(若色法和合之时,合色祗能成色,决非可以成空,而空无形相,本不可合。纵许虚空和合之时,合空亦祗是成空,决非可以成色,此为一定之理。然又当知,色法犹可分析,观犹可二字,析色但自析色,实非析色可以成空,空终无和合之义,何以故?无形段故,无数量故,云何可说和合耶?)
(yóu) = 一种猿类动物。(如同。好比/还;仍然。)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你平常只知析色成空,从来就不知道,这本觉妙明的如来藏性体中,无法不备,性中之色,当体即是真空,是不须待析色而后成空;性空之中本具有真色,也不必待和合而后成色。这真空性体,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汝阿难固执因缘和合者,因无始觉妙智,元不知如来藏,本觉妙理之中,无法不具,无法不融者也。色而称曰性色真色者,非指世间已发现之色,乃指藏中性具之色,真体之色,与空相融相即色空,本属对待,融之则性具之色,即是真体之空,岂同析色以归空也。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色,岂待合空以成色也。性真二字,即是理体,为色空之本,字别义同。清净本然者:指如来藏,自性清净,不假功用,并非澄之使清,涤之使净,乃本来清净,无有浊垢,藏中色空,唯性唯真,即同体清净也。周遍法界者:上句约藏性,本具不变之体,此句约藏性,本具随缘之用。未经起用,但周遍于理法界,若从体起用,自可周遍于事法界矣。)
(biàn) = 走遍。(泛指普遍。)
##真空 = 性空 = 直指真心<本体>
##性色 = 真色 = 以性融色。
性色真空 = 藏性本具之色,即是真体之空,不须待析色而后成空。
性空真色 = 藏性本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色,不必待合空而后成色。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之体,幻现随缘之用,能随着九界众生根性的优劣,知量的大小,依各自的业感而发生现行作用而已,故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本如来藏,不变之体,现起随缘之用,随九法界众生之缘,此众生,即九界众生;心以根性言,九界众生根性,有胜劣之不同;量以知识言,九界众生知量,有大小之不等,此皆从平等性中,已起差别之相。)
(yīng) = 应当,应该。(应和,响应[respond])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世间的无知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这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九界众生,依、正二报之色,皆循<随也>业所感,而发现也。业为能发现,色为所发现,如谷应声,如影随形,岂唯迷位,必循染业,而后能发,即是悟人,亦须循净业,而后能现。世间无知:指有情世间,无有正智之众生,不了藏性,不变、随缘二义,因循业发现,遂起因缘、自然二惑。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以因缘、自然二惑,皆由第六意识妄心,妄生分别,周遍计度。但有虚妄言说,都无真实义理。言说指因缘、自然,二种戏论。)
(xún) = 彳,双人旁,与行走有关。顺着,沿着。(循环[circulate],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duó = 估计,推测/度过,越过。)
计度 = 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別种种事物也。
实义 = 真实之义理也。
 
火大圆融周遍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阿难!火本没有自我的体性,须寄托于各种条件的配合,才可显现。你看城中那些尚没有进食的人家,要煮饭的时候,就拿着凸透镜,到太阳光下求取火种。(火大之性,无有自体;我即自体。寄托于钻木、执镜、击石等诸缘,而得显现。又日、艾、镜三者,为诸缘。汝观看室罗筏城之中,未食之家,要炊爨时,手执阳燧,在于日前求火,以为炊爨熟食之用。阳燧是取火之镜,以此试验,火大是否和合而有。)
(jì) = 寄居。(依赖;依附[depend on])
(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想要;希望。)
(chuī) = 烧火做饭。(烧火。)
(cuàn) = 烧火做饭。(烧;烧煮。)
(zhí) = 拘捕;捉拿。(拿;持。)
(suì) = 古代取火器。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 阿难!所谓和合者,就像我与你,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合为一众;虽名一众,实在各各有身,各有出生的氏族名字。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楼频螺是迦叶波种,阿难是瞿昙种姓等等。火大若是和合而有,火大就似一众,实在也应各有自体、种类、名字等可以指陈。(凡言和合者,必先分而后合,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是为和合;众虽为一,若诘其和合之根本,各人有各人之身,皆有各人所生之姓氏、种族、名字不同,后合为一众。火大若是和合者,火大是一,若诘其根本,亦应各有体质、种类、名字不同,如可指出日来之火,艾生之火,镜出之火,今合为一,可说和合,若不尔者,和合之义,自不能成。)
(jié) = 询问,追问。(责备;质问。)
(shì) = 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familyfamily name](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zú) = 箭头。(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古代百家为一族。)
瞿昙(qú tán) = Gautaman,新称乔答摩。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释尊俗家的本姓。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 阿难!若这火性是因和合而有,那人以手执镜,在日光之下求火,这火是由镜中出?还是从艾中生?或是由日中来?(若此火性,是因和合有者,彼人手执火镜,于<在也>日前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来?为从艾中而出来?为于日中而出来?)
(ài) = 草名[argy wormwood]
#破火从日来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 阿难!火若从日中来,自能燃烧你手中的艾,日光照射之处,树林草木,就皆当遭受焚烧。(若谓火从日来,自能烧汝手中,所持之艾,是日中有火,来处所有山林树木,为日所照之处,皆应受焚;今既不焚,则知此火,非从日来矣。)
(shāo) = 使物着火[burn]
(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burn])
#破火从镜出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 若由镜出,镜自能直接点燃手中的艾;又镜中既有火,镜何以不自镕化,不但不镕化,你以手执镜,且没有热烫之感,可见火一定不从镜出。(若谓火从镜中而出,自能于镜中出来,然烧于艾,是镜中具火大,火能克金,镜何以不销镕?又镜中有火,定有热相,现纡屈汝手,执持此镜,尚无热相,镜云何而得融泮?融泮即化也。)
(róng) = 熔化。
(yū) = 屈曲;曲折[bend](萦绕回旋;环绕。)
(róng) = 炊气上升。(融化;消溶[meltdissolve])
(pàn) =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school](冰雪融解[melt])
#破火从艾生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 若由艾生,艾必自燃,又何必要借日光与镜相接,然后火生?(若谓火大出生于艾,艾当自燃,又何所藉日镜光明,与艾相接,然后火于艾生。)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 你再仔细观察,镜在手中,日光从天空来,艾由地而生,这些都由来有自,火是由何处而游历到这里呢?(此要阿难,再谛实观察,镜、日、艾三者,各有从来,而火何所从来,而游历于艾乎?)
(yóu) =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swim](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 [travel])
(lì) = 经过。(行;游历/审视;察看;推算。)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 日与镜,相隔遥远,不能相和,也不相合,总不能说火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吧?(凡言和合,须同处相杂相交,现日之与镜,一在天,一在地,相隔遥远,非有和合之相<破因缘>。不应当火光,无因自然而有<破自然>;从即因也。)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你仍不知道,这本觉妙明的如来藏性中,无法不备,性具之火,当体即是真空,真空之中,本即具有火性,不须待和合而后成火,这真空性体,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犹者依旧也。不知由无真智,不达真理,如来藏,即是清净实相真理,火大是事,事不离理,由阿难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先为汝发明,地大即藏性,应当觉悟,何以汝依旧不了知,火大即藏性之中,本有之物,乃天真本具非和合不和合也?性具之火,即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火,即火即真,全相全性,圆融无碍,体本清净,离诸染垢。周遍法界,即是体遍。)
##真空 = 性空 = 直指真心<本体>
##性火 = 真火 = 以性融火。
性火真空 = 藏性本具之火,即是真体之空。
性空真火 = 藏性本具之空,即是真体之火。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之体,能随着九界众生根性的优劣,应其所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的妙用。(上明藏性不变之体,此明藏性随缘之用,用元从体起,亦必随缘而兴,乃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随缘显现其用。)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 阿难!当知世间上的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镜以求,满世间都有火生,火性充满世间,那有一定的处所呢?(一人一处,执镜求火,随一人之缘,一处火生;遍法界众生,执镜求火,随多人之缘,满世间都有火起。起遍世间,宁有一定方所?)
(níng) = 安宁[peaceful](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总是妙真如性,依众生各自的业感,发生现行作用而已,故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的无知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这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此火大不独迷位,业障众生,必循染业而后能发,如饿鬼之道,饥火交然,顶发烟生,口吐火焰;纵是修位,大心之士,亦须循净业而后能现,如火头金刚,乌刍瑟摩,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此皆循业发现之明证也。权乘学者世间,无有真智,昧乎藏性不变之体,竟惑为因缘;外道非学者世间,无有正智,昧乎藏性随缘之用,竟惑为自然。此等皆是识心,妄想分别,周遍计度。但作凡解,凡有言说,如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等,皆属戏论,都无真实之义。)
 
