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
#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
||
空如来藏(真谛<空>)
|
不空如来藏(俗谛<假>)
|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中>)
|
真空
|
妙有
|
真空妙有
|
不立一法<离一切相>
|
不舍一法<即一切法>
|
圆融一切法
|
体
|
用
|
体用圆融
|
理
|
事
|
理事无碍
|
性
|
相
|
性相不二
|
妙
|
明
|
妙明
|
寂
|
照
|
寂照
|
非因缘
|
非自然
|
非因缘、非自然
|
非和合
|
非不和合
|
非和合、非不和合
|
色不异空
|
空不异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三番破识
会通四科
圆彰七大
|
忽生相续
|
五大不陵灭
|
如镜
|
如影
|
如镜如影
|
随缘不变
|
不变随缘
|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次第三藏/次第三观 = 修天台空、假、中三观,先从假入空<次第空藏>,次从空入假<次第不空藏>;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次第空不空藏>,名次第三观。
#一心三藏/一心三观/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 =
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
富楼那请示二疑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 阿难以偈赞佛之后,当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当胸,恭敬地向佛陀说: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演说如来高深的第一义谛。(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连父母为名,即满慈子。在旁触动心疑,即从本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乃称赞佛为大威德世尊,佛有折伏之严,曰大威;有摄受之慈,曰大德。今为敷扬演说,如来自证第一义谛。)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说法第一。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袒(tǎn)
= 绽开。(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
偏袒右肩 = 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
右膝著地 = 印度之敬礼法。以右膝与右指尖着于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蹠着于地也。是亦曰互跪。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恭(gōng) = 恭敬,谦逊有礼。(拱手致礼。)
敬(jìng) = 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尊重,尊敬。)
大威德 = 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
敷(fū) = 施予;给予。(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开[花]。)
二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 世尊常夸赞我,说法人中,以我为第一,现在我听了如来的微妙法音,却如聋子在百步之外,听蚊蚋的声音一样,根本看都看不见,不要说是闻声了。(满慈子自述,世尊常时推重,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指前三卷,十显直指真心,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圆融周遍,皆精微奥妙之法音。犹如聋耳之人,远逾百步之外,聆于蚊蚋之声;意谓聋人聆蚊蚋,即在近尚不能闻,况远逾百步之外乎?又聋人处远,即大声亦不得闻,况蚊纳之细声乎?彼蚊蚋之形,本所不能见,何况得闻其音声耶?)
法音 = 说法之音声也。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如同。好比/还;仍然。)
聋(lóng) = 丧失听觉能力[deaf;be hard of hearing]。
聆(líng)
= 细听[hear]。
蚋(ruì)
= 小蚊。又名沙蚊[midge]。
况(kuàng) = 寒冷的水。(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 佛虽详细而明确的教示,令我断惑除疑,但我不能明白究竟的道理,仍不曾到没有疑惑的地步。(佛虽种种宣明,万法即心,诸大圆融,令我除疑,现今依旧未能详明,此等第一义谛,究竟而到不疑之地。)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
详(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细密,完备,与“略”相对/清楚地知道[know
clearly]。)
斯(sī) = 斤,斧子。劈;砍。(“斯”假借为“此”,这,这个。/则,就。)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 世尊!不要说有学的阿难他们,虽然开悟,仍然习气烦恼未除。(此叙阿难。辈字兼诸有学。开悟,指阿难辈,闻佛妙示,顿悟妙心,周遍常住;意谓悟则虽悟,恐其非真。习漏尚且未除。)
辈(bèi) = 百辆车。也指车列,车队。(某类人/世;辈分/群,队。)
悟(wù) = 理解,明白。(觉醒;觉悟。通“寤”。睡醒。)
开悟 = 开智悟理也。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 就是我和会中已断烦恼的阿罗汉,现在听了如来所说的法音,尚纡绕在疑悔之中。(如我等辈,在会之中,已登四果之人,无欲漏、有漏、无明漏,已证无漏之位,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妙法音,未能领悟,尚纡绕于疑悔之间,对今日所闻大乘而生疑,对昔日爱念小乘而生悔。)
无漏 =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纡(yū) = 屈曲;曲折[bend]。(萦绕回旋;环绕。)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疑万法生续之因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 世尊!若是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然清净,怎么会忽然产生山河大地?以及有情的众生?且又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如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循环不息?(若复世间,一切万法;此总举,下别列。根尘指十番显见,根尘对辨。阴、处、界等,等六入、七大,总括上三卷之文。山河大地,属无情之世界;诸有为相,属有情之众生,及与业果。意谓既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以清净故,不应更有染法之相,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等,染法之相耶<此疑始之忽生>?次第迁流,即上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终而复始,即是相续之意。世界有成、住、坏、空,空已复成;众生有生、老、病、死,死后再生,是谓终而复始。以既是本然,故不应更有生灭之相,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耶<此疑终之相续>?)
如来藏 = 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
清净 =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迁(qiān) = 向高处迁移。(变更,变动。)
终(zhōng) = 把丝缠紧。(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疑五大圆融之故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如来又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充满法界,湛然澄寂,常住不动。
融(róng) = 炊气上升。(融化;消溶[melt;dissolve]。)
遍(biàn) = 走遍。(泛指普遍。)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邻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 世尊!地水本来互相倾夺,若地性遍满法界,何处可以容水?水火也互相克,不能并存,如水性周遍,应不能生火,我实在不明白,这水火二性,既皆遍满虚空,怎么又不互相陵灭?世尊!地质障碍,乃属有形,空性无形,相为虚通,一通一碍,怎能互容,为何二者,皆能周遍法界?我的智慧浅薄,实不知这义理何在。(设若地性周遍,地是质碍,水是流动,云何地能容水?设若水性周遍,火大则应当不生,以水火相克之故,复云何佛又发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陵灭耶?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性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通一碍,性不相循,云何地空二者,俱能周遍法界?而我浅智,不知是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之义所归;攸往即所归也。)
容(róng) =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容纳。(允许,许可。)
邻(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位置很接近,邻近。)
陵(líng) = 大土山。(超越,逾越/欺侮;欺压/凌驾。)
攸(yōu) = 水流的样子。(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
往(wǎng) = 去,到…去。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 惟愿如来,兴大慈风,吹开我及大众心上的迷云,使慧日圆明,照彻本性周圆,湛然常住之义,而到达无疑惑的境地。请法之后,又向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致敬,渴仰如来的慈悲教诲。(惟愿如来发宣流布大慈风,扫开我等之迷云,令得慧日圆明,照澈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之义,而到究竟无疑惑地。作如是请法之语已,五体投拜于地,钦承渴仰如来,无上慈悲之教诲。)
惟(wéi) = 思考;思念。(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五体投地 = 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渴(kě) = 水干。(口渴/比喻迫切。)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 当时世尊告诉富楼那,及会中已断除烦恼的无学阿罗汉等众说:
尔(ěr) = 窗格花纹。(那/你/如此;这样。)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行位三道
|
|
见道
|
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
|
修道
|
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
|
无学道
|
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
|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 如来现在,普为会中大众,宣说胜义中真实的胜义性体,你们会中大众,定性声闻,及一切未证我法二空而回向上乘的阿罗汉等。(如来自言普为者,即是以平等大慈,而说殊胜了义,不独为满慈一人而说也。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一真法界,不变之理体,能起随缘之事用。令汝会中,定性声闻下,示所被之机。定性声闻,指沉空滞寂,得少为足,钝根阿罗汉。声闻是阿罗汉之别名,以闻四谛声,入涅槃道故。不肯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故名定性。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者:未得二空,是但证我空,未曾兼得法空。然虽未得法空,已能回小乘之心,向大乘之道,不甘永闭化城,愿趋宝所,是为回向最上一乘,大阿罗汉。等者等在会辟支,以及有学之众。)
普(pǔ) = 日无光。(遍,普遍;全面/广大。)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本质。与“相”相对。)
定性声闻 = 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证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
上乘 =
大乘之异名。
三空
|
二空
|
生空/
我空/
人空
|
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
#众生之空无。<众生虽尽有心身,而是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众生空。>
|
法空
|
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五蕴之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于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法空。
#事物之空无。<色心之诸法为因缘生之俗法而无实体,谓之法空。>
|
||
俱空
|
我法俱空也。
|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 皆能获得一乘的寂灭场地,真正没有喧哗吵闹的正修行处,你现在如实而听,不可再执理迷事。富楼那等,钦仰佛陀的法音,皆肃然恭听。(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华经之大白牛车。令在会皆获者,佛慈平等普益也。寂灭场地: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真阿练若:有云阿兰若,译为无諠杂,即寂静处,无有喧哗杂闹,寂静可修行处。若但境静,非真寂灭场地,非真阿练若,必以本来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方是寂灭场地,真阿练若,与境无干。此心即首楞严之定体,乃为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曰正修行处;下文所说,三如来藏心是也。佛嘱以谛实而听,望其勿再执理迷事。富楼那等,钦仰佛之法音,默然承听。)
获(huò) = 猎得禽兽。(得到。)
一乘 = 成佛唯一之教也。乘为车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载人运于涅槃岸,故谓之乘。法华经专说此一乘之理。
阿练若/阿兰若 = Āriṇya,译曰无诤声,闲寂,远离处。离人里五百弓之处。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
承(chéng) = 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捧着。(接受;承受/承担,担负;担当。)
不空如来藏为生续之由
#忽生相续 -- 次第不空如来藏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 佛呼当机说:富楼那!如你所问,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何忽生山河大地?
忽(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 你不是常常听到如来宣讲吗?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原只是一真觉。所谓性,就是一真的理体,所谓本,乃万法的真源,妙是指不变的体,湛然常寂,明指随缘之用,朗然常照。故前者寂而常照,后者则照而常寂。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常听佛陀宣说这种义理。(佛常与诸菩萨,宣说其义,满慈在座,自是常闻。故举以问云:汝常时岂不闻如来<佛自称>宣说耶?性觉本觉,原一真觉。性约一真理体之谓性,本表天然原具之谓本,不涉事用,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是不变之体曰寂;明是随缘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唯然世尊:唯然应诺之词,犹言是也。我常闻佛,宣说斯义: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
性觉 =
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广泛传播/通,疏通。)
四觉
|
|
本觉
|
一切众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
|
不觉
|
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
|
始觉
|
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
|
究竟觉
|
既断尽根本无明,得究竟之真觉,即如来地也。
|
性
|
本
|
妙
|
明
|
妙明
|
明妙
|
一真的理体
|
天然本具万法的真源<未涉事用,不论修为>
|
不变的理体,湛然常寂。
|
随缘之照用,朗然常照<体上照用,非涉事用>
|
寂而常照<如来藏不变随缘>
|
照而常寂<如来藏随缘不变>
|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佛言:你所说的觉明,到底是什么意义?是指性具的本自灵明,名之为觉呢?还是以觉本来不明,须要再加明于觉,然后并称明觉呢?(汝称说觉明之时,究竟意中,如何解说?觉即性觉本觉,明即妙明明妙。汝为复以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耶?为是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方称有明之觉耶?此中本具灵明,乃为真觉真明;必须加明,即是妄觉妄明。)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称赞,赞扬。)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复(fù) = 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又,再。中断再开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 富楼那说:若这觉体,不再增加灵明,可称为觉的话,只是虚名为觉而已,就应该没有所明。(若此觉体不更加明,名为觉者,则单名为觉,实无所明矣!)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 佛说:照你的意思,是说若不加明于觉,就没有灵明的觉体,只可单名之为觉。你却不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灵明,就有生灭,早不是本明的真觉了。若无所加,这觉性既非灵明;无明又不是真觉湛然妙明的本性。(若无所加明于觉,则无有明,单有觉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于觉,方可双称明觉也。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非有明矣。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则常寂常照,岂时有时无耶?)
觉(jué) = 醒悟,明白。(感觉到,意识到。)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 你的意思,必欲加明于觉,方算明觉,只这一欲加的意念,已将妙明变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性觉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为,乃不当为而为也。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矣!)
妄(wàng) = 胡乱。(虚妄,极不真实。)
正明生续
|
大乘起信论
|
||
初之忽生
|
无明不觉生三细
|
1. 无明业相
|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
2.
能见相
|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
||
3.
境界相
|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
||
境界为缘长六粗
|
1.
智相<慧心所>
|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
|
2.
相续相
|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
||
3.
执取相
|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
||
4.
计名字相
|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
||
5.
起业相
|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
||
6.
业系苦相
|
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
||
后之相续
|
世界相续
|
||
众生相续
|
|||
业果相续
|
初之忽生
|
||||
妙明真觉
|
||||
无明不觉生三细
|
|
|
能明之无明
(细惑<根本无明>)
|
所明之妄觉
(无明业相第一细<顽空---无同相和无异相>)
|
|
|
能见之妄见
(能见相第二细)
|
所见之妄境
(境界相第三细<细境>)
(异相<世界/依报>,同相<虚空>,无同无异<众生/正报>)
|
|
境界为缘长六粗
|
所知障
<法执>
(第七识)
<惑>
|
俱生法执
<界外无明>
|
1. 智相<慧心所>
|
<粗境>
(异相<世界>,同相<虚空>,无同无异<众生>)
|
分别法执
<界外尘沙>
|
2. 相续相
|
|||
烦恼障
<我执>
(第六识)
<惑>
|
俱生我执
<界内思惑>
|
3. 执取相
|
||
分别我执
<界内见惑>
|
4. 计名字相
|
|||
业障<业>
|
|
5. 起业相
|
||
报障<苦>
|
|
6. 业系苦相
|
三细六粗
|
|||
三细
<根本无明>
|
1. 无明业相
|
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体)
|
|
2. 能见相
|
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用)
|
||
3. 境界相
|
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用)
|
||
六粗
<枝末无明>
|
惑
|
1.
智相<慧心所>
|
于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俱生法执。)
|
2.
相续相
|
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于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分别违顺二境因而起苦乐之念相续不绝者。)
(分别法执。)
|
||
3.
执取相
|
于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也。
(俱生我执<俱生烦恼>。)
|
||
4.
计名字相
|
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依妄执于诸法上立虚假之名字,种种计度分别也。)
(分别我执<分别烦恼>。)
|
||
业
|
5.
起业相
|
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依惑造种种之业也。)
|
|
苦
|
6.
业系苦相
|
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由恶业受苦果业报之系缚而不自在,故云系。)
|
#初之忽生
##无明不觉生三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本性的真觉,原不是所照的镜;因本具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现在无故加明于真觉之上,乃转妙明为能明的无明,以真觉而为所明的妄觉。(觉即性本二觉,是所依之真,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遂转妙明而成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因业相之所,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见之妄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妄能即能见相。)
###觉非所明,因明<即无明>立所<即业相>
= 无明业相第一细。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见相> = 能见相第二细。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既(jì) = 吃罢,吃过。(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因妄以真觉的性体,为所见的境相,致产生能见的妄能,于是在原没有同异之中,忽见万象森罗,种种差别,显然成异。复于千差万别之中,以类相属而立同,一异一同,相互彰显,因此又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界。(无同异中:即第八识业相之中。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炽然成异者:此成异之原因,乃在妄能,妄能即第二细,转相见分。既有能见,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即以业相为所见,业相但一晦昧之空,无有一物可见,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现出境界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异字是活字,不同也;下异字皆实字,即异相之境。谓异<不同>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对异相之界,而立同相之空。虚空之同相,与世界之异相,一同一异,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形貌各异,故曰‘无同’。知觉本同,故曰‘无异’。)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 境界相第三细之异相<世界>。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 境界相第三细之同相<虚空>。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境界相第三细之无同无异<众生>。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不同。)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
#初之忽生
##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这样昏扰动乱,相待为缘,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妄境,辗转劳虑,
劳虑既久,自发生染着尘念,以致心水浑浊,纠缠不清,愈陷愈深,由是而引生尘劳烦恼。(如是藏识海中,境风扰<动也>乱。互相对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则为缘之意,以境界之相,为生七转识之像。生劳:即引起第七识,创起慧心所,对境分别染净,执为心外实有,不了自心妄现,起智分别<智即慧心所>,转生劳虑,故曰‘生劳’。即第一粗智相,属俱生法执。劳久:即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劳虑经久,故曰‘劳久’。即第二粗相续相,属分别法执。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著尘念,故曰‘发尘’,即第三粗执取相,属我执俱生。自相浑浊:即第六识,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曰:‘自相浑浊’。则第四粗,计名字相我执分别。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是是字,远指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近指计名字相,由此引起诸业,即第五粗,起业相。尘劳即是烦恼,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喻之如尘如劳。)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 第一粗智相<慧心所>。
###劳久 = 第二粗相续相。
###发尘 = 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 = 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第五粗起业相。
扰(rǎo) = 搅扰;扰乱。(混乱;烦乱。)
待(dài) = 等待,等候。(对待。)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浑(hún) = 大水涌流声。(混浊[muddy;turbid]。)
浊(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尘劳 =
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
烦(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相烦;烦劳[trouble]/ 搅扰;烦扰[annoy]。)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业力所致,幻起万象,有相之处,就成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就空阔广荡,显然而见顽虚。虚空为妄明中所现的同相,世界即所现的异相,众生业果等有为法,就是妄明中所显现的无同无异之相,前之所谓无同无异,实就是真有为法了。(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则空廓虚通,而为虚空。空不动摇,是故曰静,此依报之世界,本不离前之细境。言此虚空,即为前同相,所发之现行;此世界,即为前异相,所发之现行。取彼细境中,同异互相形显,所发明无同无异之相。以成此众生业果,真有为法。此正报众生业果,亦前细相所发之现行,即第六粗业系苦相。)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第六粗业系苦相。
起(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产生;发生[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虚(xū) = 大土山。(空虚,与“实”相对/虚假,不真实。)
后之相续<世界相续>
|
|||
妙明真觉
|
|||
无明不觉生三细
|
|
能明之无明
(细惑<根本无明>)
#觉明
|
所明之妄觉
(无明业相第一细<顽空---无同相和无异相>)
#空昧
|
|
能见之妄见
(能见相第二细)
|
所见之妄境
(境界相第三细<细境>)
风大种,金大种,火大种,水大种。
|
|
境界为缘长六粗
|
惑
|
1. 智相<慧心所>
|
<粗境>
风轮,金轮,火轮,水轮。
<水居,陆居,山居,林居> |
2. 相续相
|
|||
3. 执取相
|
|||
4. 计名字相
|
|||
业
|
5. 起业相
|
||
苦
|
6. 业系苦相
|
四大形成后之位置(图表)
|
|
此四大能成世界,
万法之本。
|
地大
|
水轮
|
|
金轮
|
|
火轮
|
|
风轮<执持>
|
|
|
空轮<顽空>
|
能成四大之本。
|
无明妄心<晦昧所成>
|
|
本觉
|
#后之相续
##世界相续
###生能成四大
####风大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真觉上既起妄明,乃将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两相对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由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明昧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
昧(mèi) = 昏暗不明。(愚昧;糊涂。)
摇(yáo) = 摇动;摆动。
风轮 =
此世界之最下底,风轮下,虚空。
执(zhí) = 拘捕;捉拿。(拿;持。)
执持 =
固执不动也。
####地大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 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的坚执,乃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宝,实亦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持固执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巳生摇动之风<风大>。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地大>。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地性坚碍,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如痴情化石之类。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界一切国土,皆依金刚轮,而得住故。)
坚(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
立(lì) = 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erect;set upright]。)
碍(ài) = 妨碍,阻挡[prevent;stop]。(遮蔽;掩盖[cover;screen]。)
持(chí) = 拿着。(保守,保持。)
####火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 由坚执的妄觉所感而金宝成,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摩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虽没有执持的轮用,却有化成的功能。(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地大>。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复出<风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之功能,而为变化之性质。变起世间,一切万有,世间诸火,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摩(mó) = 摩擦,磨蹭。(抚摸/切磋;研究。)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
####水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金宝之体明净,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也。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气,气以成水。蒸润不息,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蒸(zhēng) = 麻秆。(假借为“烝”。气体上升[evaporate]/ 烧煮[steam]。)
含(hán) = 含在嘴里。(容纳;包含。)
###生所成四居
####水陆二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
湿性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而成器界。卑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
腾(téng) = 马奔腾。(奔驰/翻腾。)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
交(jiāo) = 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交叉[cross]。(交叉;交错,错杂 [cross;interleave]。)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
潬(tān)
= 古同“滩”,水中沙堆。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洲岛之上,江河流注。(水陆二居,是水火交互发生之故,可以验其气分。彼大海本注水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质碍之地,不应有水,以不忘水之气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彼(bǐ) = 流行、传播,施加。(那,与“此”相对。)
江(jiāng) = 长江的专称[Changjiang River]。(江河的通称[river]。)
注(zhù)
= 灌入,注入[pour]。(集中;聚集/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山居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 火势胜于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镕化就变成水。(水势若劣于火势,火势若胜于水势,则水随火之力,结之而为高山。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所以山石,击之则成火焰,不亡火之气分;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之气分。)
势(shì) = 权力;权势。(力量;威力。)
劣(liè) = 弱;小。(不好;低劣,与“优”相对。)
结(jié) =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
击(jī) = 敲击,敲打[beat;hit;strike]。
焰(yàn) = 火苗[flame]。(燃烧[burn]。)
####林居处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 水势若胜于土,就发为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绞就成水。(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抽拔而为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气分故,林薮遇烧,便成灰土,因绞则成汁水。木多为林,草多曰薮。)
抽(chōu) = 拔出,抽出。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从全部里取出一部分;拔除。)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烧(shāo) = 使物着火[burn]。
绞(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由于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递相为种;由于这些因缘,所以依报世界,能够相续不绝。(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辗转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倾,摇动而生风大;次以坚执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风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发生也。递相为种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满,而为洲海之种;更降水势以从火,结为高山,而水火复为山石之种;复降土势以从水,抽为草木,而水土乃为草木之种。故有所成四居,乃递相为种也。以是因缘者:即以是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
成(中劫<二十小劫>)
#小劫 =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84000-10) x100x2=16798000)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众生相续
###六妄成就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 复次富楼那,你当明白,众生亦是从妄而起,并非他物,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已说世界相续之后,重复次第告满慈云:欲明众生,亦从妄起,并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觉必明,以为过咎。因此妄觉妄明,乃为众妄根本。)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过失,罪过/责备,追究罪过。)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 所明的对象,既已确立,能明的妄明,自亦不能越出已确立的范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听不会超出声音,见只限于色相。(因有觉明之无明<根本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无明业相第一细>。所妄既立,明理不踰,生汝妄能<能见相第二细>;明即转相能见分,理犹体也,即业相之本体。以见分欲明业相本体,业相本不可见,见分定欲见之,终不能超越业相之范围。以是因缘:是业相为因,转相为缘,以此因缘,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遂结暗为色。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超色尘。)
理(lǐ) = 加工雕琢玉石。(纹理;条理[veins;grain]/ 道理,义理[reason]。)
理 = 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
踰(yú) = 同“逾”。(越过,经过。)
效用
|
见
|
闻
|
嗅
|
尝
|
觉
|
知
|
见
|
闻
|
知
|
觉
|
知
|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 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而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于六尘妄起爱憎,致造诸业。(色、香、味、触,该摄声法,六种妄尘,成就粗境。由是粗境已成,即法生故,种种心生,遂于一精明之体,分开见、觉、闻、知<该尝嗅二精>六用。)
六妄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是为凡夫迷妄之境,故名妄。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完成;成功[accomplish]。)
###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 同业相感而牵缠, 胎生卵生之类,由是而有;湿生之类,但由自业,合湿而成形;化生或由离旧而托化。(由上根尘既具,引起四生系缚。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缚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旧而托化,如天狱等。)
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
缠(chán) = 围绕,缠绕。(纠缠;搅扰。)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 以胎生来说,未受生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惟于有缘的父母处,以妄心见妄色,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是成胎的根由。当男女交遘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的入胎。以是因缘,始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中阴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以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中阴身乘光趋赴,明见妄境,遂起妄惑,而欲想便成,故‘明见想成’。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则成憎: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则成爱。流注此想爱,于父精母血之中,为受生种子,纳受此想爱,于赤白二滞之内,得成为胎。交遘<合也>发生,吸引同业:父母交合,乃为助缘,因缘和合,所以发生。以父母之缘,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如磁吸铁相似。由投胎想爱为亲因,父母交遘为助缘之故,生羯罗蓝,遏蒲昙等,遂有胎相。)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收藏;收入[collect]/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
遘(gòu)
= 遇,遇见[encounter;meet]。
羯(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遏(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四缘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
#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
|
亲因缘/因缘
|
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
#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
|
增上缘
|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根为增上缘。
#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
|
等无间缘/次第缘
|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
#凡是心王所有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
|
所缘缘/缘缘
|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
#尘为所缘缘。
#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分。
|
|
八位胎藏
|
在胎之日
|
解释
|
胎内五位
|
羯罗蓝/羯逻蓝(羯剌蓝)<kalala>
|
七
|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
遏蒲昙(頞部昙)<arbuda>
|
十四
|
疱(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
|
闭尸/蔽尸<pesi>
|
二十一
|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
|
羯南<ghana>
|
二十八
|
硬肉(肉渐坚硬。) 。
|
|
钵罗奢佉<praśākhā>
|
三十五
|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
|
|
发毛爪齿
|
四十二
|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
|
具根位
|
四十九
|
诸根具足
|
|
形位
|
五十六
|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 不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皆随各自的业感相应而生。如卵生之类,以乱思不定的想象而生,胎生则必具亲爱迷恋的情愫,
湿生是以闻香贪味, 附着不舍之所感,化生是厌故喜新,以离此托彼而相应。(胎、卵、湿、化,皆所感之业果,情、想、合、离,皆能感之业因,故胎卵湿化四生,各随其能感之业因,应之以业果。卵生惟以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胎生乃因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有;湿生乃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化生即以厌故喜新,离此托彼而应。)
胎(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卵(luǎn) = 卵子,特指蛋[egg]。
情(qíng) = 感情[feelings;affection;sentiment]。
感(gǎn) = 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move]。(感应,影响[response]。)
应(yīng) = 应当,应该。(应和,响应[respond]。)
十二类
|
十生
|
四生
|
卵生
|
依卵壳而生者。
|
湿生
|
如蚊,依湿气而生者。
|
|||
胎生
|
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淫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
|
|||
化生
|
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
|
|||
|
有色
|
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
|
||
|
无色
|
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如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
|
||
|
有想
|
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余一切之众生也。<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
|
||
|
无想
|
无想天之众生。<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
||
|
非有想
|
如桑虫变为蒲卢<细腰蜂>。
|
||
|
非无想
|
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破镜鸟。
|
||
|
|
非有色
|
如水母,依草附木的鬼神,寄生人身的蛲蛔虫。
|
|
|
|
非无色
|
如随咒语而显灵异的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的为妖为怪,预言吉凶祸福的如乩坛,樟柳精魅。
|
|
#形体有无: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
#情想有无: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情、想、合、离,众生皆具,随其业力的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之以四生。四者互相变换,彼此更改,并没有一定的托生趣向。四生所受的业报,不是另有什么主宰,在冥冥中为之安排,而是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上升或下堕。因缘有远近的分别,言远则以无明为因,
业识为缘;说近则以情、想、合、离为因, 父、母、自业、暖、湿等为缘,以有这远近二种因缘,所以四生交替,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众生相续。(情想合离:有情皆具,各从多分,而先受报,皆依业因感召,而应之以四生也。或情变为想;或想变为情;要合易而为离;或离易而为合,互相更改,彼此变易,种种不定。四生所受业报,并非另有主宰。逐即随义,其指业因,皆随业因,所以应之业果,若善业则飞升,恶业则沉坠。情想合离,皆有善恶之分,是以升沉之果,必随善恶之因。末二句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暖、湿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故有众生相续。)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容易[easy]。与“难”相对。)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沉(chén) = 没入水中[sink]。(降落、坠落[fall;sink]。)
##业果相续
###欲贪为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 富楼那!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爱者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这些是以欲爱贪着为根本。(同想成爱,乃为结缚之因。何以故?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不能舍离,所以深结生缘;则诸世间,父母子孙,递代相生不断,是等皆以欲贪为本。)
爱(ài) = 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love]。(舍不得;吝惜[stint grudge]/ 贪[be greedy for]。)
则(zé) =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贪(tān) = 贪财[be greedy for]。(贪婪。多欲而不知满足[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欲贪 = 同于贪欲。于所愿无厌足之烦恼也。
###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 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必须要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己的身命,自然贪心不止,于是一切世间,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的强弱,递相吞食,这就是以杀贪为根本。(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必同滋养。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能止,但知滋养,不顾残忍,势必杀害生灵,食彼身肉。则诸世间四生之类,随其力量,以强欺弱,弱肉则为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递相吞食者,如夏天蛇吃老鼠,冬天老鼠吃蛇之类。是等则以杀贪,为其根本。)
滋(zī) = 滋水[Zi River] 。(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 增长[increase]。)
弱(ruò) = 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气力小;势力差。与“强”相对[weak;feeble]。
###盗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 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业既了,转生为人。食羊的人,既造恶业,死而转生为羊,
人羊互换,交相杀食。不特人羊如此,十生之类,都是死而复生,生而又生,展转报复,互相食啖,由这些恶业的相互招感,生则同生,冤冤相报,永远没有了期,这些都是不与而取,名之为盗,也就是以盗贪为根本。(贪求滋养,则以人食羊。羊岂甘心,为人食乎?而宿业既毕,则死而为人,食羊之人,人岂世世得为人乎?而恶业既成,则死而为羊,而人羊转换,征偿旧债,互来相食。何独人之与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而复死,生而又生,展转报复,互来相啖。由斯恶业,与生俱生,冤对相值,穷未来际,报复不已,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啖(dàn) = 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未来际 = 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盗(dào) = 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盗窃,偷东西[steal]。(抢掠劫持[rob]。)
盗贪 = 起窃盗业之贪欲。
###相续之因
####杀贪,盗贪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 你欠我的命,当还我命;我欠你的债,当还你债;由此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虽经百千劫,怨仇相遇,酬偿不清,因此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首句约杀贪说,负者欠也。应有四句:汝欠我命,汝还我命;我欠汝命,我还汝命。二句约盗贪说,亦有四句:我欠汝债,我还汝债;汝欠我债,汝还我债。以是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虽经百千劫,怨对相遇,酬偿不已,由此相续,常在生死苦海,不能出离。)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债(zhài) = 欠别人的钱财[debt]。
####欲贪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 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此因缘,常在爱恋之中,互相缠缚,不得解脱。(应有八句: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怜亦爱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我爱汝心,汝怜我色。以是爱怜,惑业为因,现行为缘,经百千劫,想爱同结,誓不分离,由此相续,常在爱欲缠缚,不得解脱。)
怜(lián)
= 哀怜,怜悯[pity]。(爱,惜[love]。)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缠缚 =
十缠四缚也,又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可知众生常受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杀、盗、淫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这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以是因缘,所以业果相续。(负还不休,常在生死;爱怜不舍,常在缠缚;并无他故,惟是杀、盗、淫三种贪习种子,以为根本。以是因缘:即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相资,故有业果相续。)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 以上世界、众生、业果等, 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由真觉而起妄明,即变本自妙明为无明,因有这能分别了知的妄明,忽然产生各种妄相。山河大地,以及由因缘所生的万象,所以次第变迁,就是因这虚妄的颠倒相续,故终而复始,循环不息,相续不绝。(忽生中,先生虚空,次世界,后众生,未曾明言业果,乃合业果于众生中,具足三种。相续中明言世界、众生、业果,未曾明言虚空,乃合虚空于世界中,亦全无缺漏也。无论忽生相续,皆不出世界、众生、业果三法。如是前来所说,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乃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故曰:‘皆是觉明’。即于真觉而起妄明;明了知性:指妄明之无明,了知性即妄有了知之性。因此妄了之无明,发生业转现之三相。从妄见生者:乃从细向粗,而成粗惑粗境,妄见即粗惑,山河下即粗境。次第迁流者:世界则成、住、坏空,众生则更相变易,业果则彼此酬偿,亦皆因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因此虚妄:此字乃指觉明明了知性,意谓不独三种忽生,由是而生;即汝问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亦因此虚妄,而得相续也。)
颠(diān) = 头顶。(“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属于质量差的[subquality]/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第(dì) = 次第,次序[order;grade]。
#何当复生
#执众生因性有始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富楼那还是疑惑,又恭敬问佛:如果在缠缚中的众生,本具的妙觉明体,原自妙觉灵明,没有污染和一切障碍,与如来的清净妙心一样,不增不减,平等无二,却能从清净本然的性体中,无缘无故,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一切有为法的话。(若此众生所具,妙明觉体,本来自妙,无有世界之碍;本来自觉,无有众生之迷;本来自明,无有业果之昏;与如来返本还元之心,平等一如,佛心比生心,并不增一丝毫;生心比佛心,亦不减一丝毫。无状即无因无故也。众生最初无故,妄欲加明于觉,遂致从迷入迷,以妄成妄,由妄惑起妄业,依妄业招妄报,忽生山河大地,依报之世界,摄虚空;诸有为相,正报之众生,兼业果。)
妙(miào) = 美妙少女。美,好[beautiful;fine;excellent]。(神妙[wonderful;marvellous]。)
状(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
为(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
#疑如来果德有终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 那么如来现在已证得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一尘不染的性体,圆照无碍的本明,已与众生一念未生时尚没有山河大地以前相同,现在众生既能由真起妄,
如来就不能从真再起妄吗?请问如来,在您的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中,何时会再无缘无故,忽然产生山河大地的世界,因缘所生的众生,习染烦恼的业果呢?(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妙空即妙性真空,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复其无物之本体,如摩尼珠;明觉即妙明本觉,虚灵朗鉴,洞澈法界,还其天然之照体,如大圆镜。与众生妙觉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无二无别。众生既从真起妄,而如来今者,返妄归真,山河大地之世界,有为相之众生,与习漏之业果<积聚业习成有漏果>,何时复当再生耶?)
习(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
#喻妄不复生
##无明本空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 佛陀知道富楼那疑惑的所在,为使确定迷无所从来,先举例以问,让他自己肯定:富楼那,譬如有一迷昧的人,在某村落中,迷失了方向,误以南为北。这迷是因迷而有呢?还是因悟而出?(迷人、乃迷方之人,喻已起无明之众生;聚落、乃人烟聚止之村落,喻如来藏;惑南方为北方;南方实不转为北方,喻迷时从真起妄。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耶?为复因悟而出耶?)