水大圆融周遍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 阿难!水没有定性,流止无常态。如室罗筏城中,有迦毗罗仙人,斫迦罗仙人,以及钵头摩,诃萨多等大幻术师,向月中求水,用以和合迷幻药物。这些幻术师,于月明如昼的中夜,手持水晶珠,向空承接月中水。(体虽不变,用能随缘,所以不定。流与不流,无有恒常,是为不定。等者举此四人,以等其余。诸大幻师:以其善用幻术,不仅能幻化人物,且能夺阴阳造化之工,故称大幻师。求太阴精:即月中水,用以和合幻药,为丸作饵,是诸幻师等,多皆如是。于白月昼:即在中夜,月白如昼之时,八月中秋等夜。手执方诸,承接月中水,即太阴精。)
(xī) = 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停止,停息。)
(zhuó) = 斧刃。(用刀、斧等砍劈。)
(huàn) = 惑乱。(假象;虚幻,虚无。)
太阴精 = 指月亮。古人以为月乃太阴之精。
白月 = 又曰白分,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自月盈至于满之间为白月,称为白月,一日乃至白月十五日。自十六日以下,为黑分,又为黑月一日乃至十五日。合前之黑月与后之白月而为一月。
(zhòu) = 白天。与“夜”相对。
方诸 = 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许慎曰:‘方,石也,诸,珠也。’)
 
二十五谛
#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
#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木原理也。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而神我与自性之关系,恰如跛者与瞽者。神我虽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动,自性虽有活动作用,然不能生为其活动之源之动机,盖神我为使自性有活动者,自性为使活动,动机实现者,由此二相生中间之二十三谛也。
#数论外道/数论师 = Kapila,古云迦毗罗/娑毗迦罗/劫毗罗<数论派之祖>。译曰黄赤,以鬓发面色并为黄赤故。今西方之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于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盘。梵名曰僧佉,此翻为数。即智慧之数也。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又论能生数,故亦名数论。
冥谛/冥性/自性/本性/胜性/冥初自性
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
觉大/智大
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我心/我慢
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五微/五唯/五唯量
即色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自我慢而生者。声、触、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为物质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
五大
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此五唯生五大。
五知根
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五作业根
即语具<口舌等>、手、足、小便处<生殖器>、大便处。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心平等根/心根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神我
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盘。是二十五识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外道所执之实我也。我体常实而为灵妙不思议,称为神我。数论外道二十五谛之第二十五,称为神我谛。以思为体。远离二十三谛而以神我独尊为涅槃。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 你以为这水是从珠中出呢?还是空中自有?或是真由月中流下来?
#破水大从月来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 阿难!若真是由月中流下来,相距那么遥远,尚能使珠出水,流水所经过的树林草木,皆应有水流出,又何待水晶才出水?若是林木不能出水,当可分明知道,水不是由月中流下来的了。(若说水从月来,此月尚能于隔远之处,令珠出水,则于所经过,近处之林木,皆应吐流;即出水也。若必流,则随处皆可承月中水,又何待方诸所承而水出也?若林木不吐流,则分明此水,非从月中而降也。)
(dài) = 等待,等候。(对待。)
(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
#破水大从珠出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 若水是从珠出,这珠应自流水,又何待于月明如昼的中夜,对月祈求,而后生水?(若水从珠出,则不假藉他缘,珠中常应流水,随时皆可承之。又何待中宵<即半夜>,又何必月白如昼之时耶?)
(xiāo) = 夜晚[night]
#破水大从空生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 如从空生,虚空无边,水亦应无际,天上地下,岂不是洪水滔滔,同遭淹没,又何来水陆空行的分别?(若水从空而生者,虚空之性无边,则水亦应当无际;际即边也。如是下自人间,上及天宫,皆应同在滔滔大海之中,俱受沉溺之患,云何更有水居、陆地、空行之分?)
(jì) = 往锅里添水。(及,到达。)
(tāo) = 水势盛大的样子。(使大水泛滥。)
(nì) = 没入水中[drown]
(háng) = 道路[road](xíng = /实际地做。)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 你再仔细观察,月在天空,珠握手中,承珠的水盘,由幻师本人敷设,三物都有所自来,这水到底是从何方而来,而流入于盘中呢?(此更令谛审观察也。月从天陟:即月在天上行走。珠因手持,承珠水盘,盘以承水,珠安盘中,故曰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本人即幻师。水不从月来,不从珠出,不于空生,此水究竟从何方流注于此盘中。)
(zhì) = 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与“降”相对[climb upascend](升遐,升天。)
(fū) = 施予;给予。(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
(shè) = 摆设;陈列。(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
(zhù) = 灌入,注入[pour](集中;聚集/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 月与珠,相距遥远,既不能相和,也不能相合,总不能说,这水是无缘无故的自然而有吧?(若说月之与珠,和合而生水大,一月在天,一珠在地,相隔遥远,自非和合;和合必同处不离,方可说和说合。恐转计非和合,即破曰:不应当说言,此月中水,无所从来,自然而有也。水精谓月中水,即水中之精也。)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我前已两番开示,你仍不知,本觉妙明的如来藏性中,无法不备,性具的水,当体即是真空,真空之中,本即具有水性,真空性体,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由汝一向蒙昧,尚且不知如来藏中,性具之水,全体即是真空;性具之空全体即是真水。性真二字,字异义一,即如来藏体,清净本然者。自性由来清净,寂湛常恒,不动不变;不变体中,本具随缘妙用,故曰周遍法界。)
##真空 = 性空 = 直指真心<本体>
##性水 = 真水 = 以性融水。
性水真空 = 藏性本具之水,全体即是真空。
性空真水 = 藏性本具之空,全体即是真水。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的体,能随着众生根性的优劣,随其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的妙用。(此二句,即如来藏随缘之用。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应之。)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 所以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珠,遍法界都有水出,水性遍满世间,那有一定的处所?(此即举现前之事,验知水大随心应量。)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无非是妙真如性,依众生各自的业感,生起现行的作用而已,故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的无知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这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循即随也。亦指迷位,及修位众生,皆随染净业,发现水大之相。如地狱众生,随恶业所感,则现镬汤油锅,血河灰河,洋铜灌吞诸事;月光童子,修习水观,入定之时,则现水满室中,童子投砾,激水作声等事。世间无知众生,不知水大唯心,惑为因缘、自然二执,皆是识心,妄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虚妄名相,都无真实之义。)
 
风大圆融周遍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 阿难!风性没有自体,有时动,有时静,并没有不变的常态,你平常整衣步入大众之中,袈裟飘动,触到身旁的人,那人就会感到有微风拂面。(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有时而动。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理也>衣,入于大众之中。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bàng) = 靠近,临近。(顺着;沿着/同“旁”。旁边,侧[side])
(fú) = 拂拭;掸除。(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振动;摇动[sway])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 这风是出自袈裟呢?还是发自虚空,或是由那人的面上起?
 
袈裟<Kaāya>
#译曰不正,坏,浊,染等。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
安陀会
<Antarvasa>
中著衣
五条制成
平常起卧时著的
作务衣
郁多罗僧
<Uttarāsaga>
上衣
七条制成
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
入众衣
僧伽梨/僧伽黎
<Saghāti>
众聚时衣
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
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
作法衣
 
#破风大出袈裟角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 阿难!这风若是出自袈裟,那么袈裟就是风,你现在身披袈裟,就是披着风;风性飘动,袈裟应会离开你的身体,飘扬而去。你的袈裟既是风,我的袈裟当然也是风,但我现在说法,于法会之中,我的袈裟却是下垂不动,你现在能看见我的袈裟,看风又在何处呢?总不能说我的袈裟中,别有藏风的处所吧?(若谓此风,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风,汝乃披风。风性属动,其衣飞摇,自应离汝身体。衣中有风,但是动衣风出,垂衣风藏。佛说法垂衣,风何所在,不应说言,衣中另有藏风地。)
(pī) = 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分析;辨析[analyze]/披露;陈述[unveil])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 /赐予。)
#破风大从空生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 若风生自虚空,当你的袈裟没有飘动的时候,为何又没有风去拂别人的面?又空性常住不变,风亦应常拂不停,若没有风时,虚空亦当灭,风息有状可见,空灭之后,是何形状?(若风生于虚空,应不藉拂衣之缘,当汝衣不动之时,何因无风?空性常住,风性生灭,若以风从空,风应常生,若以空从风,至无风之时,风灭空亦当灭。然灭风可见,灭空究作何状耶?)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 况虚空若有生灭,就不得名为虚空。既名虚空,空无生灭,怎么能出生有生有灭的风?(若有生灭,不应名为虚空,空无生灭故;名曰虚空,云何有风而出,空以无物为体故。)
#破风大从彼面生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 若风起自被拂那人的面,既由那人的面而出,理当向你吹拂;为何你整衣的时候,从彼面所出的风,却倒拂向他自己的面?(既从彼面而生,自当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彼面所生之风,仍倒拂于彼耶?)
(miàn) = 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脸。(外表;表面。)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 你再细细观察,整衣的是你,面属他人,虚空寂然,不曾流动,三者皆有踪迹可寻,这风到底自何处鼓动来此呢?(此令审观,整衣在汝,衣中无藏风地;面属彼人,彼面亦不生风;虚空寂然,不参<曾也>流动,自不生风。汝应审谛观察,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鼓即动也。)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
(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
(gǔ) = 一种打击乐器[drum](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摇动[row])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 如一定认为风是从空而来,须知风动空静,体性各异,既不能相和,也不能相合,空决不能生风,难道说这风是无所从来,自然而有吗?(风空体性隔异,一动一静,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缘之执。不应当说此风性,无因自有,此破自然之执;从即因也。)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我前已三次开导,你根本没有领悟,这本觉妙明的如来藏性中,无法不备,性具的风,当体即是真空,真空之中,本即具有风性,真空性体,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阿难虽曰多闻,宛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风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风,其体清净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真空 = 性空 = 直指真心<本体>
##性风 = 真风 = 以性融风。
性风真空 = 藏性本具之风,即是真体之空。
性空真风 = 藏性本具之空,即是真体之风。
(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似乎,好像;仿佛/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委婉;婉转。)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的体,能随着众生根性的优劣,适应其所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的妙用。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 阿难!如你一人,微动衣服,有微风起,遍法界拂衣,遍法界生风,风性遍满世间,那有一定的处所?
(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总是妙真如性,依众生各自的业感,生起现行作用而已,故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无知的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实在皆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所循之业,有漏无漏之别;所现之大,亦有染净不同。迷位众生现染,修位众生现净,一一无非随业所感。世间浅智众生,见此循业发现之近由,遂惑为因缘;世间无智众生,昧此循业发现之根源,遂惑为自然;此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情有理无,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空大圆融周遍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 阿难!虚空没有形象,必须借物资以彰显,如方器中见方空,圆器中就见圆空等等。如室罗筏城,距河遥远,诸王族以及婆罗门,农夫、商贾、贱民等,新建家园,安居立业,必须凿井求水,掘出一尺深的泥土,就有一尺深的虚空,掘土丈深,就得一丈深的虚空,虚空的深浅,决定在挖出泥土的多少。(空性无形:此句指不变之体,性者体性,本无大小方圆之形段,有形则有变,无形则不变。因色显发:此句指随缘之用,因随色尘之缘,显现发明也。如室罗城<即舍卫国>,去<离也>河遥远之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更有智愚二族,兼及颇罗堕,旃陀罗。要新立安身居住之家,因离河遥远,必须凿井求水。凿出土一尺深,在井中即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凿出土一丈深,井中还得一丈虚空,虚空之浅深,乃随凿出之土,多少而论。)
(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挖掘;开凿[dig])
(chǐ) = 长度单位,十寸[25.4 cm]
(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 meters]
 