迷(mí) = 迷路;分辨不清[be lost;be confused]。
聚(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 富楼那据实以对:这等迷人的迷,既不是因迷而有,也不是因悟而出,什么缘故呢?迷本身就没有根源,也没有自体,自体尚不可得,怎么可说因迷而有?悟又和迷相背,
迷时就不悟, 悟时就不迷,迷悟既然相反,悟自然不能生迷,怎么可说因悟而出。(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又不因悟出。何以故下,自行征释。此迷即指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为诸法之因,诸法皆因无明而有,而无明更无所因也,故曰‘无根’;又复无体,自体尚不可得,云何可说,因迷而有?悟迷敌体相翻,悟则非迷,迷则非悟,既相翻,自不相生,云何可说,因悟所出?)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 佛安详地征问:这个迷昧的人,正当在迷的时候,忽然有一悟人,辨明南北的正确方向,分明指示,使他悟知己错,不再将南作北。富楼那!你认为这迷昧的人,虽曾在村落中迷失方向,经人指示悟知之后,还会再迷失方向,
将南作北吗?富楼那回答说:不会的,世尊。既已知道,怎会再迷。
(佛言彼迷于聚落之人,正在迷南为北之时,倏<忽也>有悟人,辨明南北之人,指示分明,令得了悟,不至将南作北。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以为云何?此迷人,纵使先迷于此聚落,既经指示令悟之后,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
倏(shū)
= 犬疾行[run fast]。(忽然[suddenly]。)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
不(bù) =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fǒu = 古同“否”,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 佛慈和地开导说: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十方诸佛如来,三觉圆满,亦同悟后不复更迷也。)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 迷妄的无明,本来就没有自体,性毕竟空,也如迷方的迷,并没有根源。从前在众生阶级的时候,也本来没有什么无明,不过在迷时,有种相似的妄觉而已。如能运用智慧观察,觉知迷原来是妄,当体即空,无明<迷>即灭,因真觉性中,本来就没有无明<迷>。(此迷无本,即无明无体,同前迷本无根之义。其性彻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更无所因也。昔日在众生位中,本无无明,不过相似,有迷时妄觉而已。既曰相似,即非实有,以无明无体故。诸佛在因地之中,遇善知识开示,无明无体,起智观察,觉得无明是妄,常体即空,则心中无明即灭,以真觉性中,本无无明也。)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毕竟空 = 一切之有为法与无为法,毕竟为空,名为毕竟空。
昔(xī) = 干肉。(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似(sì) = 像;相像[look like;similar]。
##万法现无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 又如眼患翳病的人,无端见到虚空有花纷飘,空中本来没有花,但翳眼妄见有花,眼中翳病若愈,空花自然消失。不但眼见空花是妄见,就是看见花在空中消失,仍是妄见,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花,怎么又有消失的相状。设若有一愚昧的人,希望在空花消失之处,期待着空花再生,你看这人是愚昧,还是有智慧?(如眼有翳病之人,见空中有华。空原无华,翳眼妄见,翳病若得除灭,华于空灭。不特见空华是妄见,即见华灭空,亦是妄见。何以故?翳眼见空华,华本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故见生见灭,同一妄也。忽有无智之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等待空华,何时更生空华。佛令满慈审观,待华更生之人,为愚耶?为慧耶?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nebula]。)
若(ruò) = 顺从。(如同;像[like;as
if]/ 假如;如果[if]。)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 富楼那回答说:空中原来就没有花,只是妄见生灭。见花在空中消失,已是颠倒分别,等待空花再现,这实在是狂痴,这种狂人,还说什么愚昧与智慧。(满慈答言:空元无华,由翳眼妄见生灭;喻真空法性之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第以无明妄见,迷时有生,悟时有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执著,敕令空华更出,斯人实属狂痴;喻若见诸法,灭妄归空,已是颠倒分别,问如来何时更生诸法,与待华更生者,何以异耶?)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狂(kuáng) = 狗发疯。(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通“诳”。欺骗。)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 佛说:照你的解说,等待空花再现,这人实在是狂痴,那你为什么又问我,诸佛如来,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中,何时再出生山河大地?(如汝所解,已知敕令空华更出,斯实狂痴。云何竟作如是问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觉明空,与前满慈所问,妙空明觉,其理无二。)
##喻真不复变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又如金矿之中,矿砂中所含金质,一经锻炼,就成纯金,不会再杂他物而成矿砂。也如木烧成灰,不会再成为木。(金矿,以金在矿中,故曰‘金矿’。杂者矿中杂有精金,其体精真不变。加以开矿锻炼之功,渣滓既尽,其金惟一纯精。一成精金体,不复重为矿也。如木灰,以火烧木,木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
矿(kuàng) = 矿产,矿物。蕴藏在地层中的自然物质[ore depot;mineral]。)
杂(zá)
= 五彩相合。(驳杂不纯/紊乱。)
灰(huī) = 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火灰[ash]。(灰尘[dust]。)
重(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chóng = 层/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 诸佛如来,也是一样,既已证得妙性真空,妙明本体,清净本然,转生死而成涅槃,自不会再染烦恼,重沦业海。(十方一切,已证究竟果觉,诸佛如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菩提 = 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空不空藏为五大圆融之故
#五大陵灭 -- 次第空不空如来藏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 富楼那!你又问我,地、水、火、风四大,
本性都圆融无碍,皆充满法界。怀疑水火二性,原本相克,所谓水火不相容,为什么不会互相陵灭?又说虚空和大地,一通一碍,为何皆遍满法界,而能相容并存。(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疑(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
征(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一起;一同/皆;全;都。)
#虚空喻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 富楼那!譬如虚空,原没有任何相状,但不阻碍一切有为相的发挥。(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元不变,虚空如故也。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体(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群(qún) = 羊群;兽群;人群。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众多[in crowds;in flocks;in groups]。)
拒(jù) = 抵御,抵抗[repel;resist]。(拒绝,抵制[decline;deny;refuse]。)
挥(huī) = 抛洒、甩出[wipe off;shed]。(发扬[develop]。)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 这是什么道理呢? 富楼那,彼太虚空,当日光普照的时候,就见一片光明;云雾密布,就见暗淡,风起就显现动相;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就见清和;地气上蒸而凝聚,就成浑浊;尘土蔽空,夹和风雨,就是阴霾的景象。(太虚空不变随缘之义。虚无空廓,无有诸相,喻如来藏不变之体,清净本然,空也;日照下,喻如来藏随缘之用,循业发现,不空也;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来藏也。日等是七缘,明等是七相,虚空体非明、暗等群相,能随缘成相,不拒彼明等诸相发挥。日照之时,随日缘则现明相;云屯<聚也>之时,随云缘则现暗相;风摇之时,随风缘则现动相;霁澄之时,随霁缘则现清相;地气凝聚之时,随气缘则现浊相;土积之时,随土缘则现霾相;水澄之时,随澄缘则现映相。)
太(tài) = 过于。极大。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the greatest;the
highest;maximal]。)
太虚空 = 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
屯(tún)
= 艰难/聚集[assemble]。
霁(jì) = 雨止[rain
stop]。(雨后或雪后转晴。)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凝(níng) = 结冰[freeze]。(凝聚;积聚[condense;agglutinate;coagulate]/集中;注目;注视。)
霾(mái)
= 风夹着尘土。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在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呢?这七种不同的境相,是从彼缘生呢?还是虚空自有?(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七相为是从彼缘生耶?为是从空有耶?若缘生,则堕因缘;若空有,则堕自然。殊方,是同时异处,虚空之大,诸缘不一,所以现相不等。相以有为称者,从缘生故,是有为法。彼字指日等七缘。)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异;不同/特别,独特。)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方法/地方/四面/ fǎng =
通“仿”。模拟。)
##若是从日所生,若是虚空自有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 若说是彼缘所生,富楼那!现姑以日光为例,你且看阳光普照的时候,既然是太阳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就应该同是太阳的光色,怎么在太空之中,却另见一圆形的太阳呢?如说这光明是虚空自有。空性常恒不变,光明亦应常在,为什么在云弥的午夜,又只见一片昏暗,却不见光明呢?(今姑且就日而辨,若谓日照之时,是日之明,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为一日之色,方可谓是日明,云何虚空之中,更见团圆之日。若谓日照之时,所有明相,乃是空明,空性常恒,明应常照,云何中宵<半夜>云雾之时,则见昏暗,不生光耀耶?)
且(qiě) = 暂且;姑且[just;for
the time being]。
宵(xiāo) = 夜晚[night]。
雾(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 可知这光明的相状,并不一定属于太阳,也不一定属于虚空;但也离不开虚空,因太阳之外,全是虚空;也不能没有太阳,因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简单的说,非日非空<非因缘生>,又不异日空<非自然有>。(当知明相,非定属于日,以空中更见圆日故;亦非定属于空,以中宵不生光耀故。汝又当知,明相不离于空,以日外皆空故;亦不离于日,以无日不明故。异即离也。)
###非日非空 = 非因缘生。
###不异空日 = 非自然有。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 如来的真如妙觉本明,也是这样的,你若以空明,就有空现,地、水、火、风,个别发挥,就个别现,若同时发挥,就会同时显现。(真如妙觉明心,又即真觉妙明之心,合彼太虚空之喻。亦复不变随缘,圆融无碍,如空随日等七缘,而现明等七相。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各明各现,谓五大现不同处,或不同时也。俱明俱现<俱时而现>,乃同处同时也。明字,交师谓,即是循业之意最善,业有染净,所现五大亦然,皆随惑而现也。汝字,虽指满慈,意该九界。此所现之相,非因缘生,非藏性有,亦不离因缘藏性。)
五大
|
染业<凡夫>
|
净业<三乘>
|
空
|
凡夫循染空之业,即现空无边处等。
|
菩萨循净空之业,即现虚空身;如阿罗汉,所证偏空涅槃等。
|
地
|
凡夫循染色之业,即现有漏秽土。
|
菩萨循净色之业,即现实报庄严土。
|
水
|
凡夫循有漏之业,则现水、火、风三灾。
|
罗汉则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菩萨则现慈风遍拂,以除众生热恼。
|
火
|
||
风
|
#水日双现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 怎样叫做同时显现?富楼那,例如水中,映现日影,两人共同观这水中的日影,然后各向东西而行,却各有一日影,跟随自己走。一东一西,原本就不能说,一定谁是实有的。(如一水中,现于日影:喻一如来藏性中,具足诸大之性。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喻众生各依藏性,各循各业不一;如两人东西各行,则各见有一日,随二人去,喻各循业感,所现大相不等。一东行一西行,其日先无准定的实所现大相<准确实在的地方>。无有定实,即相妄也。)
先(xiān) = 前进,走在前面[advance]。(前,时间或次序在前[earlier;before]。)
准(zhǔn) = 平,不倾斜。(允许;批准[permit;allow;grant]/决定,必定
[determine]。)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 你不当以此问难,这水中日影既然是一,为什么各有一日影随行?既各有一日影随行,就当是二日,怎么水中又只现一日影,若说是一,既各有一日影随行,当然这二者之中,有一是虚妄的;若说是二,水中却只有一,随各行的二影,当然皆是虚妄了。这样反复各成虚妄,实在没有一定的依据。(嘱以不应难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行?各行日影既双<二也>,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此即俱时而现,一二不定。宛转即辗转意,若说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虚妄;若说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虚妄;左之右之,无非遍计虚妄,究无真理,可为凭据。)
难(nàn) = 支翅鸟。假借为困难;艰难;不容易[difficult;hard;troublesome]。(为难,畏难;感到困难[feel difficult]/ 诘问;责难 [blame;reproach]/ 论说;争辩 [argue]。)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凭(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据(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证据,凭证[certificate;evidence]。)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观察前说七大的相状,本来就是虚妄不实,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依循业感而生,似有而实空,原没有什么可指陈的。如患眼翳病的人,见空中花,执为实有,已有一迷,还要期待空花结果,岂不是迷上加迷?你怎么还以诸大为何不互相陵灭的道理相质问呢?(如此例观,诸大之相,本来虚妄,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循业发现,一一似有非实,无可指陈。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为实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灭,是犹邀<待也>空华,更结空果,可谓迷中倍迷,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耶?)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
元(yuán)
= 头。(开始;起端/根源;根本/本来;向来;原来。)
陈(chén) = 地名。引申为姓氏。(陈旧[antiquated;outmoded]/述说[explain;state]。)
邀(yāo)
= 迎候[await the arrival
of]。(请求;谋求[solicit;seek;strive for]。)
空果 =
虚空之果实。以譬无法。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 细察七大的性体,本是纯真,没有任何虚妄的相状,乃惟一妙觉圆明的真心,这心也就是如来藏心,原先本没有地、水、火、风、空等诸大,诸大尚且乌有,还说什么相容不相容?(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
#一心三藏
##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
#随缘义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背觉合尘<全性皆相>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富楼那!你们所以一切有碍,没有别的原因,只为你以最初一念妄动而成无明,致昧真性而成晦昧的顽空,复因能见的妄见,
结暗以成妄色。因此色、空互相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遍周法界。(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执则成碍。)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 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随(suí) = 从也。(跟着/顺从,任凭。)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 所以于无相的如来藏,万相纷起,于一真法界之中,妄见万象森罗,风性动摇,虚空澄静,日出则明,云掩则暗等相状,众生昧于藏性真空之理,不知万象皆是虚妄,误自执为实有,以致背觉合尘,因惑造业,由业受报,而有触处成碍的世间相。(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闷(mèn) = 烦闷[depressed;bored;dejected;in low spirits]。(密闭,使不透气[cover tightly]。)
背(bèi) = 脊背[back of the body]。(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with the back towards]/ 反叛;背弃;违背[act contrary to;violate;break]。)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背尘合觉<全相皆性>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我所以能一切无碍,也没有什么异术,只是以本觉妙明,不生不灭的真性,为本修因,舍妄从真,合如来藏,回光返照,照见万象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迷时虽成色、空、生、灭等妄相,但当体即空,今以妙明觉照,求生、灭的妄相,了不可得,惟一妙净本觉湛明的真心,圆照一真法界。(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 所以于一真法界之中,如明镜无尘,以一真的理体,照见无量差别界的一切事相,无量差别的事相,归于一真的理体,小中可以现大,大中亦可现小,镜与境,互不相妨,性与相,本不相碍。(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二、事事无碍,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以境望镜,大中仍现小相;镜之与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
#四法界观 = 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此无尽法界,有四种次第: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理事无碍法界观,观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相当于杜顺之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观,观一切分齐之事法,其相不坏,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相当于杜顺之周遍含容观。 #华严宗又以四法界来分别小、始、终、顿、圆等五教。
|
||
事法界
|
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
|
小乘教、相始教
|
理法界
|
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
#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
空始教、顿教
|
理事无碍法界
|
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
终教
|
事事无碍法界
|
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作无尽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
圆教
|
##理事无碍之相,事事无碍之相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 因此不动道场,即可遍满十方,法身含藏十方虚空,可于一毛端上,现出宝王刹,坐在微尘里,转大法轮。(不动道场:即如来藏真如不动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兼摄虚空>,事相之法,横该一切佛刹,竖摄十法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身即法身,法身以理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无尽虚空<兼摄世界>,亦即事也。一毛,乃正报之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毛头上,能现一佛刹土。微尘乃依报之最小者;转法轮,即现全身而说法,身是正报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法轮。)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一毛端 = 极少之称。
宝王 = 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
转法轮 = 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
#微尘数 = 譬数量之多,以碎物为微尘,其数多也。
|
|
牛毛尘
|
七倍于羊毛尘者。住于牛毛尖之微尘也。
|
羊毛尘
|
七倍于兔毛尘者。
|
兔毛尘
|
七倍于水尘者。
|
水尘
|
七倍于金尘者。得在水中自在通行之微尘也。
|
金尘
|
七倍于微尘者。黄金之麈片,能自由通行于体中者。
|
微尘
|
七倍于色聚极微者。
|
色聚极微
|
七倍于极微之微者。
|
极微之微/邻虚尘/邻虚
|
不可更分。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为色法之根本。
|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刹 = Budhakṣetra,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 所以能够如此,只是我能背尘合觉,息妄归真,故能转由尘劳而起的世间,显发真如妙净本觉的湛然本性,而如来藏,实即本自妙明,圆满清净的真心。(众生则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是以元真之性,转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碍而碍:而我则灭尘合觉,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妙净本觉湛明之性。性字与相字对。)
灭(miè) = 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消灭;灭亡[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消失,隐没[disappear]。)
发(fā) = 放箭[shoot an arrow]。(打开;开启[open]/ 发生;发出[happen;occur;take place]/ 显现;显露 [appear;show;become visible]。)
#三藏一心
#不变义---空如来藏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 所谓真心,仍是假名,实在不立一法。(藏性虽随染净二缘,却不为迷悟所变,而如来藏,依然本妙,妙即不变义。连圆心二字合解,则曰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之心。如摩尼宝珠,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也。)
###非世间法<非六凡染法>
####非七大<地、火、水、风、空、见、识>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 既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水、风、火。(非心:即非见大识大,见、识二大,皆属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属色法。)
####非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 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眼识界,以至意识界,总而言之,不属世间法。(非五根、六尘,即非色阴;非意根<第七识>,非六识,即非受、想、行、识四阴;又非眼等诸根,即非六入;并色等诸尘,即非十二处;并及六识,即非十八界。此文与《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名相全同,而非字与无字,意义稍异。彼以观照般若之功,照见真空实相之中,无有世间诸法;此以本来心,不假功用,空如来藏中与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为诸法。)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第六意识)
|
五阴
|
色法
|
色
|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心法
|
受
|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
|
想
|
意识<第六意识>
|
||
行
|
意根<第七识 -- 末那>
|
||
识
|
第八识<阿赖耶识>
|
###非出世间法<非四圣净法>
####非缘觉法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 不是明,不是无明,也不是明与无明灭尽,不是老,不是死,也不是老死灭尽,可概括的说,不是缘觉乘法。(无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觉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于觉,故成无明,此本来心,一念未动,故非明非无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双用,又非明非无明尽<即灭也>,如是乃至,非老死尽,此将流转,还灭二门分开。)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三障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烦恼障<惑>
|
业障<业>
|
报障<苦>
|
过去二因
|
无明
|
一念不觉, 障蔽真心。
|
*
|
|
|
行
|
因不觉故, 妄造诸业。
|
|
*
|
|
|
现在五果
|
识
|
业种发识, 牵引投胎。
|
|
|
*
|
名色
|
识心是名, 精血是色。
|
|
|
*
|
|
六入
|
六根完具, 随境入尘。
|
|
|
*
|
|
触
|
根尘相偶, 名之为触。
|
|
|
*
|
|
受
|
对境分别, 感觉苦乐。
|
|
|
*
|
|
现在三因
|
爱
|
于所对境, 起贪爱心。
|
*
|
|
|
取
|
欲望开展, 追求妄取。
|
*
|
|
|
|
有
|
因妄取故, 即成业有。
|
|
*
|
|
|
未来二果
|
生
|
依所造业, 偿报受生。
|
|
|
*
|
老死
|
既然有生, 难免老死。
|
|
|
*
|
|
#流转门:三世因果,即惑、业、苦三道,迁流不息,轮转无穷。
(造业受生死。四谛中苦集二谛。心经中无明,老死。)
#还灭门:断十二支,复还真谛,灭诸生死。
(修道证涅槃。四谛中灭道二谛。心经中无明尽<灭>,老死尽<灭>。)
|
###非声闻法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又不是苦、集、灭、道,及非智非得的声闻乘法。(非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佛为小乘机所说。非智非得者:此文接于四谛之下,不必别作他说。依孤山作小乘所证智理,谓非有我空之智,与非得我空之理,当属声闻乘,此亦随净缘所成。本来心中,不但有为法当非,即无为法亦非,以藏心不属有为无为故。)
智(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智慧,智谋
[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得(dé) = 得到,获得[get;obtain;gain]。
四谛/四圣谛/四真谛 - 声闻乘/小乘
|
||||
迷界<世界因果>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
果<苦谛>
--生死苦果
|
因<集谛>
--烦恼苦因
<六种根本烦恼>
|
果<灭谛>
--涅槃乐果
|
因<道谛>
--道品乐因
<共有三十七品>
|
|
八苦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
<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前七为别,后一为总。>
|
俱生我执<细>
--界内思惑
|
贪
|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执断除,贪瞋痴尽。
#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
八正道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瞋
|
||||
痴
|
||||
慢
|
||||
疑
|
||||
分别我执<粗>
--界内见惑
|
不正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非菩萨法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 不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及波罗密多等菩萨乘法。(此非菩萨法。此文全用梵语,前六即六度,后一即到彼岸。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
檀(tán) = 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sandalwood]。
毗(pí) = 人脐。
梨(lí) = 木名。果实也称梨[pear]。
羼(chàn) = 群羊杂居[sheep crowd]。
般(bān)
= 种,类[kind;sort]。(bō)
剌(là) = 乖戾;违背。
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多/六度 – 菩萨乘/大乘
#波罗密<paramita>
= 又作波罗蜜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菩萨乘 = 修六度之行,圆满二利<自利利他>,而到佛果之乘教。
|
||||
六度
|
种类
|
解释
|
所度
|
|
布施
(檀那<dāna>) |
财施
|
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以资养生命。
|
悭贪
|
|
法施
|
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令续慧命。
|
|||
无畏
|
不顾虑自己的安危,而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
|||
持戒
(尸罗<sīla>)
|
三聚净戒
|
摄律仪戒
|
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
<自利—诸恶莫作>
|
毁犯
|
摄善法戒
|
奉行一切善法。
<自利—众善奉行>
|
|||
摄众生戒
|
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利他--无众生不度>
|
|||
忍辱
(羼<chàn>提<kshanti>)
|
事忍
|
力忍
|
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
|
瞋恚
|
反忍
|
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并不尤人。
|
|||
忘忍
|
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
|
|||
理忍
|
观忍
|
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
|
||
喜忍
|
逢人加辱,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
|
|||
慈忍
|
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
|
|||
精进
(毗梨耶<viriya>) |
披甲
|
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
懈怠
|
|
有勇
|
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
|||
不退
|
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
|||
禅定
(禅那/静虑<dhyāna>) |
世间禅
|
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
|
散乱
|
|
出世间禅
|
小乘禅,大乘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
|
|||
出世间上上禅
|
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即一心三藏,为自性天然本定,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
般若
(般剌若/智慧<prajñā>) |
生空智/人空智
|
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
愚痴
|
|
法空智
|
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
|||
一切智智
|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
|||
#唯识论立十波罗蜜,称曰十胜行,为菩萨十地之行法:
7.方便波罗蜜<upāya> = 第七地菩萨以善巧之方便随机利物也。
8. 愿波罗蜜<pranidhāna> = 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彼岸之大行者。
9. 力波罗蜜<bala> = 有修习力与思择力之二种。<字面意义为力量,依靠这种力量,能断除一切烦恼。>
10. 智波罗蜜<jñāna> = 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之二者。<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善恶。>
|
####非如来法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 这样以至不是如来,不是罗汉,不是正遍知,不是大寂灭海,及不是常、乐、我、净等佛乘法。(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
怛(dá) = 痛苦[suffering]。
闼(tà) = 小门[small door]。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穷尽[use up;exhaust]。)
诃(hē) = 大言而怒。(同“呵”。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
如来果德<佛十种尊号>
|
||
十种尊号/十号
|
解释
|
|
1
|
如来/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
|
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
又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
#怛闼阿竭 = 译曰如来。
|
2
|
应供/阿罗诃/阿罗汉
<Arhat>
|
应受人天之供养。
|
3
|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4
|
明行足
|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另一解,具备圆满的智慧与行持。
|
5
|
善逝
|
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和六度万行等,自在好去而入涅槃。
|
6
|
世间解
|
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士/阿耨多罗
|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乃至高无上之士。
|
8
|
调御丈夫
|
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的大丈夫。
|
9
|
天人师
|
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
10
|
佛/佛陀
<Buddha>
|
指觉知者,即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解脱一切无明烦恼的人。
又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的人。
|
11
|
世尊/薄伽梵/婆伽梵/伽梵
<Bhagavat>
|
具备众德,而为六凡有情世间(生死轮回世界)和三乘正觉世间(涅槃境界)所共同尊重恭敬。
薄伽梵含六义,即自在(谓成佛后,降魔制外,摄物利生,无不自在)、炽盛(谓佛法炽盛,超越九界圣凡)、 端严(谓佛无边相好,福慧庄严)、名称(谓成佛后名称普闻,十方诸佛,所共称赞、吉祥(谓佛已恶尽德圆,灾祸不侵)和尊贵(佛是圣中圣,九界共尊)。
另一解,薄伽梵本意是破魔,能破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
|
涅槃四德/四德/四德乐邦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
|
|
四德
|
解释
|
常/常德
|
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
|
乐/乐德
|
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
|
我/我德
|
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
净/净德
|
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
|
#不变义---不空如来藏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正因为一切皆非,超世间及出世间,一法不立,清净本然,这如来藏的本明,才能发挥遍照的功能,彰显真心的妙用。(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仍非滞有之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
元明 =
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
###即世间法<即六凡染法>
####即七大<地、火、水、风、空、见、识>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 也可说是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水、风、火。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
####即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 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以至意识界等世间法。
###即出世间法<即四圣净法>
####即缘觉法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 即是明与无明,也是明与无明灭,这样以至即是老、死与老、死灭等缘觉法。
####即声闻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 即是苦、集、灭、道以及智、得等声闻法。
####即菩萨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 即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及波罗密多等菩萨法。
####即如来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 这样以至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大寂灭海以及常、乐、我、净等佛乘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
#不变义---空不空如来藏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 因为一切皆是,概尽世间与出世间法的缘故,即是如来藏。体虽清净本然,但不舍一法,因本妙本明的真心,本即含藏一切,遇缘普现,就是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这就是众生的本来心地。(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本妙本明,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此心离有离空,即空即有,空有双照,二边不着。(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
离即离非<离有离空>
|
是即非即/是即是非即<照有照空>
|
以显一心之体
|
以显一心之用
|
不滞于空、有
|
互融于空、有
|
双遮空、有
|
双照空、有
|
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
|
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
|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 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出世间的声闻、缘觉等,为何以所具能知的意识心,欲推测揣度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圆觉之极果,希望用世间的因缘、自然、和合、陵灭、相容等戏论,以求悟入佛陀的知见呢?(世间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谓之曰有。世间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间;并及超出三界,正觉世间,声闻、缘觉,即出世二乘,已觉悟我空之理者,合之为凡夫、小乘。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欲推测筹度,如来所证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此属修成。用世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灭,不合相容诸语言,欲入佛之知见。此佛知见,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
测(cè) = 度量水的深浅。(度量;测量[measure]。)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duó = 估计,推测/度过,越过。)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佛知见 = 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之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之开佛知见,乃至于十地终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之入佛知见。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
三界 = 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
三有 = 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
|
|||
欲有
|
欲界
|
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
|
欲界之生死
|
色有
|
色界
|
四禅天
|
色界之生死
|
无色有
|
无色界
|
四空天
|
无色界之生死
|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本具有发美妙声音的性能,若没有灵巧善弹的手指,终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此四种<弦乐器>皆丝属之乐,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琴(qín) =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qin,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瑟(sè) = 古代拨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拨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琵琶(pí pá) =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 你与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宝觉妙明的如来真心,体用圆融,本来各自圆满,与佛毫无差别。惟佛有妙智,得证妙心的体,故能称体而起用,如我按指的时候,海印三昧,便立即发光。你们虽同具含有妙用的如来藏心,但没有妙智,所以不能发挥妙用,但一措心,早已落入意识分别,宇宙万相,皆成实有,故受尘境役使,而有世间相。(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此佛以己为例,佛有妙智,证妙心之体,称体起用,故按指之时,海印三昧,便即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者:指满慈及凡、外二乘,虽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无有妙智,不发妙用,暂一举心,即随举一念,分别诸法,皆在心外,皆为实有,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起即发也。)
按(àn) = 用手向下压或摁[press down]。(控制;抑止[control;restrain]。)
海印 =
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暂时。)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全[entire;whole]。)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 你们为何没有妙智?都是由于立志学道之初,没有发勤求无上觉道的大心,只贪爱小乘的道果,易修易证,不知虽已修成没有烦恼的无学阿罗汉,证得了天眼、天耳、宿命、禅定、他心、漏尽等六种神通,得一切智,然与佛智比,仍如荧光之与月亮,你们却以得少为足,自满不前,所以不能启妙智,发妙用,这与琴瑟等,没有巧妙的手指,不发美妙音声有什么不同!(由即因也,因发心之初,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梵语菩提,此翻觉道,大觉世尊,所证之佛道。但爱念小乘,易修易证,厌苦断集,慕灭修道;纵汝修成漏尽无学,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属化城伪宝,萤光小智,汝等便自得少为足,所以无妙智,不能发妙用,与琴瑟等,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何以异也?)
勤(qín) = 劳累,劳苦。尽力多做,不断地做[assiduous;diligent;industrious]。(劳倦,辛苦[toilsome;hard-working]。)
无上觉 = 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
爱念 =
愛他念他之意也。
#何因有妄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 富楼那听佛陀说,世间一切生灭相续,皆起于无明,于是想追究无明生起的原因,以便针对这原因,勤奋修习以求断除,因此又向佛陀启请说:我与如来宝明妙觉,圆照无碍的妙净真心,虽然圆满无二。但我过去为无始以来的妄想所误,曾长久困在生死轮回之中,现在幸运的得遇如来,依法修学,获证小乘圣果,为无学阿罗汉,而无明全在,仍未至无余涅槃,究竟大觉的地位。世尊已经妄惑、妄业、妄报等三障完全灭尽,独证妙觉常住的真心。(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者:是就己与佛对论,真心平等,例知诸佛众生,亦复无二。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即前佛云宝觉真心,此加圆明妙净,四义而已。本觉真心,喻如摩尼宝珠,故称宝觉;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此叙久迷,昔指过去时,最初从真起妄,竟遭无始妄想所误。无始妄想,即无明也。久在轮回: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今生何幸,得逢如来,依法修学,而证圣乘。此即四果无学,有余涅槃,无明全在,犹未至无余涅槃,究竟果觉也。世尊诸妄:诸妄指妄惑,妄业、妄报,三障圆灭无余,即涅槃断果;独得妙觉真心,惑净智圆,真常不变,即菩提智果。)
真妙 =
真实微妙也。
净心 =
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
遭(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
妄想 = 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第六识。)
真常 =
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 请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这无始的妄想,自蔽妙净圆明的真心,以致久困轮回,沉沦生死苦海之中?(承上宝觉真心,生佛无二。敢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何因有此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三如来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歧而为二耶?)
敢(gǎn) = 勇敢,有胆量[bold;courageous]。(谦词,自言冒昧[ventur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 隐藏[hide] 。)
沦(lún) = 水起微波。(沉沦;没落[fall
into]。)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 佛告富楼那说:你大疑虽然已除,但对无明妄想的起因,尚存有疑惑,欲知其因。我现在以眼前的世间事相中,随便举一例,来答复你这个问题。(满慈知自己与佛,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则大疑已除。余惑未尽者:尚余妄因之惑未尽,不达妄元无因,故欲强索,而拟奋修以断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为喻,令得即喻知法,故曰: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乃举一事,今复问汝:)
余(yú) = 饱足。(剩下;剩余[remain]/ 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 你不是听说过吗?在室罗筏城中,有一人名唤演若达多,他早晨起来,忽然以镜自照,他却喜爱镜中的人头,眉目分明可辨,因此怒责自己的头,因何不见面目,以为必是鬼怪,无端弃镜狂奔。你想想看,这个人为什么无故狂奔?富楼那回答说:这人一定是自心发狂,不会另有其他的缘故。(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反嗔自己之头,为何不见面目,以为是魑魅<是山泽之鬼>,无状狂走。以狂走喻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无故喻无明无因。在汝之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无故发狂,更无其他事故。)
岂(qǐ) = 回师时献功之乐。(“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室罗筏 = Śrāvastī,旧作舍卫国。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
演若达多 = Yajñadatta,人名。译曰祠授。因祠天而授之义。
晨(chén) = 清晨[morning]。
朝(zhāo) = 早晨。
晨朝 =
一日分三时,第一云晨朝。
面(miàn) = 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脸。(外表;表面。)
嗔(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责(zé) = 债款,债务。(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 诘问[question closely;interrogate]。)
魑魅(chī mèi) =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 佛就事例开导说:妙觉圆明的真心,本来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融无碍,并不须假修为,本来就没有妄想。现在既是妄,自然是没有实在的体性,怎么会有生起的原因,如果有生起的原因,一定就有实在的体性,又怎么能名之为妄呢?(妄依真起,真虽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觉即宝觉真心,具足妙明圆三义,亦即一心三藏。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既称<名也>为妄,自然非实,云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体,云何名妄?)
因(yīn) = “茵”的本字,坐垫,车垫。(原因[cause]/依靠;凭借。)
#妄因无始不可说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 由于一念不觉,故心动,不觉就是无明,心动即为妄想,由妄想而造业,而受报,展转相依,互为因果,以至从迷积迷,
生生死死,没有了期,已至经历微尘数劫,佛虽种种启发说明,仍不能返推无明的因由何在,实在以无明无因,如何可说!(无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转相依,三细四粗,后后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无始妄想则无因,从迷积迷,上一迷字,即无始无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下迷字,亦三细四粗。正由妄想无明之惑,起业受报,故有六粗后二,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经历微尘劫数。虽佛种种发明,生死长缚,由于三贪,业果相续,起自无明,无明乃由性觉必明,妄欲加明于觉体,以致从迷积迷。诸妄所因,因于无明,佛不能返推无明之因。何以故?以无明无因,故不可说。)
展(zhǎn) = 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转动[turn]。(舒展;伸展[stretch]。)
积(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历(lì) = 经过。(行;游历/审视;察看;推算。)
返(fǎn) = 回归,返回[return;go
back]。
尘劫/尘点劫
#尘指微尘,劫指极长之时间。尘劫指如微尘般多,不可数之极长的时间。
|
|
三千尘点劫
|
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下一点,竟尽其墨,而其所经过之世界,悉碎为微尘,谓其一尘为一劫。是显大通智胜佛出世久远之比喻也。
|
五百尘点劫
|
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世界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是显释迦如来成佛久远之比喻也。
|
#妄体无生不可取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 因有这样的迷惑,不了妄本无因的缘故,因迷而常自成有,此有当然不是实有,但似有而已。若能识破这迷也是无因而生,妄也就无所依凭,既没有生妄之因,欲灭个什么呢?已证菩提圣果的大觉者,生死长梦已破,如睡中醒来的人,说梦中的事,心中虽然清明,能说出梦中各种境遇,以何方法,能取梦中所见的事事物物以示人呢?(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无因之故,常自成有,非是实有,但似有而已。若识得迷本无生因,则妄因本无,妄体亦空,故无所依,尚无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将何者,以为灭乎?诸佛已得无上菩提果者,长夜梦破,如醒梦寤时之人,说梦中事,其心纵然精明,能说梦中种种境界事物,欲将何者因缘,取梦中物以示人?以梦境本空,本无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梦破,如寤时人,三智具足。如心精明,为众生说无明妄想,如醒人说梦,说虽能说,欲何因缘,取妄体以示人耶?)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
依(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精明 =
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
五住/五住地/五住地惑/五住地烦恼
|
||||
无明住
|
三界
|
三界一切之无明也,无明为痴暗之心体,无慧明者,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别立一住。
|
无明惑
|
根本
|
有爱住
|
无色界
|
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表爱之名。有爱之有为生死之义,无色界之爱于生死之果报,为爱着之最终者,故名有爱。
|
思惑
|
枝末
|
色爱住
|
色界
|
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最重,故独表爱之名。
|
||
欲爱住
|
欲界
|
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 其中爱着之咎重,故表爱之名。
|
||
见一处住
|
三界
|
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于一处,故曰见一处。
|
见惑
|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 梦中所见之物,尚不能取以示人,况妄本无因,
妄体本无所有,我如何指以相示?像那城中的演若达多,岂有因缘使自怖头而走,忽然狂心停止,知头仍在,并非外来,因本不曾失,就是当狂心正发的时候,头亦分明在项上,毫发亦不曾遗失。(梦中之物,尚不能取,况复妄想本来无因,妄体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此以无因,自生怖畏。忽然狂歇,知头宛在,并非从外所得,纵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觅头之时,其头亦何尝有所遗失耶?)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歇(xiē) = 歇息与出气有关,故从“欠”。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 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遗(yí) = 遗失[lose]。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 富楼那!妄性如是,那里有什么生起的原因呢?(无明妄想之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岂可得哉?)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 你只要不随妄境,而起分别执着的妄心,就是摄心息妄的工夫,能缘的心既断,能生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的因自绝。(不随分别,即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别,即能分别之妄心,乃属遍计执性。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乃属依他起性。但不随妄境,而起分别妄心,即是空诸遍计,摄心亡尘工夫,三种能缘之心既断,则现行不熏,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则种子不发矣!)