四姓 (印度<天竺>四姓)
婆罗门
Brāhmaa,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刹利/刹帝利
Katriya,译言田主。王种。
毗舍/吠舍
Vesa,译曰商。
首陀/首陀罗
Śūdra,农人奴隶。
 
颇罗堕
Bharadvāja,此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
旃陀罗
Caṇḍāla,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 我现在问你,这虚空是土中出呢?还是因凿而有?或是无因而自生?
#破空大无因生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 阿难!若这空间,是无因而自生,在没有凿土以前,何以不见地中有空间,却只见大地,根本没通达的相状。(若复此空,无因自然而生,未凿土前,即应无碍,何以不能无碍,惟见大地,迥然质碍,无有通达之相。)
(jiǒng) = 遥远[far](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破空大因土所出<破空有出入,破空无出入>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 若因土出,那么出土的同时,就应见空入,土出可见,空入是何形状?若土先出,而没有空入,怎么能说虚空是因土出?(若因土出,则土凿出之时,应见虚空,从井内周围土中出来,入于井中,若土先出,无空入者,如何可说,虚空因土所出?)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 (若谓空本在土中,无有从土出,从井入者。则应未凿土前,空之与土,本无各异之因;因者依也。同处相依,无异则是同体不分,则土出时,空何以不与土而俱出耶?)
#破因凿不因凿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 若言因凿而出,就当是凿出空,不应是出土而空。如说不是因凿出空,虚空当与凿没有关系,那么凿井的时候,但只出土,不应成空,怎么又随之而见空间呢?(若谓此空,是因凿而出,则是凿出虚空,应非出土,而成空也。若谓此空,不因凿出,与凿无干者,则凿井之时,但自出土,应不成空,云何随凿,随见虚空耶?)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 你再仔细的详审,彻底地观察,凿依人的手,随方运转,土由地中挖掘而移,这井内的虚空,到底何所自出?(此更教以审察谛观:井因凿出,凿从人手,随其方向,择地施工,运转而成,土因地中搬移而出;如是井内虚空,因何所出?)
(yùn) = 运行;运转;转动[revolve](运用[useutilizewield])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 凿之与空,一虚一实,虚实不能交互为用,既不能和,又不能合,总不能说这虚空无从自出吧?(凿体是实,空性是虚,一虚一实,不相为用,云何可说因缘和合而有?故曰非和非合;不应说言,此空无所从来,自然而出?)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到底这虚空从何而来呢?你们都知道,地、水、火、风,名为四大,却不知虚空一大。像这虚空之性,周遍圆满,本不动摇,当知应与现前的地水火风,合称为五大,五大同一性真,圆融无碍,无一不属如来藏性,从本以来,寂然常住,不生不灭。(今此空性,即是藏性,圆融无碍,圆满周遍,此性寂然常住,本不动摇。此以空大,性圆周遍,本不生灭,例知现前地、水、火、风,四大均等。四大今会同空大,同名五大。性真二字,即指藏性真心,诸大圆融无碍,无一而非如来藏,从本以来,元无生灭,即常住不动。)
(jūn) = 土地分配均平。均匀;公平。(等同,相同。)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 阿难!你心迷昧,总认定一切现象,皆是以四大和合而生,不能悟知四大,原来都是如来藏妙性的幻现。你现且观凿井所见的虚空,是因凿而出吗?还是因移土而入?或是不出不入?(无明障心故昏,真智不起故迷。执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是不悟四大,元是如来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应当观察虚空,即观凿井所见之空,为因凿土而出耶?为因移土而入耶?为土有出入,空非<无也>出入耶?)
(hūn) = 黄昏。(引申为昏暗;无光/昏聩;糊涂。)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你完全不知道这如来藏性中,性具的觉,当体即是真空,性具的空,即是真觉的性体,这真空性体,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我如是为汝种种开示,中道了义,要汝观空得悟。汝竟全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之觉,本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觉。此二句,按前空大,变其文法,将前指性之空,换为觉字,空觉二字,皆指藏性。藏性具有寂、照二义,空是寂义,觉是照义。)
##真觉 = 性觉 = 直指真心<本体>
##性空 = 真空 = 以性融空<虚空>
性觉真空 = 藏性本具之觉,即是真体之空。
性空真觉 = 藏性本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觉。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的体,能随着众生根性的优劣,适应其所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的妙用。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 阿难!如一处井空,这空就是一井,十方虚空,都是如此,虚空圆满,周遍十方,无所不在,那有一定的处所?(如一处凿井,所见之空,空生一井;十方凿井,所现虚空,亦复如此。一井之空,非出非入者是也。虚空圆满,周遍十方,宁有一定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总是妙真如性,依众生各自的业感,生起现行的作用,故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的无知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实在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迷位众生,循其所造有漏之业,则发现染空,如第四禅天人,厌有趣空,则现空无边处。修位众生,循其所修无漏之业,则发现净空,如第四果罗汉,灰身泯智,则现偏空涅槃。世间无知:此指凡、小、外道,惑为空大,是因缘所生,或执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遍计执性用事,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
 