分别 = 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
业果 = 业为善业恶业,果为其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也。
断(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 断开;断绝[break;snap]。)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 那么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然休歇,歇即菩提。这菩提心,本自殊胜无比,清净本然,圆明普照,遍周法界,迷时似失,实未曾失,悟时似得,实是本有家珍,非从外来。若能达妄本空,妄灭而真自显,何须探求妄因,再借辛劳勤苦的修持,去刻意以断除呢?(前以演若达多,怖头狂走,喻无始无明。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缘俱绝,则汝心中,根本无明,狂性自歇<息也>。妄心息灭之时,即真心显露之时,如云散月明,本觉出缠,三智圆觉,胜净明心,即菩提果觉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从他得也。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非常美好;美妙[wonderful]。)
净(jìng) = 春秋时鲁国北城门“争门”的护城河[Jing moat]。(假借为“瀞”。清洁,洁净。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亦指明净[clean]/ 同“静”。宁静;不烦扰[tranguil]。)
藉(jiè) = 作衬垫的东西。(“借”的繁体字。)
劬(qú)
= 劳累,劳苦[tired]。
肯(kěn) = 骨头上附着的肉[flesh attached to bone]。(假借为“可”。表示应允[agree;consent]。)
綮(qìng) = 细密的缯帛[fine silks]。(筋骨结合处。)
肯綮(kěn qìng) =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修证 = 修行证理。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 譬如有人,于自己的衣里,本来系有一颗如意神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他不自觉知,却贫穷困苦,流落他方,无栖身之所,靠奔走乞讨度日,虽是实实在在的穷,可是他那颗神珠并不曾遗失。(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无明;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不自觉知者:真心被粗、细烦恼,重重盖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穷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穷者贫穷,无有法财,指二乘沉滞化城,不发自在妙用;露者暴露,无所栖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处。乞食驰走:乞有漏无漏之小益,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丧失。)
系(xì) = 悬,挂[hang]。(拴;绑[tie;fasten] /关联[relate
to]。)
如意珠 = 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
穷露 =
贫穷而无恃怙之覆育者。露为露出之义。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驰(chí) = 车马疾行。(疾行[run;rush
to]。)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 忽然遇着识宝的智者,说明这神珠的妙处,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因此即致大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看似得,实非得,原是本有,只是迷时不识罢了。(智者,喻佛,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若能顿悟本心,称体起用,致大饶富,喻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者:喻真虽已悟而无得,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既无失故无得,合法中不从人得。)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
#执因缘法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 当时阿难,于大众中,向佛定礼之后,恭敬肃立对佛陀说:世尊,你现在说杀、盗、淫业,三种能缘的心既断。能生三种相续的因亦绝,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不从人得。(现说杀、盗、淫业,此牒业果相续之文。以三贪为本,生死不了,则摄世界、众生在内。但不随妄心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能缘之心不起,即是三缘顿断,遍计执性既空,依他起性,亦不可得,现行不熏,种子不发,故三因亦复不生。由因缘俱断之故,而心中无明狂性,自然歇息。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现出本有家珍,不从人得也。)
顶礼 = 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白(bái) =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颜色。(清楚,明白[know;realize;understand]/表明;说明[demonstate;show;explain]。)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 然世尊前已说过,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说三缘既断,三因不生,这就是讲因缘,非常明白,为何如来,现在又忽舍弃因缘?(因闻佛对阿难,累排因缘,对满慈常说因缘,前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重执因缘。故曰:‘斯<此也>则因缘,皎然<即明白也>明白。’ 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上言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劳修证;云何如来,既说因缘,又顿弃因缘耶?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第三疑证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属因缘?佛既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此是致疑之端也。)
皎(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清楚;明白[clear;plain]。)
顿(dùn) = 叩头,磕头。(立刻[immediately]。)
弃(qì) = 扔掉;抛弃[throw away;discard;abandon]。(废,废除[abolish]。)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 我是从因缘法,心得开悟,入见道位,得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义理,能使众生弃邪归正,不只是我们有学的少年,闻佛因缘的教示而受益;就是这会中的长老如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先从老梵志学道,也都是得闻佛陀因缘法,发明心地,才弃邪归正,从佛出家,得证无漏圣果。(我阿难实从因缘之法,心得开悟,而入见道位,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缘之义,乃属正理,能令众生,返邪归正,何独我等年少,有学之人,闻佛因缘声教而得益?今此会中上首,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诸长老皆从因缘,而得道果。从老梵志:别约舍利、目连,先事沙然梵志学道,为上首弟子。沙然殁世之后,由闻因缘之教,发明心地,反邪归正,从佛出家,开悟四谛法门,依之断见思惑,得成无漏道,即阿罗汉所证之道。)
须菩提 = Subhūti,解空第一。译言善现,善吉,善业。又称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梵志 = 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
人数
|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
5
|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
500
|
伽耶迦叶师徒
|
300
|
那提迦叶师徒
|
200
|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
100
|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
100
|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
50
|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
1255
|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 现在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由因缘,不劳修证。那么王舍城的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八万劫后,不假修证自然成道,岂不成第一义谛了。唯垂世尊,亲垂大悲,开启我心中的迷惑。(今说,即指现今所说,无明无因,其体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修证,皆顿弃因缘也。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极处停止,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即使如来今教,不落因缘一边,亦堕自然一边,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心实迷闷,惟愿大悲,开示发明,扫荡我迷云闷雾,令得朗耀性天也。)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 /赐予。)
大悲 = 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
|
蓝毗尼园
<Lumbinī>
|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
鹿野苑
<Saraṅga-nāthá>
|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
舍卫城
<Srāvastī>
|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
桑伽施
<Sankasia>
|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毗舍离
<Vaiśālī>
|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六师外道/外道六师/六师
#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
|
|
富兰那迦叶
<Pūraṇakāśyapa>
|
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是空见外道也。
#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
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黎拘舍梨/拘舍离
<Maskārī Gośāliputra/ Gosari>
|
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
|
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耶毘罗胝子
<Samjayinvairaḍiputra>
|
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
#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
|
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
#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迦罗鸠驮迦旃延
<Krakudakatyayana>
|
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命我<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译曰算数。
|
尼犍陀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尼犍
<Nirgranthajnatiputra/
Nirgrantha>
|
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
#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
#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
自然
|
一成不变。
#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
#见性不变随缘故非自然。
|
因缘
|
生灭无常。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
#随缘不变故非因缘。
|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
= 佛告阿难:就如城中的演若达多,他的狂性为能障蔽菩提的因缘,狂性若能除去,不狂的本性,自然显露,在你的所谓因缘自然,道理最多不过如是。你实不了解我所说的,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自然而出,这本来不是因缘,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不是自然。(达多狂性,喻无明,以为能障菩提之因缘;若得除灭,合狂心若歇。不狂性,喻菩提,以狂性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合歇即菩提。在汝所谓因缘、自然之理,研穷起来,必定如是。汝实未知,我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因缘,若得除灭,此本非因缘。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亦非自然。)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 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 终端;终极 [end;limit]。)
#约头拂自然<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若本来是自然,就该常常自然,无一时而不自然,又是什么因缘,使他忽恐惧自己无头,而狂奔去觅头呢?(演若达多之头,若本来是自然。既本来自然,应常时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也。以何因缘之故,忽怖无头,而狂走觅头耶?既然狂怖妄出,则头不得谓为自然矣!)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自然,当然 [naturally]。)
然(rán) = “然”是“燃”的本字。俗字作“燃”。燃烧[burn]。/是,对[yes]/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其(qí) =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这样,如此[such]。)
#约头拂因缘<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 若自然本有的头,以照镜的因缘而发狂,何不以自然本有的头,以照镜因缘,就真的失去他的头?(若自然本有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狂怖无头;何不以自然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遂真失耶?)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 头本来不曾失,因疯狂的缘故,妄起失头的恐怖,实在头何曾失,不但不失,且没有丝毫的变动,狂起狂歇,根本与头无关,何须假借于因缘。(本有之头,虽由照镜因缘狂走,其头依然不失。设有人,见达多之狂走,问云:‘何为狂走?’答曰:‘我要觅头。’彼人以手摩其头曰:‘这是甚么?’达多始觉,头还不失,狂怖无端妄出,既狂之时,头原无失,歇狂之后,头亦无得。而狂起狂歇,不关本头之事,其头非但无失,曾无丝毫变易,则何所藉因缘耶?)
#约狂拂自然<破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 如果本来的狂性是自然,就应该本来常有狂怖,狂怖没有发作的时候,狂性又潜藏在什么所在呢?(狂喻无明之妄,若谓本来狂是自然,即应本来常有狂怖。既是常有,而未发狂之际<时也>,其狂潜藏何处?难道身心之中,有潜狂所在耶?既无潜狂之所,则狂非自然矣!)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隐藏[hidden;latent]。)
#约狂拂因缘<破因缘>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 若狂不是出于自然,就应常无狂怖,头本不曾失,又为什么会忽生恐怖而狂走?(不是狂出于自然,即是翻成因缘。头本无妄者:谓狂怖之时,头本不失,即当常无狂怖,有何因缘,而狂走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矣!)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 若悟本来的头,虽狂不失<本有>,非因缘非自然;若知狂走,未狂亦无<本虚>,也非因缘、非自然。那么你的所谓因缘自然,都是戏论,毫无实在的意义。所以我说,三种能缘的意识心若断,就是菩提本心。(若悟本头,虽狂不失,则头非自然;依然宛在,则头非因缘;若知狂走,未狂元无,则狂非自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若明斯义,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全无实义。是因缘、自然,俱属戏论之故,我先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种分别之缘断故,则菩提非自然;妄离真显,当下即是,则菩提非因缘矣!)
戏(xì) = 一种兵器[weapon]。(戏剧[drama;play]/ 开玩笑,耍笑捉弄[make fun of]。)
论(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主张;学说[theory]。)
菩提心 = 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 但不能作菩提心生想<因菩提真心本有>,如以为真有一菩提心生,有一生灭的意识心灭<因无明狂性本空>,这仍是凡夫的情见,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承上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不可作菩提心生想。以菩提真心,元是本有,但由了因之所了,不是生因之所生。向被狂性所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故我前云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上句三缘断故,亦不可作生灭心灭想,以无明狂性,乃属本空,三种能缘分别之心,是枝末无明,虽言断故,实无所灭。若说有菩提心生,有生灭心灭,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非真菩提之心。)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 必须生灭心灭,菩提心生,两皆不着痕迹,以至没有任何祈求而无功办道,自与菩提心相应,但也不可作自然想,若有自然,则分明自然心生,仍成对待,这也是生灭心,不是真正的无功办道。(灭字,则生灭心灭;生字,即菩提心生,此但生灭;亦复俱灭,尽即灭也。而至无功用道,亦不可作自然想,若有自然,亦成对待。若如是有自然,则分明自然心生,对彼生灭心灭,即此自然,亦是生灭之心,非真无功用道。)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
功(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thing]/事情;工作[work]。)
功用 = 身口意之动作也。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 为何说自然仍是生灭法呢?因为众生以不生不灭为自然,犹如世间各种事相杂和而成一体,名和合性,没有和合以前各物,称之为本然性。(无生灭者:即牒灭生俱尽。名为自然者:即牒无功用道。下喻自然亦非真,犹此世间,诸相杂和,药丸药饼之类。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喻生灭因缘法。对此和合,遂将非和合者,称<即名也>本然性,喻不生灭之真,此真乃对妄所立之真,非真菩提心。如下文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是知无真可立,将欲立真,已非真真如性耳。)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搀和,混和[mix]/合。汇合;结合[converge]。)
合(hé) = 三面合闭,从口。闭合,合拢[close;shut]。(应该[should]。)
和
|
Mix,体相杂入;必有二物,先相离而后相即。如水和土而成泥。
|
合
|
Match,接合。附而不离。如盖合函。<杯盖合杯>
|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 所谓和合,就是因缘,而本然就是自然。这个本然,实是对和合而说,并非真本然,必须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合本然俱离,离与不离,两者不着,凡情尽处,即见本真,到此方名无戏论法。(本然即自然,和合即因缘。非即遣也。以非本然,遣本然;以非和合,遣和合。合然俱离:是双遣,离亦遣也。合字,兼和合与不和合,俱遣乃遣第二句。然字,兼本然非本然,俱遣乃遣第一句。俱离,与下俱非皆当双用。离合俱非:离乃俱离之离,合非和合之合,乃是即字之义,即是不离也。离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遮也;合<即也>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照也。俱非,即遮照同时义,即遮而照,即照而遮,此对第三句。遣之又遣,更无可遣,诸情皆尽,情尽法真,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离合俱非 = 合<即也>。离本然非本然,离和合非和合<双遮>;即本然非本然,即和合非和合<双照>;离和即两者不着<遮照同时,即遮而照,即照而遮>。
离(lí) = 鸟名。即黄鹂。(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part;leave each other]/分散,离散。跟“合”相对[decentralize]。)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 即使到了这般地步,你的细惑仍然全在,距菩提涅槃的极果,仍很遥远,不是你但持多闻记忆,历劫辛勤所能修证的。(阿难倒想虽销,细惑全在,故于无上菩提,无余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劳苦,所能修证。)
遥(yáo) = 远[faraway]。
历劫 =
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
辛(xīn) =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辣味/ 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 work;arduous]。)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
= 虽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体解其中清净妙理,如恒河沙数之多,只不过增加戏论的资料,与本分上事,仍然了无交涉。(虽复忆持下,以阿难多闻第一,非惟能闻,复能忆持不失,又非惟忆持我一佛所说,亦能忆持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即: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小乘九部,大唯三。清净妙理:指大乘三部,清净实相妙理,圆顿法门,如恒河沙。喻虽复闻持之多,不肯从闻、思、修,祗是资益戏论,所以难成极果。)
忆(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
忆持 =
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
妙理 =
深妙之道理也。
恒河 = Ganga,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圣河,也是河流周边居民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脉。
恒河沙 = 略称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
祇(qí) = 地神。(zhǐ
= 正、恰、只。)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 你虽然能畅论因缘自然,通达无滞,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人间尊为多闻第一;然以这累劫多闻的熏习,却不能避免摩登伽女的魔难。(祗益戏论,博得多闻之名,虽积劫<即历劫>多闻熏习,非有真修,徒闻无功,所以不能免离摩登伽女,淫术所加之难。)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选,挑,同“抉”[select]/一定,必定[certainly]/ 决断,决定[decide]。)
明了 =
完全明知其事理也。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熏习 =
身口所现之善恶行法或意所现之善恶思想起时,其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之于衣也。
免(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 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
摩登伽/摩邓伽 = Mātaṅga,男曰摩邓伽,女曰摩邓祇。正翻曰有志。义译曰憍逸,恶作业。贱种之通称也。
摩登伽女 = 摩登伽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钵吉蹄/缽吉帝 = 译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种之淫女也。见阿难而生淫心,请之于母,母诵神咒蛊惑阿难。阿难将行乐,为佛所救,淫女出家。)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 还须等待佛陀的神咒,使摩登伽女心中,淫火顿熄,得证阿那含果,在我佛法之中,成为最精,而不经历初果二果,就速证三果的第一人。由于她的爱河干枯,才使你解脱了一场淫染的魔难。(何须待我楞严神咒之力,使摩登伽心中,淫火顿歇,使汝阿难,如从梦觉,方脱淫难。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在我佛法之中;成为精进林,林是喻其进速,而证之多也。爱为生死本,因爱则有欲,因欲则受生,因生必有死,爱欲溺人,故喻如河。淫火顿歇,爱欲便断,得超欲界,故曰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淫难也。)
淫火 =
淫欲之热情,譬如火也。
爱河 = 爱欲溺人,譬之为河。又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之。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瘦;憔悴[haggard]。)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 是故阿难,你虽累劫以来,能忆持如来秘而不宣的密法,庄严大乘的清净妙理,远不如一日之中,修习圆顿道业,舍弃戏论,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戏论无功之故。阿难多闻,非是一生,故曰,汝虽经历多劫,有闻持之力,能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无上之法,非口所宣曰秘,非心所测曰密。此二字即不思议,清净妙理,庄严一乘。多闻不及修习,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顿歇,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而起分别之心,此即背尘合觉,逆彼无始生死欲流,故得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是二种苦因,生死是二种苦果。)
秘(mì) = 一种香草。(不可测知;不公开[secret]/秘密、奥妙的事物[secret thing]。)
密(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
秘密 =
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
严(yán) = 严急[urgent]。(严厉;严肃[stern;strict]。)
憎爱 =
憎怨爱亲也。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咒神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 如摩登伽女, 从前本来是一妓女,由于佛顶咒的神力,销除她心中的贪爱欲念,现已在佛法中,名性比丘尼,入僧宝之列。(此举登伽,以激阿难。宿为淫女,三障具足:淫心烦恼障也;宿世淫习业障也;现受女身报障也。由仗楞严神咒威力,销其爱欲,即淫火顿歇,爱河干枯,而烦恼障已除。法中者,在佛法之中,成精进林,而业障亦断。名性比丘尼,列僧宝数,则报障已转。)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从前,往日[former]。)
销(xiāo)
= 熔化金属[melt]。(通“消”。清失;消除;消散[eliminate;dispel;dissipate]。)
爱欲 =
爱者贪爱、亲爱。欲者贪欲、乐欲。深爱妻子等之情也。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
|
比丘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
比丘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
优婆夷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 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同悟宿因,知历世以来,受女身之报,都是因为贪爱心深重,自缚自苦。只以通达宿命,痛悟前非,一念熏修无漏善业,皆获大益,摩登伽女当即解脱爱欲的缠缚,证阿那含果,耶输陀罗,蒙佛授记,终成佛道。你乃堂堂丈夫,人天共知,为何不如弱质女流,反自迷自昧,自甘缠缚,留恋多闻,不肯割舍。耽于戏论,愿居下位,岂不惭愧?(性尼与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无非贪爱为苦,知女身之报,爱欲深重,历世以来,果报不胜,皆由贪爱为苦也。今性尼、耶输二人,女身劣机,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如何修法?即以悟历世因,贪爱为苦,但以一念止绝贪爱之水,不令向外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定力成就。或得出缠:性尼爱河干枯,断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得出欲界生死之缠缚。又谓耶输已证四果,所作已办,分段已离,得出三界生死之缠缚。或蒙授记:谓此二人,如能回小向大,捐舍声闻,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进趣菩提,则蒙佛授记。如何汝阿难,以堂堂丈夫之形,赫赫王家之种,徒守多闻,甘居下位,现见熏修有益,不肯进修,如何自欺自暴,尚留恋见闻<即观听>分别耶?)
罗睺罗/罗侯罗 = Rāhula,佛之嫡子。十五岁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释迦牟尼之子。>
耶输陀罗/耶输多罗 = Yaśodharā,悉达太子之夫人,罗睺罗之母也。<释迦牟尼之妻。>
宿因 =
植于宿世之业因,通于善恶。
熏修 =
熏为熏习,如熏香于衣也。修者修行。以德熏身修行也。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 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
授记 =
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十二部经之一。
欺(qī) = 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修门(妙三摩提)
#修证了义 = 修从根解结之行。
#修证了义 = 修从根解结之行。
一门深入<二决定义>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 阿难以及会中大众,听了佛陀精辟的开示,亲切的教诲,粗疑细惑,一齐消除,如佛示以万象生灭相续的前因后果,真如妙体,随缘自在的要义。及诸佛如来,不复起妄念,如矿沙成金,金不复成矿的善巧譬喻等等。使悟知真心实相,所以身心有前所没有的轻松安适之感。(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训诲。因闻重重妙示,所以疑惑得以销除。故同得心悟实相。此实相,即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菩提胜净明心是也。意即心也。身心轻安,昔日未曾得,而今得之,故曰得未曾有。)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
|
疑惑有五,满慈四,阿难一,此皆深疑细惑。
|
解答
|
1
|
满慈: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
|
佛示以万法生续,起于一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不空藏)
|
2
|
二、疑五大性不相循,何得互遍无碍?
|
佛示以全相即性,惟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空不空藏)
|
3
|
三、疑诸佛如来,何时复起其妄?
|
佛示以妄<无明>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不生,真终无变,如矿既销成金,不复重为矿。
|
4
|
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
|
佛示以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
5
|
阿难疑佛,顿弃因缘,恐滥自然。
|
佛示以知真本有<菩提本有>,达妄本空<无明本空>,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 也有一种悲喜交集之情,因此再度含着满眶热泪,顶礼佛足,然后合掌长跪,对佛陀说:无上大悲的清净宝王,最善于开启我的心智,能以各种因缘方便,提携奖诱,引导沉沦于冥暗中的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此是阿难,第五次悲感垂泪,故曰重复。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皆示敬也。佛具同体大悲,是为无上大悲,究竟清净,证离垢妙极法身。善能开发,我等惑妄重封,权宗固闭之心。由佛能用如是种种因缘,善巧方便,提撕奖劝。接引凡、小出离憎、爱二苦海。又沉谓凡夫,沉沦分段生死苦海;冥谓二乘,冥滞变易生死苦海。)
长跪 = 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
奖(jiǎng) = 驱使狗猛进。(劝勉。)
沉冥 =
沉于生死冥于无明。
苦海 = 苦无际限,譬之以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 我现在虽然恭闻这等法音,悟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孕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以为千了百了,更无别事。(虽然领悟,已开圆解,须请圆修,方克证入,故下喻屋求门,即是求示修门也。知如来藏:知字即大开圆解,已悟三如来藏之圆理。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领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之义。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圣六凡之十界。含是含容,育是生育,如来指化身佛,国土即变化土。妙觉王指报身佛,刹即实报土,佛身具足宝相庄严,刹土广聚七宾庄严,身土悉皆清净,故曰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妙觉 =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 可是如来又责我多闻无功,不如一日修习无漏道业。(前如来云:‘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责多闻无功也。又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责不逮<及也>修习也。)
逮(dài)
= 赶上。(及。)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 我现在好像一逆旅飘泊的人,流浪已久,忽然蒙天王赐与高楼华厦,虽然获得这般大宅,但是不得其门而入。(阿难尚在有学,未返家乡,犹如旅泊之人。犹如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得蒙赐大宅,未得其门而入,犹如宫墙外望之人,安能受用?喻虽悟藏心,广大圆满,未得修门,不能证入,何由安住?)
旅(lǚ) = 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寄居外地。)
泊(bó)
= 停船。(飘泊。)
宅(zhái) = 住所。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 惟愿如来,不要舍弃大悲心,指示我及会中的迷昧大众,根本发心之路和下手起修的门径,使皆能捐弃小乘,毕竟获证如来无余涅槃。(惟愿如来,不舍无上大悲,指示在会诸蒙暗者。令在会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前趋宝所,捐<弃也>舍昔日修证小乘,有余涅槃,毕竟求得如来极果,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根本发心,下手起修之门路,此即求示因地心。若最初发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为因地心,则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
二种涅槃
|
|||
大小乘
|
二种涅槃
|
解释
|
|
小乘
|
偏空涅槃
|
有余/有余依
|
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
无余/无余依
|
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出现在命终之时。
|
||
大乘
|
有余
|
菩萨变易生死的因尽。
|
|
无余
|
菩萨变易生死的果尽。
|
||
#涅槃 = 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
#寂灭 = 梵名涅盘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
|
二种生死
|
|||
二种生死
|
所属
|
解释
|
|
分段生死
|
三界内有形生死
|
凡夫
|
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
|
变易生死
|
三界外无形生死
|
圣者
<三乘圣人> |
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
|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 教有学的徒众,以何种方便,收摄往日攀缘不休的意识心,进而降伏,令得大总持法门,入佛知见。(令有学者:即未得无学果位之人,从何方便,可以摄伏畴昔攀缘心?摄,是收摄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动;畴昔指过去,自从无始,以至今生。攀缘心,即意识心,攀所缘六尘之境,念念分别取舍,即二根本中妄本。得陀罗尼:是知前说次第三藏,圆融三藏,无不是敷演陀罗尼也。佛之知见,众生本具,但迷时埋没,佛知见,成为众生知见;悟时显露,众生知见,无非佛之知见,由来生佛不二,祗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见,但从根中入流,即使得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人众心一,伫候如来慈悲法旨。)
畴(chóu)
= 已耕作的田地。(从前。)
攀缘 = 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
陀罗尼 = 译作总持。(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伫(zhù) = 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 当时世尊,听了阿难的请示,哀怜悲愍会中的缘觉、声闻弟子,对于菩提妙心,尚没有亲自体证,未得自在;又为将来佛陀灭度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有发菩提心的,开演最上乘的圆妙修行路径。(尔时即阿难请示修门之时,世尊哀愍现会之中,已经回小向大,缘觉、声闻之众,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决定义,欲令不定性,而成决定性矣。及者兼及并及,佛之悲心无尽,欲益现未,当来即未来。末法众生,根浅智劣,而能发菩提心,诚为难能可贵。无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即上阿难所请之无余涅槃。妙修行路:能趣之因,即上本发心路。此云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圆通,从闻性妙理,起反闻妙智,以妙智照妙理,闻、思、修证。)
自在 =
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
发菩提心 = 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
无上乘 = 叹称教法之至极也。即大乘之异名。
正像末
|
||||
正法/正法时期
|
500年
|
解脱坚固
|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
戒成就
|
500年
|
禅定坚固
|
|||
像法/像法时期
|
500年
|
多闻坚固
|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
禅成就
|
500年
|
塔寺坚固
|
|||
末法/末法时期
|
500年
|
斗争坚固
|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
净成就
|
9500年
|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 于是向阿难及大众宣示说:你们既已决定发菩提心,求证无余涅槃,于修习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当先明了,发菩提心最初的因地心,两项先决的条件。什么是初发心二种先决条件呢?(宣示阿难,及诸现前大众,等未来众生,决定发求成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化城,有志前趋宝所。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难所请佛定。又即经题中,修证了义之功,又即观世音从闻、思、修,所入之三摩地,为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劳倦怠之心。应当先明了,发觉<觉即菩提>最初之因地心,还是真心耶?还是妄 心耶?若依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犹如蒸沙,不能成饭;若依真心,则依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可以圆成果地修证。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初心 =
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
奢摩他<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
三摩提<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
禅那<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
三摩鉢底<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一门深入<生灭五浊>
#以因同果
#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 第一决定,因与果同:如是因,才有如是果。你们若欲扬弃小乘的声闻,立志修学大乘菩萨,以求入佛知见,首先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的心,与果地的究竟觉心,是同还是不同?(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愿乐也>捐舍声闻小乘,不愿沉滞空寂,欲修菩萨大乘,智悲并运,求入佛之知见,即求成佛道。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之心,与果地究竟取证之觉,同耶?异耶?因心若同果觉,如以空合空,因心若异果觉,如煮沙作饭;不得不加观察,以免因差果谬矣!)
因地 =
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
果地 =
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三乘各异果地,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
##妄本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 若是在因地初发心的心,是有生灭的妄心,以这妄心为本修因,欲求证不生不灭的真谛佛果,犹如煮沙欲使成饭,是永不可能的。(阿难若于<在也>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识攀缘心,妄根本也。以此心为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则可,而求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灭,真常果觉,则不可,故曰无有是处。)
佛乘 =
华严所立。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
不生不灭 = 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于有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 以这因果须要相同的缘故,你就当用你的智慧察照。须知一切器世间,凡是可造作的东西,都是可变迁坏灭的。阿难!你试遍观世间,凡是造作的东西,那一件是永远不变不坏的?(以是因果不同之义,汝当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间,可作之法,即有为法,有为有生灭,故曰皆从迁变坏灭。恐其不信,故重呼其名,告以汝观察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要其自观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识,生灭无常之心,决定不可用为因地心。)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世间 = 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
|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 但是从不曾听说过,虚空烂坏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造作的,所以自始至终,永远不会烂坏或消灭。如欲证不生不灭的果,就必须依不生不灭的因心。(然字转语之词,终不闻烂坏虚空,虚空例根性,不生不灭,真实常住之心,故以不闻烂坏虚空例之。何以故下,释其所以,以虚空非可作有为法故,从始至终,其性真常,无坏灭故,决定可取为本修之因地心。)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 然则你四大假合的身中,坚硬的如肌肉筋骨等属地大,润湿的涕唾精血为水大,燥热温度等为火大,气息运转等为风大。由这四大交相缠结,组成这身体,既成肉身,就妄有六根,分散你湛然圆满周遍,妙觉本明的真心。于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识精元明,映显在六根门头,在眼就叫做见,在耳名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觉,于意是察。从识阴始,终至色阴,五重浑然而成浊相。(则汝现身之中,坚硬之相,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相,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相,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相,气息运转为风大。由此四缠:即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分汝湛然圆遍,妙觉明真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识精元明,映在六根门头,为视,即眼根见精;为听,即耳根闻精;为觉,即鼻根嗅精,舌根尝精,身根觉精;为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拣异意识分别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为浊体。从始洎<及也>终,始于识阴,终于色阴,以生从识起故,五叠<重也>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潮湿。)
察(chá) = 仔细看。
叠(dié)
= 重叠。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 什么叫做浑浊?譬如清水,清澈洁净,是它的本质,如尘土灰沙之类,则有障碍的体质,这二者的性质,迥然不同,各不相干;若是有人,取尘土灰沙,投入清水之中,土就失去它的障碍的本质,水也失去了本有的清洁,相状混沌,浑扰不定,这就名之为浊。我说你有五重浑浊,也是如此。你的清净妙心,本来与地、水、火、风四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毫没有交涉,由于一念妄起,就有了能所相对,交相昏扰,致使清净妙心,浑浊不明,这与清水混以尘土,有什么两样?(清水二句,喻纯真之心,清净本然,尘土灰砂喻四大。伦,类也;质体也。本质留碍:谓四大本体,是留滞隔碍,能障真性。二体即清水之体,与四大之体。法尔,即本来之义,一清洁,一留碍。性不相循:喻纯真之心与四大,一真一妄,其性各异。有世间人,喻迷位众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乱真。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织,喻如土失留碍,水亡清洁,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扰之相,名之为浊。汝阿难心水,浊相五重,亦复如是。)
砂(shā)
= 同“沙”。
伦(lún)
= 类。
循(xún)
= 顺着。
汩(gǔ)
= 治水。(扰乱。)
五浊 (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
|
所生妄相
|
所依五阴
|
||
劫浊
|
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
|
识精<见>
+外五大<空>
|
依、正二报及虚空
|
色阴
#坚固妄想
|
见浊
|
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见惑>
|
识精<有知>
+内四大<无知>
|
界内分段生死
|
受阴
#虚明妄想
|
烦恼浊
|
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思惑>
|
六识<妄想>
+六尘<妄尘>
|
想阴
#融通妄想
|
|
众生浊
|
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
|
第七识<妄心--留>
+身根<妄身--迁>
|
行阴
#幽隐妄想
|
|
命浊
|
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
|
第八识精明之体<同>
+六精之用<异>
|
界外变易生死
|
识阴
#虚无妄想
|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 你有那五重浑浊呢?一、依色阴有劫浊:你仰观天空时,见虚空无边无际,遍十方界,也不知那是见,那是空,以致见与空,混成一团,无法分辨,虚空本来清净,既与见相混,就成晦昧的顽空;见本有灵明觉照的功能,既与空相混,就成为昏扰的妄见;顽空妄见,绵密交织,而成虚空的境相,这就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见虚空,举空以影地大等四,举见以影闻精等五。独举空见,以其两者,俱遍十方世界,妄织之相易明。空见不分者:同时俱遍,不能分出,何处是见之边涯,何者为空之界畔。若但有空而无见,则空无体可得,即无见谁明空体?若但有见而无空,则见无有所觉,即无尘不能显根。以空见相织,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见空既尔,见色亦然,眼根既尔,余根亦然;根尘相对,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劫浊之相。后二句出劫浊名,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也。)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 二、依受阴有见浊:你既凭藉四大假合的身体,以为自体,既成身相,就有六根,使原本的一精明,因而分为见、闻、觉、知等六精,由于地、水、火、风四大的障碍,故眼只能见,耳只能闻,以至意只能知,各有局限。四大本是无情之物,但为六精所转,却成有知了,知与无知,绵密交织,扰乱真性,这是第二重,名为见浊。(汝今此身,抟取四大假合,以为自体。四大解见在前。既有身相,则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见、闻、觉、知等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无留碍者,而成留碍矣!眼只能见,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风、土四大,本是无知之物,旋令觉、知;旋者转也,为六精之性所旋转,转无知觉者,而成有知觉矣。相织妄成者:知与无知,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见浊之相,共有六十二见,以身见为首,虽针锋之微,亦有痛觉。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
壅(yōng)
= 阻塞。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 三、依想阴有烦恼浊:在你的妄想心中,常忆念过去,牢记不忘,识取现在,爱恋不舍,幻想将来,作种种计较。这都是意识用事,意识之性,依托六根,发而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想,因有六种妄想的尘境,妄想与妄尘,相依相存,刹那不停地扰乱清净真性,这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六识妄想心中,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著不舍;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性发知见,容现六尘者:性即能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妄想。知见二字,举二该六。容即所想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则所缘尘亡,能缘识泯,无有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亦空,无有尘性可得。妄觉妄尘,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效成烦恼浊之相。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诵(sòng) = 背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 四、依行阴而有众生浊:你的意识心中,从朝至暮,妄念相续,生灭不停,然依于我执,无不贪心怕死,希望长生不老,常留世间,但业运迁留,凡夫不能自主,一留一迁,相织妄成,这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又汝末那心中,从朝至夕,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无暂停息,于是迁世界,续身心,遂有无边生死。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以凡夫无不贪生畏死,故依执我之知见,每欲常留住于世间,满了百岁,还想一百二十岁,此约心言。无奈行阴密移,业运常催,无自由分,舍生趣生,迁移国土,此约身说。妄身妄心,常迁欲留,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众生浊之相。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 五、依识阴而有命浊:你的见闻和觉知等六根,原是一体,皆属真如妙性,只因明暗动静等六尘的隔碍,各有局限而不能超越。无故使离一体而有六精的差异。然论性本是一体,知觉相通,同而不异,若论用,却互相违背,能见的就不能闻,能闻的就不能见,同异失却准据,一同一异,绵密相织,
扰乱真性,这是第五重,名为命浊。(汝等见、闻、觉、知<此即根之见闻等精,非六识见闻等。>,元是一体,本无异性。众尘,指明、暗、动、静等六尘,揽尘结根,各开门户,是以隔离一体,而为六精,无状异生;越即离也。以性中而论,六用元是一体,事同一家,知觉相通,同而非异;若据用中而说,一体既成六用,不无彼此,互相违背,异而非同。准定也,同非定同,异非定异,故曰同异失准。一同一异,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命浊之相。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准(zhǔn) = 表示允许。(必定。)
##真本<澄浊还清之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 你现在若想使具五浊的见、闻、觉、知四性,远远地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四德。(汝今根中,所具见、闻、觉、知之性,即本觉心。与十方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即究竟觉,本来一体,无二无别,本来湛然清净,本来圆满周遍,因有五浊,故失四德。)
契(qì) = 用刀刻。(相合。)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 就应当知所拣择,那是死生根本,先舍弃之;那是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长住的本觉佛性,取而依之。(此即决择真妄二本。若决择不明,取舍颠倒,则五浊无由而清,涅槃无法可证,故佛特嘱以应当拣择,真因地心。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识攀缘心。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觉佛性。成字,即依不生灭,圆湛根性,成为真因地心,因真则果证,故得圆成果地修证,即成果地觉。)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 以湛然圆满不生不灭的见性,回光内照本源心地,转虚妄生灭的五浊,成清净的真常,恢复本自灵明的觉性,用原来的妙明本觉,无生无灭的体性为因地心,然后方可完成果地的修证,圆满无上的菩提道果。(以用也;湛即不生灭圆湛性。以<用也>此不生灭,圆满湛然之根性,旋其虚妄灭生。旋转也,旋字,即下手工夫,将自己圆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内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浊成清,旋妄复真矣!伏,即脱黏内伏;还,即澄浊还清;元觉,即本有元明觉性。得元来妙明本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心与果地觉相同,自可远契如来果德。然后即承上先伏后断,圆成果地,真修满证,圆满无上菩提。)
伏(fú) = 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制伏。)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 譬如欲使浊水澄清,先将浊水灌入静止的容器中,静久不动,沙土下沉,清水自然现前,这就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如以静器贮水,静器合根;不奔尘水,合圆湛不生灭性;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贮(zhù)
= 积存。
客尘 =
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客、尘喻粗、细烦恼:我执分别,行相不停如客;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 必须将沙土完全去掉,剩下纯净的清水,这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未纯;斯则纯水,合圆成果地修证。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根本无明 = 无始无明之异名。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从此清澈精纯,随便如何搅动,再也不会变成浑浊。湛然圆满的真性,也是如此,佛既证无上菩提道果,虽再入生死苦海,示现一切身心世界,逆行顺行,皆不会成为烦恼,只有神通妙用,自合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德。(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佛证极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而成四德,一一自在无碍也。)
一门深入<六根功德>
#从根解结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 第二个先决条件是: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当舍弃原有的小乘修法,不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你们既然发菩提心,立志勇猛精进,修菩萨行,舍弃小乘以生灭心为本修因的修行方法。(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舍权、小,所用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 就当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所在。无始以来,发起现行的业用,而舍生受生,到底是谁作谁受?(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根本即是六根。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润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
详(xiáng) = 审察。(细密,完备,与“略”相对。)
润生 =
烦恼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三缘而故起,谓之分别起,习为性,自然而起,谓之俱生起。八识中意识为主,起此二种,分别起之烦恼,造善恶之业,俱生起之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谓之润生。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 你既决定要修证菩提大道,如不审观烦恼的根本,就不能明了虚妄的根尘,从何处而起颠倒妄想?既不知起处,怎么能够去降伏它,而希望取证如来的果位呢?(汝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之道,必要断除烦恼,欲断烦恼,必先究其根本。虚妄根尘:根指有情四大六根,尘指无情五大空界。此根尘本非实法,故曰:‘虚妄’。此颠倒起处在根,佛不明言,但曰何处,要其自审,即究根本也。颠倒起处尚且不知,云何降伏烦恼,取证如来正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 你且看世间解结的人,若不见结,如何知道怎么解法?(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断烦恼之众生。不见所以起结之元,喻不知烦恼根本,及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以不见所以起结之处,云何而能知解?喻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断除,而取如来位?)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 就不曾听说过,虚空被你解开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无结可解。(虚空喻真性,并不闻世间虚空,被汝隳毁破裂,言从来无有此事。何以故?空无形相,本来无结,亦复无解;喻真性无相,安有结解之可言哉?)