见大<见性/见精>圆融周遍 -- 统指见、闻、嗅、尝、觉、知之性
 
        #见大统指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今单举见,以例余五。
    #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合会情与无情共一体。
    #五大是第八识相分,见大是第八识见分。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 阿难!见觉若离开色空,就一无所知,因有色空二相,方有能知和所知。如你现在居祇陀林中,早上日出则明,黄昏日落则暗,设若夜半之时,有月则明,无月则暗。因有这明暗的二相,而见始得加以分辨,何者为明,何者是暗。(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不立能所,本来无有,能知所知,乃因色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寻常所见,晨朝日出则明,傍晚日夕<日落时>便昏,此昼之明暗也;设居中宵半夜之时,逢白月夜,则有光明,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因此尘境,而见始得以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见托尘立,尘因见显,例知其余,五根、五尘,莫不皆尔。)
(xī) = 黄昏,傍晚。([eveningnight])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我今问你,这见与明暗二相及太虚空,是同一体呢?为非一体?或同或不同?或异或不异?(问阿难言:而此见大,为复与明暗相<此开色法>,并太虚空之相,为是同一体耶?为非同一体耶?为或同非同耶?为或异非异耶?)
#破见大,与尘同一体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 阿难!这见觉若与明、暗二相及虚空相,原是一体,那么明与暗二相,乃交互存亡,暗时就没有光明,明时黑暗就消失,若说与暗为一体,遇到光明的时候,见觉岂不与暗一齐消失;如说与明为一体,则遇暗时,见觉必又与明同时消灭,怎么可能见明见暗呢?若说明与暗虽然不同,见觉并没有生灭,这见觉到底与谁为一体呢?(此之见觉,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是一体者,一体则合而不分。则明之与暗,二体更互相亡:暗时无有明,则明亡;明时无有暗,则暗亡。此见若与暗为一体者,明生暗灭,则见应当与暗偕亡,云何又能见明?若必此见与明为一体者,暗生明灭,则见亦当与明以俱灭,云何又能见暗?见既随暗而灭,当明现前,云何见明?见既随明而灭,当暗现前,云何见暗?以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虽复差殊,见性本无生灭,一体之义,云何得成?)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异;不同/特别,独特。)
#破见大与尘非一体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 若是这见觉,既不与明为一体,也非与暗为一体,你试看离却明暗二相、以及虚空,仔细的分析见觉,究竟是什么形象?(见精见元,俱见性之别称。谓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则见当离尘,别有自体。若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汝见元本体,究竟作何形相?)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 须知舍却明暗二种尘相,以及虚空,见觉就如龟毛兔角,无可寻觅,离开明、暗、虚空等三相,则无从立见,怎能说这见觉与明暗等尘相不是一体?(离尘,则见无体,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若明、暗、虚空三事俱异<离也>,无尘不能立见,如是云何可说,此见与尘非一体耶?)
龟毛 = 譬有名无实之物也。
兔角 = 愚人误以兔耳为角,实则无角,以譬物之必无。
#破或同或异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 明暗二相,恰恰相反,怎能说同,离开明、暗、虚空,原就没有独立的见体,谈什么或异?(此或同即一体,或异即非一体。明暗互夺两亡,是为相背,云何或同?离却明、暗、虚空三者,元无独立之见,云何或异?)
#破非同<>非异<>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 又细分析所见的虚空,与能见的见性,根本没有边际和界限的相状可说,还能说什么同不同?见暗与见明,明暗虽然相夺,但见性并不随之而变易,一有生灭,一是常住,怎能混同,如何可说不异?(若谓见性,非同于尘,应可分析,各自有体,现今分析所见之空<摄色>,分析能见之见,本无空、见,边际界畔可得,云何可说为非同乎?见暗见明<开色摄空>,明暗有互相倾夺,见性无迁变改易,一则生灭,一则常住,不得混同,云何可说为非异乎?)
(fēn) = 一分为二。(辨别,区分[distinguish]/分给,分配。)
(pàn) = 田界。(界限;疆界。)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 你再细细的审查,彻底的观察,光明是由太阳而来,暗是因黑夜而生,通达无碍,属于虚空,壅塞的相状,归于大地,可是这能知道明、暗、通、塞的见精,到底是从何处所出?(汝更加细审。当观所见之明相,从于太阳,暗相随于黑月,通相属于虚空,壅相归于大地,各有从来,汝能见明、暗、通、塞之见精,毕竟因何所出?)
(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细密,完备,与“略”相对。)
(yōng) = 塞。阻塞;阻挡。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 见精有知,虚空钝顽,体性既然不同,自然非因缘和合而有,总不能说这见精,没有所从来的自然而出。(见精有知觉,虚空是顽钝,体性各异,非和非合,何得谓曰,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有?既非因缘,不应见精,无从<因也>自然而出。)
(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顽固,不驯服/引申为浑圆/坚硬。)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当知这见、闻、知三者,相虽有别,性实一真,圆满周遍,从来没有生灭动摇等相,须知这见性,与寂然不动的虚空,及动摇的地、水、火、风,体性平等,一真圆融,可与合称为六大,皆是如来藏性,自无始以来,根本没有生灭动摇等相状可得。(若见、闻、知:六精举三该六。性圆周遍:性即六精之性,本来圆满,周遍法界,非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方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生灭,非先无今有,今有后无,乃是常住义。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与此见大均平,以其体性平等,可名六大。六大之性本真,莫不圆融,皆是如来藏性,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动摇之相可得。)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 阿难!你的心性下劣,沉迷于权小知见,没有真实的智慧,故只知见、闻、嗅、尝、觉、知六者的妄相,不能悟知六者的实性,本来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当观察这见、闻、觉、知之性,为生为灭?还是不生不灭?和前说的五大,是同还是不同?是不生不灭吗?是不同不异吗?(汝之心性沉沦,溺于权见,无有真智,不悟汝之见、闻、嗅、尝、觉、知六精,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汝当观察:此等见、闻、觉、知之性,为是生灭耶?为非生灭耶?而与五大,为是同异耶?为非同异耶?)
(lún) = 水起微波。(沉沦;没落[fall into])
(wù) = 理解,明白[understand](觉醒;觉悟。通“寤”。睡醒[awake])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你从来不曾悟知,这如来藏中,无法不备,性具的见,就是觉体的本明,本觉的精莹,正是妙明的真见,原自清净本然,充满法界。(汝未悟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真见。见等体本清净,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觉明 = 觉精 = 直指真心<本体>
##性见 = 明见 = 以性融见。
性见觉明 = 藏性本具之见,即是觉体本明。
觉精明见 = 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真见。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 以不变的体,能随着众生根性的优劣,适应其所知量的大小,幻现随缘的妙用。(随即随缘起用,能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一一应之。)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 如一见根,见性就周遍法界,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知等根之性,皆是如此,总是妙真如性的德用,清净光明,如玉一般的晶莹皎洁,遍周法界,圆满十方,无所不在。(如一见根,称体周遍,以例诸根,耳之听,鼻之嗅,舌之尝触,味以合方知,故亦名触,身之觉触,意之觉知,此等诸根,即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如玉之莹光皎洁,俱同见根,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宁有一定方所,即无在无所不在也。)
(miào) = 美妙少女。美,好[beautifulfineexcellent](神妙[wonderfulmarvellous])
(dé) = 登高,攀登。(道德,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
(yíng) = 珠光的光采。(光洁透明[sparkling and clean])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依众生各自的业感,生起现行作用而已。世间的无知凡夫,致惑于因缘和合及自然等戏论,这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循九界众生之业,发现之见,各有不同。众生肉眼,不见障外之色;天眼视远惟明;慧眼见色了空;法眼遍观尘世,此皆循染净业,发现胜劣见。世间无知众生,惑为因缘、自然,皆是意识妄心,妄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
 
识大<前六识>圆融周遍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阿难!识性本来没有根源,因假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尘,忽起忽灭而已。现在且以当前的眼识,因根尘妄起为例。你现在遍观这楞严法会中的圣众,依次看过去,当以眼睛周围巡视,一念未起的时候,不过如镜照物,本来没有美丑高矮等别分。(识是指前六识,性即了别性,此性无有根源。因于六种根尘为缘,虚妄显现,乃为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是谓无源。汝今遍观:此楞严法会圣众,此单举眼根对色尘,以例余五。用目循历者:用眼目循序历览。其目周围巡视,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未起,正根中见性,取现量性境。但如镜中现像,元无妍、媸、美、恶,差别之分析也。)
(yuán) = 水源,源泉。(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shèng) = 通达事理。(聪明;才智胜人[wise])
(shì) = 看。(眼;眼力;视线。)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 随者你的眼而生起意识之后,才知分别,能够次第指出这是文殊,这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等等。(于此圣众之中,次第与循历相照应,眼根循序而观,意识次第标名指相。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biāo) = 树梢。(标准/标明,显出。)
文殊师利/文殊 = Mañjuśrī,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ūramaitrāyaī-putra,说法第一。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须菩提 = Subhūti,解空第一。译言善现,善吉,善业。又称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 我现问你,这个能知分别的识,到底是能见的眼根所生,还是由所对的镜相所生?是从虚空所生吗?还是无缘无故,突然跑出个识来?(此识,能了别之知,为是生于见根?为是生于尘相?为是生于虚空?为无所因,突然<忽然>生出此识耶?)
(liǎo) = 束婴儿两臂。(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
(tū) = 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忽然;猝然[suddenly])
#破因根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 阿难!若是这能知分别的识性,是由能见的眼根所生,应当不须明、暗、色、空等尘境,你能见的眼根,自己就能生识。然而除却尘境,也就没有能见的眼根了,见性尚且没有,何能从而生识?(见即根也。离尘无根,从何发识?)
= #破因尘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 若说你的识性,是生自尘境之中,不是从你能见的眼根所生;那就既不须见明,又不须见暗,尘境自可生识,然明暗皆不见,就没有色、空等境,境相且不可得,识从何发?(相即尘也,彼相亦即尘相,尘尚无有,识从何发?)
#破因空生<离根无尘,离尘无根>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 如果是生于空,就非尘相,也不是见根。若非见根,当没有辨别的性能,自然不能分辨明、暗、色、空;若没有尘境,就没有所缘的对象,所谓见、闻、觉、知的意义,又从何成立?(若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若非见根,则无能辨之性,自然不能知于明、暗、色、空,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则灭所缘之境,而见、闻、觉、知无处安立,是离尘无根矣!)
(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向上爬,攀援/因为;由于。)
(lì) = 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erectset upright])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 处在非相非见的情形之下,能生识的虚空,实在等于没有,就算是有,也不同于物,纵然能产生你的识,但已没有相对的尘境,又何所分别?(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能生之空,则几同于无。若说空是有,又非同于物,亦何能生识?纵然能生汝识,因非相已灭所缘之境,欲将何者为所分别耶?)
#破无因生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 如没有任何缘由,就突然生出个识来?为何不见在日正当中,本没有明月的时候,突然特别生出你的识,以认知明月的相状。(若谓无因,突然而能生出汝识者,何不于白日之中,无有明月,突然特别生出汝识,以了知明月耶?)
(bié) = 分解。(特殊的/各;各自。)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 你详细的揣摩,精微的审察,这能见的根,寄托于眼睛之内,所见的尘相,为当前的境界,有形状的为有相的色境,没有形状的就成为无相的虚空,色空分明,这根、尘、色、空四者历然,这生识的缘,到底是依何者所出?(汝可更加细详,能见之根,寄托于眼睛之内;所见之尘,推为现前之境;可有形状者,成为有相之色;不有形相者,成为无相之空;如是根、尘、色、空之中,汝可微细审详,生识之缘,毕竟因<依也>何所出?)
(xì) = 系,细丝。细小。和“大”相对。(仔细,详细[carefuldetailed])
(tuō) = 寄托。(依靠;凭借[rely on])
(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推测;推断。)
#破和合<因缘>不和合<自然>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 凡言和合,必须体性相类方可,现在识能分别,属于动;见性没有分别,当属澄静,体性既然不同,自然非和非合。闻听与觉知,也是如此,总不能说生识的缘,无所从出吧?(凡言和合,必体性相类,可说和合,现今识有分别属动,见无分别属澄,澄湛不动也。体性各异,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五根之性,亦复如是,均非因缘和合矣。不应说此识生缘,乃是无从<因也>自然而出耶?)
(chéng) = 水静而清。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若知这识心,本来无所依从,不是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的识,和前所说见闻觉知的根一样,同是周遍圆满,湛然常住,其性本不是从缘所生,当与虚空、地、水、火、风、见等,合并而名七大,同一性真,圆融无碍,无一不属如来藏性,从本以来,寂然常住,不生不灭。(如我前来所说,此之识心,本无所从,则非和合而有。当知此了别之识,与上见、闻、觉、知之根,同是圆满湛然,其性非从缘所生。兼彼无情之虚空,及地、水、火、风悉皆均等,同名七大。七大一一皆性皆真,圆融无碍;如前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既唯性唯真,七大本非七大,故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常住不动也。)
(cóng) = 随行,跟随。(顺从;依从/因由[reason;cause])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 阿难!你的心性粗浮,不能作深细的观察,所以不能悟知见、闻等根就是藏性,不明白这能分别了知的识性,本即如来藏,你应深入的观察,这六处识心,为同为异?是空是有,是非同非异?或非空非有?(汝心粗浮,粗则不细,浮则不深,无有深细之慧,不能悟明,见闻等根即藏性,不发明能了知之识性,本如来藏者:不字双用,即不悟不发明根识,同是如来藏性。应当起智观察,六处识心。为是同异乎?为是空有乎?为非同异乎?为非空有乎?若言是同,六用差别;若言是异,元一精明;此识岂可以同异言耶?若言是空,现有了别;若言是有,全无形相;此识岂可以空有言耶?若言非同<>,元本一体;若言非异<>,六处用殊;则知此识,又不可以非同非异言矣?若言非空<>,离于根尘,元无所有;若言非有<>,现能分别,诸尘境界;则知此识,又未可以空有言矣?)
(fú) = 漂流,漂浮。(在表面上。)
#理具<全体圆融--藏性不变之体>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 你从来就不曾知道,如来藏性中,本具的识,就是妙明的真知,本觉的妙明,就是性真的识,妙明的本觉,湛然常照,寂然不动,遍周法界。(汝元不知如来藏性之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今此识大,体即妙本明觉,湛然凝然,故直称妙觉湛然;体中元具遍周法界之用,此亦但理具,而非事造,事造亦在下文。)
##明知 = 觉明 = 直指真心<本体>
##性识 = 真识 = 以性融识。
性识明知 = 藏性本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
觉明真识 = 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
#事造<藏性随缘之用>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 含吐十方虚空,无所不在,岂拘于一定的方所。(但言识性,能含能吐,含即包藏义,吐即出生义。此即称性所起之大用,藏性能含裹十方,无际虚空,何况空中,所有世界众生耶?藏性能显现十方,无尽虚空,以及空中所有一切诸法,识亦如是。)
(hán) = 含在嘴里。(容纳;包含。)
(tǔ) =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spit]([give])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只是依众生各自的业感,生起现行的作用而已,故于平等性中,有了差别的相状。世间无知的凡夫,致惑于因缘自然等戏论,实在都是识心分别妄计的产物,徒有言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循有漏、无漏二种之业,发现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染净之识,凡、外无有正知正见之众,迷惑为因缘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此等皆妄想识心,分别计度,但有戏论之言说,都无真实之了义。)
 