隳(huī)
= 毁坏。
##确实指根是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 你今知结在何处吗?就是你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贼作媒介,勾结盗贼,自劫家宝,故损失法财,毁灭功德,都是由这六根而起。(欲知结处,则<即也>汝现前此身,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为钩通家贼之媒,媒贼钩通,自劫家宝,所以损法财,灭功德,皆由此也。)
媒(méi)
= 婚姻介绍人。(媒介。)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 由于无始以来,最初一念妄动,而成妄识,以六根为媒介,勾结六识为家贼,从微至显,症结实在六根;所以众生的有情世界,揽四大根为自体,执着这肉身以为实在的自我,因此妄生缠缚,将本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广大圆满,清净无染的心性,局限于四大假合身相之中,拘泥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内,外执物质世界为实在的境界,妄生挂碍,以致如鸟在笼中,不能超越。(自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从微至著,六根起结,故于众生有情世界,揽四大六根为自体,执此身以为实我,妄生缠缚,将广大圆满之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埋没于五阴之内,不能解脱;于外之五大六尘,器界世间,执此界以为心外实法,妄生挂碍,如鸟在笼,不能超越,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
##备显六根功德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 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是迁流不息的意思,界是指方位而言。(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非谓无情器界。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为义;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为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 你现在当知道,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等,叫做界,也就是指的空间。过去、现在、未来,这就称之为世,也就是指的时间,方位有十,迁流有三,所谓十方三世,实在就是指无穷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而言。(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 一切众生,皆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精,交织而成有情的虚妄根身,在根身中,时间与空间,变换不停,迁流不息,彼此互相牵涉而人不自知。(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在根身之中,贸易迁流,如世行商,贸易诸货,迁流不停。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
贸(mào)
= 交换财物。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 虽然界有十方,但只以东、南、西、北四方为正,而不取上下,因四方各有上下;没有一定的中点位置,也不取东南东北等四隅,因四隅之中,皆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没有一定的方位,但取东、南、西、北四方,足可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以三世涉入四方,三乘四而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乘三也成十二之数,顺转逆转,总是十二。(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两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惟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 这样三次叠变,由十而百而千。自始至终,六根之中,各各具有一千二百功能德用。(流者从本流末,从一叠流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
第一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 12
|
第二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x 10<十法界> = 120
|
第三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x 10<十法界> x 10<十法界>
= 1200
|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 你再在六根之中,详加审定,何者为优,何者为劣,于优胜者中,又以何者为最优?如以眼睛的见性功能来说,眼只见前,不能见后,以及左后右后,皆看不到;加上左右旁视,也只能见到三分之二,就眼整个而言,实在功能不全,以三分论,缺了后方一分,当知眼只有八百功能。(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身之前后左右,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左顾右盻,两旁观察,亦全能见。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克(kè)
= 胜任。(能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以耳来说,耳听周围,十方有声,皆可听到,必没有遗漏。发声时似有远近之分,
寂静的时候,闻性没有边际可得,当知耳根,具一千二百功能,圆满无缺。(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迩(ěr)
= 近。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 如以鼻的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然出入息交换之际,功用不明显,详验鼻根,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能。(如鼻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古代用作“缺”字。)
验(yàn) = 马名。(检查。)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舌能宣扬世间及出世间的至理妙义,虽然语言有方域的分别,不能完全相通,但所说的至理妙义,却无穷无尽,当知舌也具备一千二百功能,没有缺失。(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扬(yang) = 高举。(传播。)
三智
|
|
世间智
|
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着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
|
出世间智
|
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
|
出世间上上智
|
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
|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 如身根与触尘,知道是顺意的感触,或逆意的感触,然必有所接触,才能知道,分开以后,就没有触的感觉了。因此两相分离时即缺一分,两相合时,有顺有逆,即成二分,从身根来看,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能。(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单衣;顺情如饥餐美食,渴饮甘露。但合时能觉违顺,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以意根的知性说,口虽不言,而心中仍然自知,能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不论圣凡,没有不能包容的,且皆能尽其涯际,可知意根圆照无遗,所以也具有一千二百功能。(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四圣净法。无有那一法不包容,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世间法
|
三界所有之有情非情自惑业之因缘而生者,悉为有漏无常。即四谛中苦集之二谛也。
|
出世间法/出世间道
|
出离有为迷界之道。与菩提道同。
|
##选根解结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 你现在若想逆生死欲流而上,穷究生死欲流的根源,希望到达不生不灭的境地。(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 当先勘验这能感受尘境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到底那是合中知,那是离中知,谁深隐难测,谁浅而易明,谁是圆满无缺,谁是缺而不全?(有欲拣选,先当勘验,此等六受用根,以根能领受诸尘境界,发作见等功用,故名六受用根。谁字正令考察勘验,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谁为离知?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唯耳根当之。)
六根
|
合中知
|
离中知
|
深隐难测
|
浅而易明
|
八百功德
|
一千二百功德
|
眼
|
|
O
|
|
O
|
X
|
|
耳
|
|
O
|
|
O
|
|
O
|
鼻
|
X
|
|
|
|
|
|
舌
|
X
|
|
|
|
|
|
身
|
X
|
|
|
|
|
|
意
|
|
O
|
X
|
|
|
|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 若能向这六受用根中,仔细审察,
悟知那一根最为圆通,然后就可顺着这最圆通的一根,逆彼无始以来,由妄心妄境,交织成的生死业流而上,方可如顺风扬帆,直达不生不灭的境地;若是与选择不圆通的根,强自修习相比较,迟缓与迅速,将成一日与一劫之比。(若能于此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本根,但依一根,做逆流工夫。彼指根,即识精元明,无始以来,带一分妄,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则成业流,依业受报,流浪生死,故曰业流。循者顺也,得顺圆根而修,如风帆扬于顺水,与彼不圆之根修之,迟速不同,几有日劫相倍之势。)
##入一解六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 我现在已经为你完全显示,六根的优劣,并详细说明了六根所具功能的差别数量。六根中湛然圆明的自性,原是众生本具,个个相同,然在迷时,因根与境的局限,不无优劣,所以功能有全有缺,数量有多有少,现在你可随意选择,六根之中,认为那一根最为圆通,可以依之修证,我当说明渐次修行功夫,使你前进不退。(备显即全显。我现今已为汝完全显示,六根中本来各具一千二百功德,而在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又与汝全显,所有差别功德数量。六根中性,即湛圆明性,随汝详细选择,六根之中,何根最圆,可为从入之门,而起修证者,吾当为汝发明,次第解结,渐次深入,令汝得以增进。此中其可入者,亦密指耳根,佛不与明言,但教详择。)
备(bèi)
= 谨慎。(完备。)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 十方如来,随各方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任是十八界,以至七大,一一修行,门门可以入道,皆能证得圆满无上菩提,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可以供人选择。(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兼摄七大:六尘摄五大,空亦色法,为眼根所对;六根摄见大,六识摄识大,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一一依之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于十八界七大之中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亦无优劣之可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 但你的根器下劣,见惑虽除,思惑尚在,尚未能于诸法中,证得圆融自在的智慧,亲悟万法唯心,于六根门头,难免挂碍,所以我才宣说,六根的优劣,使你分明验证,择一最圆通的根,
一门深入。(但汝根器下劣,思惑尚在,未能于诸法之中,得圆融自在之慧,悟明法法唯心,本无优劣。故我宣扬,根有优劣,令汝验证分明,但择一最圆之根,做逆流解结工夫,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 若能从一根深入,到达一真无妄的境地,一解俱解,六根就会同时清净,皆获解脱。(此承上一门深入。即从一根,而解六结,入到一真无妄之地。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六根一时,俱得清净。)
##示脱缠入圆通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 阿难不解地请问:世尊!您说逆生死流,可以返本穷源,到达不生不灭地;但什么是生死流,那是我所应逆之而上的呢?又六根的功德,既然有优有劣,自然是各根互不相同,为何因一门深入,却能使六根同时清净呢?(问意有三:一、前佛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 你现在虽已证得初果--须陀洹,断除三界以内,众生世间的分别我执,入见道位,预圣人之流;然而思惑未除,不知现在六根之中,自无始以来,累积的虚妄习气,深细难察,这些习气,必须要精勤修持,方可断绝,何况这其中的生、住、异、灭,头绪纷繁,无量无边,不是你们小乘人所能知解;这也正是生死流的所在,为你所当逆而穷其源的。(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生、住、异、灭,为四相无明。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头数: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
生住异灭 = 有为法之四相。
剂(jì) = 剪齐。(一定的分量。)
二障
#断二障,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
|
烦恼障<我执>
|
所知障/智障<法执>
|
分别我执<粗> - 后天。
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界内见惑<八十八使>。
#五利使 = 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
#断尽得须陀洹果
|
分别法执<粗> - 后天。
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
#界外尘沙。
|
俱生我执<细> - 天生。
贪、瞋、痴、慢、疑。
#界内思惑<八十一品>。
#五钝使 = 贪嗔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断尽得阿罗汉果
|
俱生法执<细> - 天生。
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
#界外无明。
|
事障
|
理障/智障
|
障涅槃
|
障菩提
|
属枝末无明,第六识所执。
|
属根本无明,第七识所执。
|
八十八使见惑
|
|||||
三界
|
四谛惑
|
使
|
小计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苦
|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十使
|
三十二使
|
八十八使
|
集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灭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道
|
贪、瞋、痴、慢、疑、邪、见、戒。
|
八使
|
|||
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
无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八十一品思惑/修惑
|
||||
三界
|
共十惑
|
共九地或九有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贪、瞋、痴、慢
|
五趣杂居地
<天、人、地狱、鬼、畜生> |
九品
<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
八十一品
|
色界
|
贪、痴、慢
|
一、离生喜乐地<初禅>
二、定生喜乐地<二禅>
三、离喜妙乐地<三禅> 四、舍念清净地<四禅>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
无色界
|
贪、痴、慢
|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 你既不知一门深入,六根清净的所以然,现在观察眼前的六根,到底是一,还是六?(佛令审观,现前六根,为定一耶?为定六耶?)
##六根定一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 若说是一;耳为何不能见,眼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什么不能走,脚又为何不能言。(若言六根定一者,则用当相通,耳何以不见?目何以不闻?头奚<亦何也>为不履行?足奚为无语言?)
奚(xī)
= 奴隶。(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履(lǚ)
= 践踏。
##六根定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 若说六根,各有自体,互不相干,那么像我在这法会中,为你们宣说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之中,是用那一根来领受我所说的妙义呢?(若此六根,其体决定成六,即当用不相随。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即指本经了义教法,汝之六根,谁一根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 阿难说:我用耳闻。(阿难答言:我用耳根,闻佛妙教。)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 佛开导说:既是你的耳自闻,又关你的身口什么事?为什么又用口问义,起身承听?(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之事?何以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 所以你当知道,不是一必是六,既为六,自当各不相干,为什么耳闻佛法,却以口来问义?既然是一,就应功用相通,为什么又耳不能见,眼不能闻?不是六就必是一,你终不能说,我这六根,本来是一,或本来是六。(应知非一则终六,终字毕竟义,既非是一则毕竟是六;自当用不相随,何以耳闻佛法,口来问义?既非是六,则毕竟是一;自当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见,目不能闻。终不应言,汝之六根,本来是一,本来是六,元即本义。)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 阿难,你应知道,这根既不是合而为一,也不是分而为六,现在所以有一有六,皆是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从真起妄,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沉沦苦海,生死交替,
所以于湛然圆满的真性中,妄生一六等分别意义。迷昧的凡夫,执以为六,浅解学人,执以为一。你虽证须陀洹果,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不发生现行的作用,但是根本的缠结,并未消除,仍然执着有一涅槃在,是六销而一未亡。(此根,既不可说是一是六,又不可说非一非六,其故何也?当知是根未结以前,本无数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许说一说六,由无始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是谓颠倒;依业受报,是谓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则有六根,故于圆满湛然,常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元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又不能说非一非六。汝须陀洹:谓阿难已证初果之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曰虽得六销。观虽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尘脱离,非根结之体全销,故曰犹未亡一。依孤山法师释,执有涅槃是也。)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 譬如在太虚空中,杂列各种形状的器皿,因为器皿有方、圆、长、短,就以为虚空有各种形状,若是除去器皿来观空,虚空就是一相了。(太虚空本来无相,不可说同说异,以参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长、短、方、圆、大、小,六种之异相,空亦随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圆空等异名。虚空虽随缘现相,体本不变,除异器之形以观空,说空为一,一者同也。不仅说异是妄,即说同亦何尝是真?)