偈赞首楞严王
#明心生信 
 
叙心荡然
悟处
引证经文
悟心遍十方
1)  显见不杂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2)  七大
1)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大、火大、水大、风大、空大、见大>
2)  圆周遍,本不动摇。<空大、见大>
3)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空大、见大、识大>
悟万法唯心
1)    显见不失
1)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2)  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2)    显见不分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3)    四科
云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悟心包万法
1)    显见不碍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2)    见大
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3)    识大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 当是阿难,以及与会大众,蒙佛如来,这样微妙高深的开示。(尔时,乃如来破妄显真,已竟之时。微者隐微,昔日权宗,未曾显说,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妙者奥妙,今日实教,广谈了义,直指生灭身中有佛性,一切诸法是真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开示。)
#叙心<妙明心>荡然---悟心遍十方,悟万法唯心,悟心包万法。
##心遍十方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莫不身心泰然,坦坦荡荡,了无滞碍,各皆自知,心遍十方,不再受四大假合的身体,及六根所局限,亲见十方虚空,如观手中的贝叶,脉络分明。(达妄本空:昔在迷时,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乃为六根所局,六识所锢,皆成挂碍。今者了达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荡然无存,故得无碍,解脱自在也。以既蒙如来,微妙开示,不独当机阿难得悟,是诸同闻大众,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心遍十方,见十方虚空,乃依报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观手中,所持叶物,此则观大同小也。叶即贝叶,物如庵摩罗果。)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
(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钩住;拴住。)
##万法唯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 悟万法唯心所现,原来一切世间,森罗万象,皆是出自这菩提妙明的本心。(妙明元心,即如来藏心。一切包括之词,世间即情、器二世间,身心世界是也。)
##心包万法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 这妙明的真心,惟精惟一,原即是一真法界,纯一无杂,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涵裹十方虚空。(今者圆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纯一无杂,周遍圆满,故曰:心精遍圆。含容万法,包裹十方,无往而非常住真心,无处不是性净明体。)
(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叙身荡然---悟正报法身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 由是再反观自己父母所生的血肉身体,宛如无际的虚空之中,吹起一粒微尘,实在似有似无之间。(反观父母所生血肉之身,高不过七尺,寿不上百年,总属幻妄不实,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喻法身广大>,风吹所起一点微尘<喻众生身渺小>,至渺小,极幻妄,似有似无。)
(chuī) = 合拢嘴唇用力呼气。(刮风[blow])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 也如湛然的大海<法性身>之中,偶起一浮沤<众生身> 倏起倏灭,生无所从来,灭无所从去,仅是虚妄的幻象而已,因此了然明白,悟解本觉妙明的真心,原自常住不灭。(今悟法性身,如湛然澄清不动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沤,倏起倏灭,起无所从来,灭无所从去,常处出生,随处灭尽,乃属幻妄无常。了然明白,纤毫不昧,亲证实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本觉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时,法身埋没在五蕴身中;今已开悟,亲见本来面目,虽然曰获,既属本有,实非新得。此身常无始终,住无去来,无始无终,无去无来,则永劫不灭,故曰‘常住不灭’。)
(ōu) = 水中浮泡[bubble]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 于是以从未有过的庆幸心情,敬礼佛陀之后,于如来前,合掌当胸,说偈赞佛。(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为昔所未曾有。阿难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赞于佛。)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jì) = 佛经中的唱词。梵语“偈佗”之省。
(zàn) = 进财货以求谒见。(称赞;颂扬[praiseeulogize])
 