参(cān)
= 加入。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 不知说一道异,原在于器皿,而太虚空,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岂会因你的说同说异,而真有同有异吗?更说什么是一非一?可见说一说异,都是妄言。(彼太虚空,除器时观同<是一>,参器时观不同<是异是非一>,安器除器,与虚空无干,故曰: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如是则见同见异<不同也>,已属妄见,何况更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岂不妄上加妄耶?)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 所以你应当知道,六受用根,也是如此,因结根而说性为六,消根而说性为一。不同是异,同就是一,执六固然是妄,执一仍然是病,必须一异俱遣,一无所立,方可证心体的虚空,圆满湛然。(则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复如上所立之喻。)
一门深入<根结由尘>
#眼根之由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 众生湛然圆满的净妙真心,本来没有黏蔽,最初为什么会有见呢?由于明、暗二种色尘,互相彰显,于妙圆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如胶黏贴于物体上。因湛然之性被黏蔽,致引起妄见,因见精映明暗二色,明暗参杂,混成一团,于是揽取色尘而成胜义根, 这根原是由地水火风的清净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微细难察,圣眼天眼方可看见,凡眼不能知。依胜义根而成就的肉眼,眼珠像葡萄一样,形状显著,人人可见,名浮尘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循色尘流转,如怒涛赴壑,若纵火烧山,似野马奔驰下坡,不可遏阻,终日缠绕色尘境界,为色尘所局限,不能超越。(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形显,于妙觉圆湛性中;此性即真性,圆满湛然,由此明、暗二尘相引。当知明暗之相,因无明妄动,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空,如日被云遮。虽暗不是全暗,明暗参杂,是为晦昧,即真妄和合,由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见精,属八识见分。由此见精,对映色尘,遂揽取色尘,结外色而成内四大之胜义眼根也。根元目<名也>为清净四大者:此根为浮尘根之本元,名为清净四大所成,以其相虽属四大,但极微细,圣眼、天眼,方能见之,常眼所不能见也。因名眼体,如蒲萄朵:因者依也,依胜义根,而成浮尘根,名为肉眼之体。形如蒲萄朵,即眼珠子。此浮根乃四尘所成,实则浮、胜二根,皆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八法所成。今胜义但言四大,浮尘但言四尘者,彼此互影也。浮根既成,众生聚见于眼,见精托根而出,日与色尘相对,根随尘转,循色流转,纵逸无度,日奔驰于色尘之境。流如怒涛之赴壑;逸若纵火之烧山;奔犹骏马之驰坡。)
目(mù) = 眼睛。(名称。)
浮根 = 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
四尘 = 色香味触。众生内身之根处,其扶尘根四尘所成者也。
#耳根之由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 由于动、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境失;以静击动,则动相亡,动静互显于妙觉圆满的湛然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发为妄闻,闻精映声,摄取声尘成胜义根,这胜义根,原是清净四大所成,依胜义根而成肉耳,形状如新卷叶,名浮尘根,于六尘中,循声尘流转,不可遏阻,始终局限声尘境界,不能超越。(由动、静等,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亡,以静击动则动灭。在妙觉圆湛性中,引起湛然之体,发为闻精。闻精对映声尘,卷<收摄也>声成根,此根为浮尘根之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卷外声,而成内四大,胜义耳根也。因名耳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耳之体,如亲卷荷叶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四大互影同前说。此根循尘流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之境。)
卷(juǎn) = 膝曲。(把物弯转成圆筒形。)
#鼻根之由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 由于通、塞二尘,交相显发,于妙觉圆满的湛然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起妄嗅,嗅精映香,纳香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鼻,形状似双垂爪,名浮尘根,于六尘中,终日奔逐于香尘之间,不可遏阻,局限于香尘境界,不能超越。(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因通显其非塞,因塞显其非通,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嗅精。嗅精对映香尘,纳<吸取也>香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纳外香,而成内四大,胜义鼻根也。因名鼻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鼻之体,如双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上四大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
#舌根之由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 由有味无味,甜苦等变迁,互相参对,于妙觉圆满中,黏蔽湛然的本性,引发妄尝,
尝精映味,绞味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舌,形状像初偃月,名浮尘根,于六尘中,专循逐于味尘之间,终日流逸奔驰,不可遏阻,局限于味尘境界,不能超越。(由恬变等,恬指恬<安也>然无味,变指变迁<苦去甜来>有味,二种妄尘,互相参对,对恬知变,对变知恬,于妙觉圆湛性中,黏引湛然之体,发为尝精。尝精映对味尘,绞<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此四句绞外味,而成内四大,胜义舌根也。因名舌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舌之体。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圆形,同月初之月,半个圆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合成,单言四尘者,与上胜义根,四大相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
恬(tián) = 安静。
偃(yǎn) = 仰卧。(放倒。)
偃月 = 半月形。
#身根之由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 由离、合二尘,互相触摩,于妙觉圆满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致生妄觉,觉精映触, 揽取触尘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身体。形状如腰鼓颡,名浮尘根,于六尘中,终日奔逐于触尘境界,不可遏制,无由超越。(由离合等。身根有离知合知,二种妄尘,相摩交际也。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觉精映触,抟取触尘,以成胜义身根。根元二字,以能为浮尘根之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身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身之体。如腰鼓颡之形,腰鼓俗名杖鼓,腰细以皮革瞒其两头。状如人身,颡鼓腔也。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
腰鼓 = 杖鼓。(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
颡(sǎng) = 额头。
#意根之由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 由生、灭等二种妄尘,交互相续,于妙觉圆满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发妄知,知精映法,摄取法尘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团心,名浮尘根,意根内照法尘,如人在幽室见物,于六尘之中,专循法尘奔驰,不越法尘境界。(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知精。知精映对法尘,揽取法尘,以成胜义意根。根元者。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尘根,以意之浮尘根,即肉团心。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浮根四尘同上解,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
揽(lǎn) = 执。(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幽(yōu) = 遮蔽。(昏暗。)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 如上所说的六根,皆是由本自妙觉湛明的性体,一念妄动而转为能明的明觉,于是转妙明成无明,变性觉为妄觉,失去妙觉湛明本有真精照明的自性,因妄尘黏蔽湛然的本性,而发见等六种精光。(如是六根之性,本来是真,由彼觉明,即性觉妙明,乃真觉真明。有明明觉: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于性觉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动,转妙明而成无明,转性觉而为妄觉。明觉二字,即妄明妄觉。此二句,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从真起妄,妄起真隐,故云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称为妙精明,即第八识见分。黏妄发光者:前黏湛发见等,是妄尘黏湛然真性,而发见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尘,而发见分之光。)
#尘亡根尽<离尘无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 所以你现在的见不能超出色的范围,若离开明暗,根本就没见的体相。听不出声音的范围,若没有动静,也没有听的实质。没有通与塞,嗅性无由显,若没有甜苦等味的变迁,尝无由生,离合之外,自亦没有触觉,生灭之外,当亦没有知不知了。(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
质(zhì) = 以…作人质。(事物。)
#尘亡根尽<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 本来六根,原是可相互为用的,只因被尘所粘结,才成滞碍,互不相通,故欲拔根,必先忘尘;你但不随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的尘相打转,流逸奔逐。(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 就是任你选择一根,依之而修,摆脱所黏的妄尘,内伏返照自性,还归本觉妙明的真心。妄惑既除,本有的常光,迥然独露,照天照地,到此境地,其余五粘,自然应时销落,皆得圆满解脱。(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
#六根清净后两种利益--情界脱缠成互用妙<脱根>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 由于根尘双脱,心光遍照,不假外缘,而起知见,六根即可相互为用,眼能听,耳能视,鼻能尝,舌能嗅,意能觉,身能知,有时一根具备六根的功能,有时六根可当作一根用,六用皆遍,六门互通,无所滞碍。(明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
##证不循根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 你不知道吗?现在会中的阿那律陀,没有眼睛而能见,跋难陀龙,没有耳而能听,殑伽神女,没有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没有身而能觉触;因为祂没有身,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祂本质如风,原没有实体,但也有身触之乐。又证得灭谛涅槃的阿罗汉,如现在会中的摩诃迦叶,已久灭却意根,却能圆明了知诸法,而不须用心念。(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跋难陀龙,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即第九次第定。前八属有漏,此一属无漏。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
阿那律陀 = 天眼第一。
跋难陀 = 龙王名。难陀龙王之弟也。皆保护摩竭陀国使无饥馑者。
殑伽(jìng qié) = 梵文印度恒河的音译。
舜(shùn) = 一种蔓草。
舜若多 = 译作空性。
灭尽定 = 又名灭受想定。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第九次第定。)
摩诃迦叶 = 头陀第一。(大迦叶。)
心念 = 心识之思念。
#六根清净后两种利益--器界超越成纯觉妙<脱尘>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 你现在若能完全拔除诸根的黏缚,则内晶莹发光,心光遍照,洞彻表里,这时虚妄的浮尘,以及器世间的山河万物,染净苦乐等变化相状,都会如热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的正知正觉。(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谓之化。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光洁透明。)
浮尘 = 一切有为之诸法,浮尘不实,尘翳真性,故曰浮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 见性本来周遍法界,但世间凡夫,由于颠倒,只聚见于眼,认为没有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若正当他睁眼见物时,急令他合起双眼,则黑暗的境相现前,六根黯然莫辨,与人相对,也分不清头之与足。这个合眼的人,以手循着相对那人的身体,绕着摩遍,就能分辨头足,这个暗中所知,与明中所见,知觉是相同的。(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祗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模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
类(lèi) = 种类。(相似。)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 世人皆以为这能缘的见性,必须要有光明,方成有见,遇暗时就成无见。若不借光明而见自发,这是不明的明,无见的见;即令永远光明,不使昏暗,这见性不能加,完全黑暗,这见亦不会减,谁说一定要借光明才能有见?(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 世间凡夫的根,尚且不须要借光明才有见,何况根尘销落,真光独耀的人,本觉胜净明心,怎么不成圆通妙用呢!(凡夫根尘未销之人,见性尚不藉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
#疑根断灭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 阿难听佛说离尘就没有根结的体质,却误作了离开尘境,完全没有性体,因此又向佛请求释疑说:世尊!如佛所说,在因地觉悟的初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的佛果,这初心要与果位名目的意义相应,同样是不生不灭,然后方可。(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名目皆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
果位 = 对于因位而云。佛果之位。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 譬如在果位中;因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证的菩提,超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所证的涅槃,经煆炼而成的真如,琢磨而显的佛性,没有垢染的空如来藏,转识而成的大圆镜智,这七者,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再没有变迁,像金刚宝王一样,永远常存不坏。欲证得这些圣果,必要用不坏的因,自是很明白的。(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体性 = 物之实质为体,体之无改为性。(体即性也。)
金刚王 = 金刚中之最胜者,云金刚王。
常住 = 法无生灭变迁谓之常住。((不生不灭,曰常住。)
七常住果
|
|
菩提
|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
涅槃
|
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
|
真如
|
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
佛性
|
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
|
庵摩罗识
|
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
|
空如来藏
|
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
|
大圆镜智
|
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
|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 现在世尊却说,离开明暗等诸尘,就没有见闻等的实体,若是这见、听,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塞等尘,毕竟没有实体的话,岂不同于前破的识心,离尘本无所有,而成断灭法吗?(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并非无有性体。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 世尊为何教我以断灭为本修因,而求证如来的七种常住圣果呢?(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
七常住果 = 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证谓之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 若离明暗,见毕竟空,是根性离尘无体;若没有前尘,念自性灭,是识心离尘无体,这两者到底有何差别?(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 我反覆循环的仔细研究,觉得根性与识心,没有什么不同,若离却前尘,决没有我因心的体性,及因心所在之处,又将何物作为本修因,以求无上的觉道呢?(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因心之体,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此二语,阿难以根性同念心,故作是语。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 这见性既然是断灭,先前如来又为何说是:湛然常住, 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岂不是违背诚实之言,终于成了戏论么?怎么能相信如来,是说真实语的圣者?(如来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终成戏论?即自语相违也。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 惟愿垂大慈悲,开启我蒙昧的执误!(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吝。蒙者蒙昧,昏于后说;吝者执吝,泥于先闻。
吝(lìn) = 舍不得。(吝惜,不肯放舍。)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 佛慈和地告诉阿难:你只是好学多闻,不勤修习,所以只断除了见惑,
而思惑全在, 心中徒然知道,因为迷真逐妄,名为颠倒,真正颠倒当前的时候,实在并不认识,亦如说药的人,实在从未曾见过药,真药当前,反而不能辨别是一样。(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诸漏 = 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诸烦恼也。总摄三界之诸烦恼为三漏。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 我如果直接开示,恐怕你未必能诚心信服,现在且以尘俗中易知易解的事为例,当可断除你的疑惑。(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
信伏 = 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
##击钟验常
###问闻答闻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 当时如来命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说:你闻否?阿难和大众同答:我闻。(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
罗侯罗 = 密行第一。(罗睺罗。佛之嫡子。)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 钟声消失,佛又问:你现在闻否?阿难和大众又同声答:无闻。(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谁知无声?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 这时罗侯罗又击钟一声,佛再问:你现在闻否?阿难和大众同答:我闻。(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 佛问阿难:你说,什么叫做闻?什么叫做不闻?阿难和大众同答:若击钟发声,我就得闻,击后声消,音响双息,就名为无闻。(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
音(yīn) = 声音。
响(xiǎng) = 回声。
###问声答声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 如来又命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同答:有声。(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 少顷钟声消失,佛再问:现在有声吗?阿难与大众同答:无声。(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选(xuǎn) = 遣送<send into exile>。(片刻。)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 稍歇一会, 罗侯罗又来击钟, 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与大众仍同答:有声。(有顷亦少时也。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
顷(qīng) = 头不正。(短时间。)
有顷 = 一会儿。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 佛问阿难:你说,什么叫有声?什么叫无声?阿难与大众同答:若击钟发声,就名有声,击后声歇,音响双息,就名为无声。(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 佛慈悲地训斥阿难及大众说:你们为什么前言不符后语,自语颠倒错乱呢?大众与阿难,听了佛陀的责问,不知错在那里,心有不服,于是同时问佛:世尊为何说我自语颠倒错乱呢?(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
矫(jiǎo) =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 佛开导说:击钟一声,我问你有闻否?你答有闻。钟声消歇,我问你有闻否?你答无闻。再击钟一声,我问有声否,你答有声,少顷声歇,我问有声否,你答无声。声与闻,虽是双问,但有无只有一方,究竟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何况分明是声的有无,你却答称闻的有无,闻性常住,岂有生灭,你这答话,怎么不是颠倒错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报(bào) = 判决罪人。(回答。)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 声销无响,你说无闻,如果真是无闻,就是闻性已经消灭,应同于枯木,没有知觉,再击钟时,你又怎么能闻知。
(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 知有声,知无声,原是声尘在闻性中,或无或有,岂是闻性,随着声尘生灭,时有时无?闻性若真正会随声尘而消失,那还有谁来知道无声呢?(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 是故阿难!声于闻性之中,自有生灭,不是你的闻性,随着声尘生灭,使有闻无闻。(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 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互相颠倒,惑声为闻,无怪你昏迷无知,要以常住为断灭了。总不应该说,离开一切动静、通塞,说无闻性吧?(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
##引梦验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 譬如沉睡的人,酣眠床第,他的家人,当他熟睡的时候,捣练舂米,这人在梦寐中,听到舂捣的声音,别作他物,好像击鼓,或者是撞钟,他在梦中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铜钟皮鼓,会发出木石的声响。(如重睡人,非轻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眠熟时;捣练槌布也,舂米碓米也。其重睡人,闻舂米杵声,闻捣练砧声,梦中别作他物之声,或为击鼓声,或为撞钟声,此中能闻砧杵声,是闻性功能。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眠(mián) = 闭上眼睛。(睡觉。)
捣(dǎo) = 舂。
练(liàn) = 把生丝煮熟。(洁白的熟绢。)
舂(chōng) =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 随后醒来,立即知道是舂捣的声音。于是告诉家人说,我在梦中,迷惑不清,听到这舂捣声,以为是钟鼓响。(忽寤:忽然梦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捣音。自告家人,我正在梦时,惑此舂捣声,将为钟鼓响。)
遄(chuán) = 快。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 这个人在梦中,难道也有忆想尘的动静吗?既忘记他有身,还能想起肉耳的根,有开闭通塞吗?这样足以证明根尘并舍,闻性常存,他的形体虽然沉睡,闻性也并不随沉睡而昏昧。(是梦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时,岂忆想尘之动静耶?摇即动也。以睡梦之人,举身皆忘,又岂忆想肉耳之根,开闭通塞耶?是则根尘并舍,闻性常存,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寐(mèi) = 睡着。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 不但如此,就是你生命终结,形体消灭,这个闻性,也不会随着你消灭的。你自疑闻性断灭,却说我不是实语者,不知我前面所说,离开动静,原本没有听的实质,是指若不聚闻于耳,就没有听的实质而言,并不是说没有周遍法界的闻性,你乃专务多闻的人,常是循名昧义。(纵使汝形骸已经销灭,命光<即是命根也>迁谢,迁变代谢,其命已尽也。此之闻性,亦不为汝之形销命谢,便随之俱销俱谢也。)
命光 = 人之寿命,随光阴而迁谢,故曰命光。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 世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是顺着色声等尘境迁流,逐念分别,妄起爱憎,常随外物转移,从不曾认识自己的本有常住净妙真性。(以因也,因诸众生,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根尘对偶,随顺诸尘境界,举色声以摄余四,逐念分别,起憎爱惑。流转者,循尘出流,为物所转。性净妙常:性即六根之性,诸尘不染曰净,浮根不缚曰妙,生死不碍曰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 所以不知道随顺本有清净妙常的根性,反认生灭的识心以为自我,致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由是生生世世,在不净的杂乱业中,流转六道,不得出离。(不随顺所具,净妙常之根性,反随逐诸生灭识心,此指舍根用识,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难脱,生生世世,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
杂染 = 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
流转 = 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轮回于六趣。)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的识心,不逐外境转移;谨守真实常住的根性,勤行修习,常住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一旦现前,根、尘、识心,自然一时销落,如暗室忽放光明,幻影幻形,立即完全消失一样。(首句是舍识,识心生灭无常,是妄本,非菩提因,应当舍弃;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实常住,是真本,为楞严体,应当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门,不许出流缘尘,但令入流照性。常光现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发现。常光既巳现前,遍融诸法,唯一真心,故根、尘、识心,三六十八界,应时销落,悉不可得。)
真常 = 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
应时 =
马上。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 应知所想像的湛一之境,为最细难除之尘,能想湛一之境的心,为极细的难刮之垢,
若能远离尘垢,你的法眼,就会应时清明,即得六根清净,如何不能成就无上正知正觉的佛果。(此处尘垢,乃指微细法执无明。以根、尘、识心,既已销落,则粗尘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仍属心境对待。即此能想之心,不舍湛一之境,即是法爱情念,更是一种难刮之细垢。若能如此二俱远离,则垢尽明生,则汝法眼,应时可以清明,当得六根清净。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清明 = 清净之光明。
五眼
|
解释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