#偈赞发愿
##赞谢佛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 (妙湛总持不动尊,此赞谢佛法。妙湛赞佛法身。法身,为诸法所依之理体,在无情分中为法性,在有情分中为佛性,即众生本有之佛性,妙觉湛然,遍周法界。众生在迷,法身埋没于五蕴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觉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净法身,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得证离垢妙极法身,是谓成佛。总持:赞佛报身。报身以智慧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云: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不动:赞佛应身。应身乃应众生机,所示现之身,观察众生,应以胜应身得度者,即现胜应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应以树神身得度者,即现树神身;随机应现,不动本际,普应十方,自在解脱,任运无碍,即解脱德。尊字,由佛从因克果,五住<五住地烦恼>究尽,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永亡,福慧两足,九界称尊。为世间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首楞严王 = 赞法。阿难所请,世尊所证、所说之法。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前请说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乃定之别名;后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即三定之总名。今以总名赞之。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世希有,双赞佛和法,难逢难遇。)
总持 = 梵语陀罗尼<Dhāra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
(zūn) = 酒器。(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 尊贵;高贵[respectful])
首楞严 = Śūragama,佛所得三昧之名。译曰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译曰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大定之总名。>)
(xī) = 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
 
三身配三德
三身
三身之名
解释
三德
法身/法性身/自性身
毗卢遮那
(光明遍照一切)
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德
报身
卢舍那
(清净圆满)
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1)  自受用: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现的内证法乐之身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2)  他受用:由平等性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是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般若德
应身/化身/应化身/变化身
化身
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解脱德
 
五住/五住地/五住地惑/五住地烦恼
无明
三界
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暗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
无明惑
根本
有爱
无色界
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 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着之最终者,故名有爱。
 
 
 
思惑
 
 
 
枝末
色爱
色界
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
欲爱
欲界
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重,故表爱之名。
见一处住
三界
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
见惑
 
##悟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销者销除,亿劫即无量劫,非局定数;颠倒想者,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迷心在身内,惑法在心外,身心万法,各有自体,妄认身心为实我,万法为实法,我、法二执颠倒重重锢蔽。不历僧祗获法身者:梵语阿僧祗劫,此云无数劫。劫者劫波,乃长时分。今阿难自叙,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已获法身。)
亿劫 = 一亿之劫数。今转谓极长之时间。
颠倒 = 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四劫 (成、住、坏、空)
#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中劫<二十小劫>)
#小劫 =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84000-10) x100x2=16798000)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中劫<二十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中劫<二十小劫>)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发愿报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 (今字对前说,前悟获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发愿自今以往,精进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宝王。宝王即佛宝法王,于法自在也。还字即表示不但自利,还要利他,度脱如是,恒河沙数之众生。愿将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众生,于佛则常随受学,以求慧足;于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庄严成佛国土,是则名为报答我佛,微妙开示之深恩也。)
宝王 = 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遵守/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尘刹 = 尘数之世界也。刹为梵语国土之义。
 
三心
至诚心
真实愿净土之心。
深心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回向发愿心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誓度众生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fú) = 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俯伏;趴下。(通“服”。佩服,信服/降伏,制伏。)
(zhèng) = 告发。(验证;证实/证果。)
恶世 = 恶事盛之世。
(shì) = 发誓;立誓[swear]
(huán) = 古水名。
泥洹 = 同涅槃。
 
五浊 (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
所生妄相
所依五阴
劫浊
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
识精<>
+外五大<>
依、正二报及虚空
色阴
#坚固妄想
见浊
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见惑>
识精<有知>
+内四大<无知>
界内分段生死
#虚明妄想
烦恼浊
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思惑>
六识<妄想>
+六尘<妄尘>
#融通妄想
众生浊
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
第七识<妄心-->
+身根<妄身-->
#幽隐妄想
命浊
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
第八识精明之体<>
+六精之用<>
界外变易生死
#虚无妄想
 
二种涅槃
大小乘
二种涅槃
解释
小乘
偏空涅槃
有余/有余依
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无余/无余依
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出现在命终之时。
大乘
有余
菩萨变易生死的因尽。
无余
菩萨变易生死的果尽。
#涅槃 = 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
 
##求除细惑,速成正觉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 (大雄大力大慈悲,赞佛德。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惑,称大雄;能拔无明深根称大力;能与众生究竟之乐,称大慈;能拔众生生死之苦,称大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求断惑。希求我佛,更为审除微细惑,此惑有二分别;一、界内思惑;二、界外无明。思惑是烦恼障细分,无明是所知障细分,阿难虽悟获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为开示审除。界外无明,是微而又微,细而又细也。令我早登无上之觉道,即佛果究竟觉;此仗佛大悲,拔二种生死之苦,得证无余涅槃,方登无上大觉之位。更望佛大慈,与福慧二严之乐,于十方世界,应机示现,现坐道场,说法利生也。)
(xióng) = 从隹,与鸟有关。公鸟。(雄壮;雄伟/威武[mightypowerful])
大雄 = 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
大慈悲 = 大慈大悲也。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
(dēng) = 上车。(升,上,从下而上。)
无上觉 = 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
 
二障
#断二障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烦恼障<我执>
所知障/智障<法执>
分别我执<> - 后天。
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界内见惑<八十八使>
#五利使 = 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
#断尽得须陀洹果
分别法执<> - 后天。
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
#界外尘沙。
俱生我执<> - 天生。
贪、瞋、痴、慢、疑。
#界内思惑<八十一品>
#五钝使 = 贪嗔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断尽得阿罗汉果
俱生法执<> - 天生。
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
#界外无明。
事障
理障/智障
障涅槃
障菩提
属枝末无明第六识所执
属根本无明第七识所执
 
##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 (舜若多此云空,铄迦罗此云坚固。结云:纵使空性,可以销亡,而我坚固之心,决无动转,即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
(shùn) = 一种蔓草。
舜若多 = Śūnyatā,译作空性。
(shuò) = 熔化[melt]
烁迦罗 = Cakravāda,译曰轮铁围,即铁围山也。又Cakra,译曰金刚,轮,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